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核磁共振在诊断腔隙性脑梗死中的意义

时间:2022-10-03 01:29:40

CT与核磁共振在诊断腔隙性脑梗死中的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CT与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并比较两种方法检出率的差异。方法:选择初次发病我院确诊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共58例,行CT和核磁共振检查。观察影像资料,记录病灶数量及部位。结果:核磁共振共显示79处病灶,其中基底节区19个、丘脑15个、额叶10个、顶叶病灶9个、颞叶10个、枕叶3个、脑干为7个、小脑半球6个。CT共检出38处病灶,其中基底节区11个,丘脑病灶数量为7个、额叶为5个、顶叶病灶4个、颞叶2个、枕叶4个、脑干3个、小脑病灶数量为2个。患者随访观察共发现病灶85处。CT病灶检出率与MR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CT; 核磁共振; 脑梗死

【中图分类号】R44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364-01

腔隙性脑梗死是脑穿支小动脉闭塞所致的深部脑组织较小面积的缺血坏死,好发于基底节区、丘脑,也常见于脑干、小脑。在临床工作中是老年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患者的常见疾病。利用影像学检查方法早期、准确诊断腔隙性脑梗死对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CT和磁共振检查(MRI)是常用的腔隙性脑梗死影像学检查方法。本文试述两种检查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并比较其差异。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初次发病并经我院确诊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共58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8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59.7±14.7岁。上述患者均行CT、常规MRI检查。所有患者经MRI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及随访观察病灶形成软化灶而确诊,且病灶最大径线小于15mm,同时排除精神疾病患者、脑部肿瘤及其它脑部疾病的患者。

1.2方法:本研究58例患者均行CT和MRI 检查。MRI检查选择头线圈,行常规颅脑MRI平扫,扫描序列:AXI T1WI、T2WI、T2 FLAIR、DWI;SAG T1 WI。扫描层厚5.0mm,间隔1.5mm。CT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扫描线与眦耳线平行,扫描范围自颅顶至枕骨大孔,扫描层厚5.0mm,扫描螺距1.375:1。分析影像学治疗确定病变数量及部位。以DWI成高信号并随访观察形成软化灶的病灶为诊断标准。

1.3统计学方法:对CT 或MRI各部位病灶数量检出率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2 结果

本组58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经MRI 和CT 检查。MRI显示79处病灶,其中基底节区19个、丘脑15个、额叶10个、顶叶病灶9个、颞叶10个、枕叶3个、脑干为7个、小脑半球6个。CT共检出38处病灶,其中基底节区11个,丘脑病灶数量为7个、额叶为5个、顶叶病灶4个、颞叶2个、枕叶4个、脑干3个、小脑病灶数量为2个。患者随访观察共发现确诊病灶85处。各部位CT病灶检出率与MRI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

3 讨论

腔隙性脑梗死是脑穿支小动脉闭塞所致的深部脑组织较小面积的缺血坏死。腔隙灶直径5-15mm。腔隙性脑梗死是深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神经细胞代谢功能障碍,导致脑细胞水肿,继而发生液化坏死改变。CT平扫时,腔隙性脑梗死呈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界较清,4周左右形成软化灶。然而,CT检查急性起病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检出率不高,发病24小时内行CT检查可无阳性异常改变。研究表明,CT检查对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脑组织水肿改变不敏感,一般在发病24小时后病灶部位出现液化坏死时才能显示,并且由于CT扫描于后颅窝存在伪影,致其对对脑干和小脑半球的病灶显示欠佳,尤其当病灶较小时,显示不清。

相对于CT来说,MRI组织分辨率高,对脑组织的白质和灰质能够清楚显示,特别是近年来DWI序列的广泛应用,对于超急性期及急性期脑梗死病灶的检出率进一步提高。MRI的DWI序列能够反映组织内水分子的扩散运动特点,自由水的运动接近布朗运动,在DWI序列中呈低信号。而对于腔隙性脑梗死发病后,神经细胞功能代谢紊乱,发生细胞毒性水肿,水分子弥散显著受限,在DWI序列中显示为高信号。因此MR检查的DWI序列能够对早期腔隙性脑梗死做出明确诊断。

本组共收集58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经MRI检查共发现主要位于基底节区、丘脑及脑干等部位79处病灶;而CT检查共发现病灶38个。因此,我们认为MRI对腔隙性脑梗死病灶检出率高于CT,MRI对腔隙性脑梗死有较高诊断价值。对临床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更具意义。

参考文献

[1]白人驹.张雪林主编.医学影像诊断学.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8月

[2]鱼博浪.中枢神经系统CT和MRI鉴别诊断.第二版,2005年5月

上一篇:浅析超声对慢性期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胆的改... 下一篇: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