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探讨

时间:2022-10-02 11:18:28

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探讨

[摘要]随着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各国的实体经济都已受到了较大的负面冲击。不可避免的,我国内外的宏观经济形势也发生巨大变化,其中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遭受重大打击。西方银行的纷纷倒闭及破产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更重要的是给我们银行风险管理带来许多思考。本文先简单介绍了此次危机爆发的原因,然后通过对危机原因的分析,以及我国商业银行自身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得出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我国商业银行应通过加强风险管理,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大力开展中间业务,适时调整经营策略,储备优秀人才等来应对此次金融危机。

[关键词]金融危机 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一、金融危机的成因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The Financial Crisis) ,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金融危机的直接导火索是次贷危机,但是从深层面来想,金融危机的爆发其实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它释放了风险,使得风险又重新维持在一个正常的水平。如果单单是次贷,也不会形成这么严重的危机,名目众多的金融衍生品放大了风险。次贷,简单来说就是银行提供贷款给没有稳定收入的购房者,再将这些贷款打包卖给其他企业,企业再将这些包装成公司债卖给投资银行。当美国2年内27次升息,购房者无法还贷时,银行资金链出现问题,接着是一些企业,然后银行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都倒了。

随着具有百年历史的雷曼兄弟投资公司的破产,美林公司也被美国银行收购。危机已从投资银行逐渐蔓延到商业银行。作为美国历史上破产的第三大银行IndyMac也黯然退出了历史舞台;美国金融巨擘花旗股票连续多个交易日下挫,其市值仅为原来的1/10。伴随着金融市场的传递,欧日等国的多家银行与保险公司相继倒闭,尤其冰岛深受其害,国内金融体系完全崩溃。华尔街生成的这股风暴,正持续升级地向全球扩散。

美国金融危机表面看是由住房按揭贷款衍生品中的问题引起的,深层次原因则是美国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失衡、经济基本面出现问题。博源基金会总干事、瑞银投资银行副主席何迪指出,从深层来看,这次金融危机是经过了多年逐步积累直至爆发,本质上是当前国际金融体系的缺陷性造成的,即美元作为一个国家货币,又是全球主要货币,与市场全球化之间存在着客观矛盾。拥有铸币权的美国,得以通过不断地发行国债来支持其国内的高消费。而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有着低成本优势,依靠丰富的劳动力供给,将产品卖给美国换得美元,再去购买美国国债,支持美国购买更多的本国商品,以此支持自身的高速发展。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中国必须要转变发展方式,适时进行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摆脱过度依赖出口的局面。

二、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美国的这次经济危机是属于银行业危机,以金融机构相继破产、被兼并、政府接管为标志,区别于97年亚洲经济危机时那场以货币挤兑为标志的货币危机,此次危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力要更大。 此次危机最初是由银行的信贷危机引起的,由房地产价格的下跌而引发,最终造成金融危机,进而影响实体经济。

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存在的企业,在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从金融体系来说,商业银行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传递者。从经济体系来看,商业银行是现代社会经济运转的枢纽之一。同样,商业银行的发展跟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的繁荣程度也是息息相关的。经济的持续繁荣,才能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与舞台。由此可知,商业银行与国民经济是相辅相成的。要了解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必须首先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影响。众所周知,一国的经济是由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来拉动。近年来,我国的GDP一直呈高速增长趋势,其中出口拉动功不可没,然而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出口的影响也是首当其冲。所以我国经济下滑不可避免,这必然也对与经济相关联的商业银行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冲击影响。

截至2009年3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资产总额为69.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1%;本外币负债总额为65.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4%;不良贷款余额5495.4亿元,比年初减少107.7亿元;不良贷款率2.04%,比年初下降0.38个百分点,继续保持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双降”的态势。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123.9%,比年初上升7.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我国银行业继续保持了稳健发展的态势,抗风险能力继续增强。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主要不是对银行业的直接财务影响,而在于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实体经济,进而对银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构成威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仍无法判断金融危机是否已经见底,金融危机还在进一步蔓延和扩散,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还在增加。银行业与整个实体经济密切相关,如果实体经济出现问题,银行业的稳健经营就会受到影响。金融危机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多地反作用于银行,银行正面临着不断加大的风险、经营与盈利压力。从业务拓展看,在经济下行、市场趋冷、信心受挫的情况下,银行作为社会融资中介市场拓展都更为艰难;从风险防范看,在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下行的叠加作用下,银行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加;从盈利情况看,在有效信贷需求趋于减弱、存贷利差持续缩窄、利息支出成本逐渐上升、中间业务增长乏力、风险资产逐步增多、拨备支出显著增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今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银行净利润增速将明显放缓,过去那种高速增长的局面将难以再现。

