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部件先行打造“东方底特律”

时间:2022-10-03 01:36:51

成为“东方底特律”,这是重庆的光荣梦想。然而,一个没有完整零部件配套体系的汽车之都是不可想象的,正是看到个中关键,重庆市委、市政府去年底作出决策――

在重庆向“东方底特律”迈进的过程中,汽车零部件成为了制约“瓶颈”。虽然到去年底,重庆已经有近10家企业进入美国全球汽车零部件采购系统,10多家企业取得TS16949认证,但市委、市政府认为这远远不够。现在重庆产汽车还有很多零部件来自市外和国外,产业链上大块的肥肉被人家啃去。

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已成做大做强重庆汽车产业的当务之急。

目标很具体――先国外,后本土,力争使整车企业本地配套率达到70%。

规划,振奋人心

去年11月初,《重庆市汽车摩托车“十一五”发展规划》正式露脸:到2010年,重庆整车产销量要达到150万辆,轿车生产的比重要从目前的25%提高到70%,汽车产量要占全国的15%左右,整车销售收入将达到1350亿元。

“规划修改了20多次!”市经委副主任杨林说,“以美国底特律为蓝本,重点发展零部件行业,以此带动整车企业的发展。这是重庆汽车工业未来发展的总方略。”

零部件先行,决策起始于去年初。

去年3月7日至11日,市政府组织了一个由重庆市119家汽摩整车及零部件企业、200多人的大型参展团,在副市长吴家农带领下,参加了在美国底特律举办的“2004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世界大会及汽车零部件展览会”。

重庆市代表团一亮相,便吸引了包括福特、通用、克莱斯勒、丰田、李尔、伟世通、德尔福等巨头的目光。短短5天,40%的重庆参会零部件企业与外商进行了实质性的接触,达成合资合作及供货意向41项。

“因为效果好,从今年开始的3年里,重庆市将带领零部件企业参加国际汽车及零部件的展会,让更多的企业能够融入跨国公司的全球采购系统,同时积极招商引资,吸引国外的整车及零部件巨头来重庆投资。”杨林说。更为长远的收获是重庆的零部件企业认识到了自身的差距。当时重庆市的零部件企业基本上没有取得进入跨国公司采购系统的通行证TS16949。

底特律归来,市经委派专人深入各大零部件企业帮助抓认证,组织英、美、瑞士等国的公司对重庆480家零部件企业的980多人进行培训。为了建立零部件配套体系,市经委重点选取了配套率较高的30多家重点企业,将其培养成为模块化供应商,向全国的整车厂供货,同时由这30多家配套企业带动三级、四级配套企业的发展,从而延长产业链。目前,市政府正计划设立一个1亿元左右的发展基金,扶持零部件产业的发展。

据统计,2003年,重庆的汽车整车完成销售收入310亿元,零部件的销售收入为213亿元,重庆大学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金融学博士生导师蒲勇健认为,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汽车行业整车与零部件规模的比例在1:1.7左右,由此推算,重庆零部件市场还有相当大的增长空间。

目前,我市对零部件行业的政策倾斜已取得了一定效果。去年7月,市经委与美国汽车工业集团正式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北美地区1000亿美元汽车配件市场向重庆招手,需求信息则通过电子网络传递到重庆,实行网上采购,重庆产汽车配件由此首次打通了全球市场的快捷通道。

不做“泥足巨人”

在事关生存的汽车发展战略上,市政府最终选择了“零部件先行”,政策一出立即在汽车业界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到底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

目前,以长安汽车为首的重庆整车制造业发展势头正猛。一些整车业人士认为,整车发展起来了,零部件企业的发展自然会跟上来。他们的理由是,美国汽车业就是先有通用、福特、克莱斯勒这些整车企业,然后才诞生了许许多多的零部件企业。

但是,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自有考虑――不愿重庆成为汽车产业的“泥足巨人”。“没有成熟的汽车配套工业,就没有真正成熟的汽车产业。”杨林称,当整车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零部件企业发展滞后,汽车工业的发展就会受阻。

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将德尔福、福特公司将伟世通分离出来,本意是为了集中精力搞好整车研发,同时也是为了规避风险。但此举却成就了德尔福和伟世通,它们从单独为一家汽车公司供货的零部件厂商转变为面向全球的零部件公司,业务规模全面扩大,使它们成为了世界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美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杨林认为,重整车轻零部件,是计划经济的特色。重庆的汽车工业也是这么走过来的,其结果是整车厂各搞一套自我配套体系,小而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造成了汽车零部件企业专业化、系列化程度低,开发能力弱,产品技术含量低,无法对整车企业起到相应的支撑作用。

市经委汽车处副处长谭晶宇甚至直言,目前重庆的整车生产和配套产业发展极不平衡,有的甚至是断裂的。

根据市经委的2003年统计数据,重庆零部件企业产值超过500万元的企业有480家,工业总产值213亿元。与庞大的群体相比,单个重庆零部件企业却显得非常瘦弱。华东的万象集团2002年销售收入为118亿元,而重庆最大的零部件企业渝江压铸有限公司2003年销售收入仅为5.8亿元。随着国际汽车巨头对其配套企业的质量标准提高,在ISO9000的基础上,重新推出了QS9000和TS16949汽车质量认证标准,而重庆绝大部分零部件企业却无法与其对接。

正因为如此,重庆市汽车零部件企业中能成为行业“小巨人”的几乎为零,能够打进我国其他汽车集团配套市场特别是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国际汽车巨头的采购体系的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就连进入重庆本地汽车企业的采购比例都不大。

良机到来

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有关承诺,2006年7月1日以后,中国整车关税税率为25%,而零部件关税税率只有10%。这15%的税率差,将成为引导跨国公司实施零部件产品本地化生产的“经济杠杆”。与此同时,成本压力将助推国际厂商把生产基地转向中国。在钢铁、石油石化等原材料价格上扬后,国外零部件制造厂商生产成本大幅提升,而又无法将成本转嫁给整车制造商,以德尔福、伟世通等为代表的跨国零部件巨头的人工成本还在不断上升,它们难逃亏损的结局。德尔福公司今年就报亏1.14亿美元。

在汽车产业链全球化愈加凸现的今天,成本的压力将促使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零部件行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低成本的国家和地区大量转移。

所以,大力发展汽车配套产业可谓良机天赐、正当其时。

据长安集团有关人士透露,在长安汽车的271家配套企业中,本地企业只占47%;庆铃汽车的193家配套企业中,本地企业只占38%;长安铃木市内配套企业占42%;长安福特市内配套企业占35%;红岩重汽本地配套价值量甚至只有23%。重庆当地零部件企业为本地汽车企业的配套率在40%左右。

差距所在,就是潜力所在。上述数据表明,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重庆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潜力也是无可估量的。“去年6月份,福特销售服务总监透露,不想通过中介公司,希望直接到中国来采购零部件。”杨林说。这无疑给正在图谋大发展的我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又提供了一个重大信息。

上一篇:土山货成了“香饽饽” 下一篇:从“以邻为壑”到“与邻为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