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大辞典》指瑕一则

时间:2022-10-02 11:17:59

摘 要:《佛教大辞典》是由国内从事佛教研究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历时十余年编纂而成的,充分吸收了国内外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收词众多,取材广泛,用材精审,释义简明精确。但也难称备善。现谨对辞典中的一则词条略陈愚见。

关键词:《佛教大辞典》 佛陀跋陀罗 指瑕

《佛教大辞典》是由任继愈先生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一部大型佛教工具书。该辞典收词众多(共收佛教及与佛教相关的词条11899条);内容涵广,取材广泛;用材审慎。但佛经卷帙浩繁,门类众多,内容复杂,疏误之处,在所难免。今不揣谫陋,略陈愚见,以求教于方家。

该辞典第585页收有关于《观佛三昧海经》这一佛教经典的解释,原文如下:

《观佛三昧海经》亦称《观佛三昧经》。佛教经典。东晋求那跋陀罗译。十卷。本经详述应如何观佛,如何念佛,且宣扬由此而得的特殊胜功德。经中虽先述观佛,后述念佛,但两者并无实际意义的区别,经文甚至明确提出观佛即念佛的思想。经中并穿插许多佛的奇瑞神变,多用譬喻,引用不少印度神话,行文华丽,富于文学色彩。本经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

今按:《观佛三昧海经》不是东晋求那跋陀罗译,而是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首先,求那跋陀罗不是东晋人,而是南朝宋僧人,求那跋陀罗(梵文Gunabhadra,394~468),意译“功德贤”,《高僧传》卷3以及《出三藏记集》卷14均有记载,“求那跋陀罗,此云功德贤,中天竺人,以大乘学故世号摩诃衍,本婆罗门种。幼学五明诸论,天文书算,医方术,靡不该博……元嘉十二年至广州,刺史车朗表闻,宋太祖遣信迎接……”(梁释慧皎撰《高僧传》卷3 T50n2059 p0344a05)①,求那跋陀罗于元嘉十二年来到广州,“元嘉”(424年~453年)是南朝宋皇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元嘉十二年”为公元435年,正处在南朝宋,所以求那跋陀罗应为宋僧人。

其次,《观佛三昧海经》的译者为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梵文Buddhabhadra,359~429),又为佛驮跋陀罗。关于《观佛三昧海经》以及佛陀跋陀罗在历代的佛教经录中、僧传中、佛教文献中均有记载。

梁代僧佑所著《出三藏记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佛教经录,它的权威性和可靠性历来为学界所重视。关于《观佛三昧经》的记载为:

“……《观佛三昧经》八卷,《新无量寿经》二卷(永初二年于道场出)……右十部,凡六十七卷。晋安帝时,天竺禅师佛驮跋陀(注:《大正新修大藏经》引明本《明方册藏本》作“陀罗”)至江东,及宋初,于庐山及京都译出。”(梁僧佑撰《出三藏记集》卷2T55p0011c22)

《出三藏记集》之外,隋代以后的佛教经录记载的情况如下:

隋法经等撰《法经录》卷1、隋彦琮撰《众经目录》卷1、隋费长房撰《历代三宝纪》卷7均记载为“《观佛三昧经》八卷,宋永初佛陀跋陀罗于扬州译”,唐道宣撰《大唐内典录》卷6、静泰撰《众经目录》卷1、智升撰《开元释教录》卷20为“八卷或十卷,佛陀跋陀罗译”,唐靖迈撰《古今译经图纪》卷2记载更为详细:

“沙门佛驮跋陀罗……以晋安帝隆安二年岁次戊戌,至宋永初二年辛酉,于杨都庐山二处,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观佛三昧经》(八卷)……”(唐靖迈撰《古今译经图纪》卷2 T55p0356c27)

梁慧皎所撰《高僧传》是目前完整保留下来的我国最早的一部僧传,正如其在自序中所云“辄搜检杂录数十余家,及晋、宋、齐、梁春秋书史,秦、赵、燕、凉荒朝伪历,地理杂篇,孤文片记……开其德业大为十例,一曰译经。二曰义解。三曰神异。四曰习禅。五曰明律。六曰遗身。七曰诵经。八曰兴福。九曰经师。十曰唱导。”(《高僧》卷14T50p0418b05)所以历来为学界所重视。关于佛驮跋陀罗的记载为:“佛驮跋陀罗,此云觉贤……其先后所出《观佛三昧海》六卷,《泥洹》及《修行方便论》等,凡一十五部,一百十有七卷。”(梁慧皎撰《高僧传》卷2T250p0334b27)

另外在佛教文献中也有记载:

“法师佛驮跋陀罗(晋言觉贤)……师先后译出《观佛三昧经》、《般泥洹经》、《修行方便论》及法显所得《大僧律》,凡十五部。宋元嘉六年,念佛而化,塔于庐山北岭。”(宋志盘撰《佛祖统纪》卷26T49p0267a05)

“佛驮跋陀罗,汉云觉贤……及先后译出《观佛三昧海》等经论,九十五部,一百十有七卷,并行于世。以元嘉六年归寂于建邺,春秋七十一。贤有释迦舍利三粒,自随因葬北岭,仍建塔焉。(宋陈舜俞辑《庐山记》卷3T51p1041b21)

“晋佛驮跋陀罗,此云觉贤……入庐山,预远公莲社,译出《观佛三昧》诸经。宋元嘉六年,念佛而化。(明宏辑《往生集》T51p0128a13)

从以上可知,《观佛三昧海经》不是东晋求那跋陀罗译,而是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

任继愈先生误认为“东晋求那跋陀罗译”可能是受了唐明的影响,在唐明等撰的《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4中有这样的记载:

“《观佛三昧经》,一部十卷(或八卷,一名《观佛三昧海经》,一百八十四纸)。右宋永初年沙门求那跋陀罗于杨州译,出《内典录》”(唐明等撰《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4T55p0392b07)

我们遍检了唐道宣撰的《大唐内典录》,关于《观佛三昧经》的记载共有5笔,其中有2笔没记载译者,有2笔记载为“宋永初年佛陀跋陀罗于杨都译”,有1笔记载为“天竺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均未发现“宋永初年沙门求那跋陀罗于杨州译”的记载,应为唐明的误记。对于这一误记,唐智在其所撰的《开元释教录》卷12中已经有所纠正,可能任继愈先生未曾注意,其原文如下:

“《观佛三昧海经》十卷(或八卷,一帙,或无海字),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右此《观佛三昧经》,《大周录》云:‘宋永初年,求那跋陀罗译,出《内典录》者。’谨按,《内典录》云是东晋觉贤所译,非宋代功德贤,《周录》误也。又云与后秦罗什所译,单卷《观佛三昧经》同本编为重译,今以什公译者,久阙其本,卷数全殊,不可悬配,今依诸旧录编单本内)。”(唐智《开元释教录》卷 T55 p0602b09-10)

唐圆照撰《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22也有同样的记载。

注 释:

①本文所引大藏经中的佛经均来自于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大正藏》

电子版,并复核纸质本。括号里的“T”指大藏经的册数,“p”指页数,“a、b、c”分别指上、中、下栏。经名及译者参考了吕《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

参考文献:

[1]任继愈.佛教大辞典[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2]吕.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M].济南:齐鲁书社,1980.

(王光辉 广州 暨南大学文学院 510632)

上一篇:浙江省温岭地理环境文化在地名中的再现 下一篇:第二语言习得的中介语理论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