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学语文写作教学

时间:2022-10-03 01:00:18

试论中学语文写作教学

摘要:写作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常被作为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写作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是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情感和认识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它反映了学生组织运用语言的水平。要想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须帮助学生树立写作信心,增强积累素材的能力,同时要锤炼语言,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关键词:语文;写作;教学方法

一、帮助学生树立写作信心

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各有差异,在写作过程当中也反映各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畏惧写作,把写作看成一种难事。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不同措施,破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一)学生畏文的原因

许多学生对作文有不同的畏惧心理,主要源于:1.学生语文水平低下,所写的文章不堪入目,教师不满意,家长也不满意,就连学生自己在写完后都不愿意再看第二遍,这样的文章写出来自然会备受批评和指责,学生也就产生了畏文心理。2.学生对于写作表达的技巧不熟悉,总是胡凑乱编文字,不成逻辑,学生自己也十分苦恼,但又找不到改变现状的方法,于是就由苦恼转为怨恨,更不愿意动笔写作了。3.有些学生天生自卑,觉得写文章是大知识份子、大文豪的工作,觉得写作是一项十分神秘的工作,不敢去尝试。4.有些学生对写作存在着一种莫明奇妙的畏惧,不想深入思考,或者懒于思索。

(二)如何消除学生畏文心理

学生产生畏文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缺乏信心,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鼓励。尤其是对于那些水平低下的学生,更要注意他们写作中的细微变化,哪怕是仅仅某个句子写得比较通顺,也要给以充分肯定。这种鼓励要符合学生的实际,使学生真正从中受益。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才是关键。如首先,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物可记,有事可叙。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启发,其一,引导学生从记忆中寻找某些人、事、景、物等,并以此展开想象,使原来看似无关联的事物能够相互联系起来,丰富起来,生动起来。其二,打开学生知识的窗户,用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能够就地取材。其次,帮助学生明确文章的结构及中心思想。指导学生理清思路,整理素材,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怎么开头,如何结尾,通盘考虑,具有全局意识。教会学生动笔之前,先列出提纲,做到心中有数,以免杂乱无章。最后,恰当地运用自己熟悉的语言文字,来为文章增光添彩。

(三)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会有欲望去探求,才能积极进取,摆脱畏文心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至关重要的,通常采取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首先,多读经典名篇,如《围城》《荷塘月色》《背影》《济南的春天》等,把学生带入语言文字的殿堂,让他们领略作者构思的巧妙,语言的韵味,意境的深远,学生经过不断的赏析训练,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激发写作兴趣。通过这样的鉴赏活动,不仅学生的鉴赏水平能得到提高,写作水平也会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中学生兴趣爱好广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组织一些有趣的写作训练,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写游记、写电影的观后感、评价一些历史人物,续写电影片段等。

再次,在班级开展作文互评活动,让学生之间开展作文互评,相互指出文中的亮点和不足,通过互评,切磋交流,选取优秀习作中的优点,进而吸收,并为自己所用,引入竞争机制,发挥连锁作用,实现学生之间的共同提高。

二、提高学生积累素材的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学生在写作中要养成两种习惯:一种习惯是有所积蓄须尽量用文字发表;另一种习惯是每逢用文字发表,须尽力在技术上下工夫,善于从生活中了解,认识,感受,思考。

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积累素材的能力呢?

(一)用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现代科学证明:人的大脑所获得的信息80%~90%是通过视觉进来的,因此,必须多看,多观察周围的事物。我们都是生活在“生活”之中,但是对于生活的感受与理解却大相径庭。这就在于我们能否做到身入生活,心入生活。如何使学生能够做到身入生活,心入生活呢?首先,用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受周围的人和事。如要学生观察蚕是如何从吐丝结茧到化蝶的全过程。利用生活中的情趣,激发他们观察了解生活的能力。

(二)帮助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

“方法是打开认识窗户的钥匙,”有合理的方法作为指导,就能够大大提高观察的准确度。观察始终被认为是思维入门的向导,观察的片面性,会导致思维的局限性,反映到作文中就无法做到立意深远,结构明晰。可见掌握观察的方法是多么重要。其实每个学生情况均不相同,教师在传递观察方法的同时,要尽可能地顾及到这一点。一般掌握观察方法需注意以下几点。

1.要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抓住事物的主要特质,也就是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地方,这是对观察最基本的要求。

2.要有一定的全局意识。在观察时要考虑到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有些事物的发展与其他事物存在的联系是较为隐蔽的。

