在“引导·合作·探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时间:2022-10-03 01:39:37

在“引导·合作·探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中,数学教师应以“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采用以引导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从学生数学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在合作探究中加强方法指导的同时并重视参与的过程与激励性评价,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引导;合作;探究;兴趣;有效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因受教育目的、评价内容的影响大多采用讲授法。这种教师通过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又受“师道尊严”的影响很容易导致“填鸭式”教学。教师从主观出发,把学生看成是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被动的不假咀嚼地呆读死记,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抑制了学生的思考力和创新精神,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学习,不利于国家“智能型”人才的培养。而数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以思维作为对象的学科,它高度抽象的特点又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难懂难学的问题。那么,教师应如何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呢?关键是教师在教学时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主动经历感受、体验和思考的过程并用内心的体验与创造性的方法来学习,建构和完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新课程改革中数学教师应以“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采用以引导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从学生数学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在合作探究中加强方法指导的同时并重视参与的过程与(激励性)评价。

1.转变角色,发扬教学民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1.1.坚持民主,关心并理解学生

中国历来的传统教育比较讲求“师道尊严”,在课堂上教师的绝对权威是不可动摇的,而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长此以往,学生变得不敢想不敢说,变得“惟师命是从”,这种绝对权威和服从的师生关系,实则是教师把学生不当“人”来看的典型,是对学生人格和权利的轻视。从学生的成长经历来讲,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十分希望获得健康快乐的学习环境,独立性和自主性也在不断地增强,他们也渴望获得应有尊重与关注,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自己的需要和追求。

2.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探究问题的起点和开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物理学家海森堡说:“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

2.1.创设问题情境时应遵循的原则

2.1.1.问题情境的素材要有针对性和恰当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必须考虑学生的数学实际,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进行全面的、科学的分析,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着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的知识,利用这些知识作为情境素材,有针对性地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产生认识冲突的学习情境,诱发学生质疑、猜想。

2.2.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2.2.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材内容的实际需要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要求,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对教材进行适当调整开展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材内容的实际需要创设问题情境,在情境中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从而发现问题――探求新知――掌握规律――最后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猜想验证的课堂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可以积极的促进学生有效的参与课堂教学,学生兴趣高涨,主动的进行猜想验证。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先请同学们试先量一量自己准备好的三角形的每一个内角的度数,然后告诉我其中两个内角的度数,我迅速的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同学们都感到很惊讶:为什么老师能很快的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呢?通过观察他们发现: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我问他们是不是任何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呢,他们的回答是肯定的。我说这只不过是你们的一个猜想,下面就请同学们利用你手中的学具来验证你的猜想。于是,同学们都积极的行动起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3.重视参与的过程与激励性评价

3.1在教学中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重视师生合作参与的过程

《新课标》倡导:“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要让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帮助下以主人翁的姿态来积极参与分析与解决问题,在学生分组讨论时应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对每个小组都要了解和指导,并考虑哪些问题需要全班讨论,哪些问题需要教师讲解。当学生集体遇到困难时,教师用直观的教具、图象或语言等做有针对性的启发,当学生探究误入歧途时,教师点拨一下,引入正轨;有时学生的探究成果非常丰富,尤其是一题多解的探究题,学生的奇思妙解不断涌现,应把学生的成果尽量多地在课内交流,并组织学生反思和回顾探究的过程,总结成功的经验。教学中应紧扣新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多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的氛围,多提供实践、探究的素材,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中认识数学。

当然,教学毕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师只有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地吸取教训和总结经验才能提高自身的“艺术”水平。以上是我对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的一点看法,如有不妥,敬请指正!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初中数学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版。

上一篇:中考英语四轮复习方式的运用和实践 下一篇:新课改下如何提升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