总体来看,金融危机对银行业的负面影响集中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资产质量受影响,不良贷款反弹

2.贷款结构不合理,房地产贷款占比增速过快

3.经营业务单一,盈利结构不合理

4.我国商业银行境外投资刚起步,国际化程度低

然而,正式由于国内银行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程度还不深,加之近年来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实行隔离,以及监管当局审慎监管政策的有效实施,因此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直接冲击并不大,国内银行受到的直接损失是有限的。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问题

本次金融危机虽然对我国银行业影响不大,但也为国内银行的风险管理敲了警钟。本次金融危机引发的不单是单个风险,而是一次全面的风险事件。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等相互影响,相互推动,造成危机愈演愈烈。信用风险受市场信心的影响在危机中不断扩大,并向市场风险演化,而在市场出现恐慌时,流动性出现干涸,引起信贷紧缩,形成市场的恶性循环。

银行机构需要形成跨产品、跨部门、跨账户、跨市场的整体化风险管理,从整体的角度全面把握风险,需要全面的风险管理手段来应对金融危机。当前,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已经进入了全面风险管理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还仅仅停留在风险控制阶段,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差距巨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事前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尚未建立。由于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技术条件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原因,商业银行事前风险控制工作较为薄弱,很难将"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银行风险管理工作较为分散。由于管理体系、机构设置等方面的原因,风险管理部门未能总揽全部风险管理工作,对于分散在各个部门的银行风险管理并未起到检查和督导作用,只能任由各部门自立门户、自成体系。

第三、工作重心主要集中于"转化、清收、核销"上,即资产风险事后的管理上,而对资产风险的事前、事中控制所做工作甚少。

第四、银行风险管理手段落后。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没有专门的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对于早期风险的防范上仍是一片空白,尤其对可能产生的欺诈行为更是无能为力,对于客户的监测仅仅停留在对财务报表的审查上。而在国内目前的信用环境下,若是以虚假的财务报表来决定贷款发放,一旦有信用风险,这种单一的监测方法便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已为不少事实所证明。

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1. 建立科学管理体系

对市场变化估计不足,对风险没有充分的评价,同时也缺少风险发生后的预案。这些集中反映出银行在管理方面的漏洞。因此,要加强金融产品创新,更重要的是建立起科学的产品管理体系,实施全面的产品管理,有效防范产品所带来的各类风险,提高产品的综合收益。转变观念,产品创新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现有基础和总体框架内,对产品进行改进和微调。如根据客户的需求,将存款内产品的期限做一些细分等。对这类产品的创新,我们叫做累进型创新。由于客户需求的变化往往都是微小的,因此这类创新发生的频率高。在所有产品创新中约占90%,另一类是完全另起炉灶,从无到有,或者在现有基础上具有更新换代性质的新产品研发。对这类产品,我们叫做战略性产品。由于相 对来说发生的频率较低,在所有产品创新中仅约占10%。对比两者,就像技术改造投资与固定资产投资一样,前者操作简单,周期短,投资小,见效快,风险低,后者的业务辐射面更广,具有引导客户新需求的特点,比如随着个人按揭贷款的推出,不仅满足了普通住房贷款的需求,也进一步引导了新的需求。综合比较,对银行来说,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累进型创新上,持续跟踪客户需求的变化,并持续改变产品,真正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对于战略型创新,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就能做到的,需要前中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以及一整套科学的调研,包括风险控制的安排等。要关注所研发本身,更要分析新产品推出后可能带来的客户新需求,提前谋划,把握先机,真正做到研发一批,筹划一批,酝酿一批。产品组合是更加高端的创新,目前很少有客户只做单一的金融产品,客户的需求都是综合性的。学习并善于组合产品,不仅有利于提升组合客户的能力,而且能够有效带动部门之间的联动,三是建立产品制度,成本效益分析,产品上市后每半年对产品进行调查,包括对客户满意度,一线员工的调查,对产品贡献度进行分析。产品升级、退出管理制度。根据评价情况,评价结果,对需要退出市场的产品及时退出,使产品不断优化,品牌创立与维护制度。根据产品的情况,精选优质产品,统一进行品牌设计,日常维护方案和品牌应对方案,打造精品理论。