3.观察事物要有条理性,不能依据个人喜好而定。比如,在分析事件的发生过程时,就要按照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一线索进行分析。

4.观察事物要从多方面考虑,比如,典故盲人摸象,每个盲人摸到大象的一个部位都以为是大象,但都是片面的,所以观察事物要看得全面些,深入些。

5.学会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中的,我们不能以恒定的眼光去看恒变的事物。这就需要追根究底,摸清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在培养学生观察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6.观察事物是一个方面,写出文章又是一个方面。但我们无需把所观察的东西一字不落,全部照搬到文章中去,要懂得取舍,取那些在观察的过程中给我们触动较大的,舍弃那些对表述文章主旨无益的材料。

(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以读促写

中学生缺乏生活阅历和社会阅历,如果仅从生活中汲取,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目标的提高是很难实现的。直接经验固然重要,但是间接经验更是必不可少。杜甫诗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何才能从阅读中促进写作,做到“下笔如有神”,读什么书,怎么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学生通过阅读名家名作,学习其中展现出来的语言风格、用词修饰、谋篇布局,学生经过这些熏陶和感染能够从仿写到改写,进而把文章的亮点化为己用,写作水平就得到提高了。

三、锤炼语言,增强文章表现力

清朝诗人袁枚说过:“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人活则立,人死则卧,用笔亦然。”这句话十分精彩地强调了语言文字表现力的重要性。古人曾为了作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这种百炼成字,千炼成句的文章读者从语言中能够得到很多启发,坚持不懈地进行锤炼字句,下笔才能行云流水。

(一)认真锤炼思想和语言

一篇出色的文章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即使有的文章结构完整,句子通顺,内容充实,但是没有文采,仍然不是好文章。孔子曾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如果文章显得没有文采就不会广泛流传。学生作文虽然不需要文笔出众,但是也要准确生动,反复推敲。一篇好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古今中外的大家们无不重视语言的学习与修养。如杜甫的名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语言的运用绝不单单是语言方面的问题,所谓“言为心声”,即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也就是说思想是内在的,语言是外在的。“辞从意生”,如果思想能够表达清楚,语言也就明白了。所以,不仅要加强遣词造句方面的训练,还要加强思想方面的磨炼。语言的生动源于思想的生动,语言的深刻源于思想的深刻。如果能够很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语言就能够入木三分。因此,思维和语言要双双锤炼,“炼词炼意,词意综合”。

(二)慎重选择词语

词是语言的主要构成部分,如果没有足够的词汇积累,也就不能准确生动地表情达意。

1.贴切。词要能有效、生动地还原事物原来的面貌,并与物与事相符。如螳臂当车,芝麻开花节节高等等诸如此类的。

2.鲜明。读者能够一目了然,清楚地明白作者所表达的含义。如鹦鹉学舌,东施效颦。

3.生动。所谓生动,即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栩栩如生的感觉。这类词通常绘声绘色,具有形象性。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用拟人的手法使人感觉生动。又如,“僧推月下门”与“僧敲月下门”,因为一字只差,缺相差万里。

词要能有效生动地还原事物原来的面貌,同时又要做到能够让读者一目了然,不会对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产生歧义,当然也要注意生动性,要能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三)写好每一个句子

一篇好的文章,不仅用词要贴切、形象、生动,而且句子也要锤炼。句子写得好,文章才能通顺、流畅。学生在写作时需要注意两个问题:首先,句子要准确无误,这就需要对客观事物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同时对于句式的作用也要有所了解。其次,句子要流畅生动,要做到这一点对于初学者而言是比较困难的,这不仅是对语言功底的检验,也是对思路是否清晰的检验。只有流畅的思路,成竹在胸才能下笔如神,做到行云流水般的顺畅。而对于句式生动,则需要多积累,盯着天花板发呆是写不出生动语言的。同时也要注意句式的变化,它能增强语言的生动、优美。

(四)语言要精炼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到:“文经辨洁为能,不能以繁缛为巧。”也就是说,写文章的要领在于能够使意思明确,句式简洁,不蔓不枝。但也不能一味求简洁“于神情特不生动”,就适得其反了。文章的句子要言简意赅、简洁精炼。精炼的语言往往是含而不露的,不把作者的感情裸地表达出来,而是给人思考的余地,使读者能够“望表而知理,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偶与字外”,有思考的空间。语言是含蓄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时,要多鼓励学生用词,用句简练,力求既把意思表达清楚,又能做到生动形象。

【责编 田彩霞】

上一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农村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 下一篇: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