2. 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此外金融危机中发生巨额损失的发生,并不是一类风险或者某一个风险的结果,而是多个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市场出现剧烈动荡时,风险显著增强,进而相互叠加。吸取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遭受巨额损失的金融机构的教训,中国商业银行要构建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第一,要将所有业务纳入风险管理体系,进行统一管理,并且全员参与,即人人都有风险管理的责任。第二,分部门管理,不同类别风险管理模式进行改革,逐步实现对银行所有风险事项进行管理,合理应对。第三,要加强制度管理。很多银行经营管理者都会对违规经营,且屡查屡犯感到困惑。究其根源,问题并不主要在员工素质,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的制度建设落后于市场业务的发展。比如对小企业的客户评价,市场需 要一套不同于大企业,适合小企业的特点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而长期以来我们都是用针对大企业的评价办法来评价小企业,以至于很多小企业无法满足银行的要求,在业绩和利润指标的考核下,一些基层机构采取了变更标准等做法,甚至在面对上级机构的严厉要求时仍屡查屡犯。有一个典故叫做“站在炮前的士兵”,有一个德国的军官发现炮的前面站着一个士兵,不解之余查了教科书,完全符合要求,他就很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以后发现,由于过去的炮是由马牵引的,原来站在炮前的士兵原来是牵马的,但是由于机械化方式出现,马夫已经失去作用了,制度还没有变。按照制度的要求,还是要有一个士兵站在炮的前面。因此,我们不能说士兵出了问题,而是我们制度管理的问题,制度的改进没有跟上。这也反映出我们很 多制度的制定,总想制定一个一劳永逸的制度,结果由于市场变化太快,反而使原有制度变成束缚业务发展的问题,重点要创新制度管理方式,通过建立有效的制度评价机制,及时淘汰落后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始终反映市场的变化,客户需求的变化,和监管要求的变化。

3. 加强对风险管理的重视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银行盈利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在国际、国内经济动荡的形势下,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金融危机是对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一次检验和洗礼,银行能否成功度过危机,实现平稳发展,关键要做好风险防范和控制。一要有效识别风险。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华尔街的顶级投行纷纷倒下,历史悠久的商业银行也在危机中岌岌可危。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风险识别出了问题,忽视了金融衍生产品所带来的巨大风险。金融危机的爆发也使我国银行业深刻认识到有效识别风险的重要性。随着金融创新的推进,市场变得愈加复杂,风险无处不在,只有有效地识别风险,才能保证银行资产的安全。二要持续监测风险。从最初的次级债券到后来的金融衍生品风险集中爆发,可以看出风险是有一定的迷惑性和潜伏期的,必须时刻关注市场的变化,持续监测资产的风险,及早发现及早处置。经济下滑经常伴随银行资产质量的恶化,因此银行应持续监测贷款风险,加强贷后管理,做到未雨绸缪。三要科学经营风险。收益必然伴随着风险,银行不能因为有风险而不经营业务,而是要科学经营风险。当前形势下,银行更应该强化风险意识、完善风险制度、优化风险流程,通过金融危机的外部压力提高经营风险的能力,在危机中积蓄未来发展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韦淑琴:对我国银行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思考[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6

[2]赵志宏: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3]秦广邵磊: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警示. 中国房地产金融,2008

[4]党均章王庆华:次贷危机中重新审视银行风险管理EJ3.银行家,2008

[5]饶文方许学军:重大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

上一篇:论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及对策 下一篇:中美商业银行存款产品比较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