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了”结构的语义、语用分析

时间:2022-05-11 04:18:35

“NP+了”结构的语义、语用分析

摘 要:随着人们对语言交际中的口语越来越重视,现代口语中“NP+了”结构的研究开始受到人们的青睐。本文拟从语义、语用方面探究这一结构,从而更进一步认识这一结构及其发展。在语义分析上,“NP+了”结构表达的是“达到某种程度或状态”,并且NP都满足[+顺序性]和[+推移性];在应用上,这种结构主要用于口语交际,主要表现在结构的省略性和NP的口语性;通过与“太/很+NP+了”比较,可以看到这一结构出现的新发展。

关键词:“NP+了”结构 语义分析 运用 发展

在现代汉语的口语交际中,有一种结构为“名词性词语+了”。名词性词语主要包括一般的名词和名词性短语,这种结构一般都可以描述为“NP+了”。例如:“大姑娘了”“春天了”“老大不小的人了”。并不是任何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都可以进入这一结构。例如:“*孩子了”“*椅子了”“*桌子了”“*香蕉了”“*课本了”,诸如此类则明显说不通,不适合这一结构。有的名词可以运用,有的名词不可以运用,因此这一结构有待于我们进行深入探讨分析。

我们拟从语义、语用方面来着重考察“NP+了”结构,在此基础上,探讨目前流行的“太/很+NP+了”与之不同之处,即其对“NP+了”的发展和完善,从而可以看出“NP+了”的发展前景。

一、“NP+了”结构的语义分析

“春天了”表示目前的季节是春天,而不是夏天、秋天、冬天;“大学生了”表示某人已经进入大学,成为一名大学生;“小伙子了”指他已经不是小男孩,现在已经长大成为一个大小伙。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NP+了”这一结构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状态。在这一句式结构中,NP处于关键位置。

能够进入“NP+了”这一结构的NP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客观性

这里所谓的“客观性”主要是指此类名词性词语的意义,不因某个人的使用而改变,不因其使用的语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其本身具有大家公认的不言自明的顺序性,因而在运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1.能够循环反复且具有顺序性的名词

这类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具有顺序性,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周而复始,不断循环出现。例如:

(1)春天了,夏天了,秋天了,冬天了……

(2)星期一了,星期二了,星期三了……

(3)正月了,二月了,三月了……

在这三个例子中,名词都是可以循环出现的,并且它们之间都有先后顺序,不能随意更改彼此之间的先后顺序。例(1)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无限循环下去。例(2)一个星期有七天,星期一过后是星期二,以此类推,直到星期天,过完星期天之后又是星期一,然后接着继续下去。例(3)一年有十二个月,从正月到十二月是一个周期,十二月过完又要从正月开始循环。这类循环将无穷无尽地循环下去,不会停止。这类名词一般都是时间名词,这些时间名词一般都是客观的,可分为时间点名词和时间段名词。时间点名词如:“腊八、八月十五”;时间段名词如:“正月、暑假”。不管是时间点名词还是时间段名词,它们中的任何一个成分都可以进入这一结构,并且这种名词的循环是没有尽头的,但它们中成分的个数是确定的。

2.能够单向推移且具有顺序性的名词

这类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从前一个阶段向后一个阶段发展,并且这种发展只能是单向的,即由低级向高级方向推进,同时,这种名词所组成的序列具有明确的顺序性。例如:

(4)中学生了。

未入学儿童、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形成一个学历序列。这种学历序列是随着人们年龄的成长有步骤、有顺序地行进的。只能是从未入学儿童进入小学生、从小学生进入中学生,也就是说要想n+1,必须先进入n,即不能够由小学生直接进入大学生;也不能从博士生进入硕士生,即只能够从前往后推进不能从后向前推进。

在这一结构中,除了起始位置的名词不能进入“NP+了”,其他都可以进入这一结构,即不可以说“*未入学儿童了”,而“中学生了”“大学生了”“硕士生了”“博士生了”则可以讲得通。

3.能够双向推移且具有顺序性的名词

这类名词所表示的事物随着时间推移而发展,并且事物之间具有前后顺序,与能够单向推移且具有顺序性的名词的不同之处是:这类名词是可以双方向推移的,可以从前一阶段推进到后一阶段,也可以从后一阶段推移到前一阶段。例如:

(5)部长了。

“部长”这一类职务名词,可以是升职了,也可以是降职了,即可以从两个方向转变而来。这种双向推移的名词一般是职务系列的名词。如:“科长了”。可以是由副科长升职而来,也可能是由副处长降职而来。职务序列中可以由低级向高级推进,也可以由高级向低级推进。要注意的是,如果讲得是升职系列,则最低端不能进入这一结构;如果讲得是降职系列,则最高端不可以进入这一系列。即无论从哪一端开始,起始端的名词始终都不能进入这一结构。

4.表数量的名词性短语

数量名词中的数词都是有顺序的,具有潜在的“顺序义”。数量名词加“了”,表达这种数量处于一种变化的状态,即具有动态义。例如:

(6)吃了五个馒头了。

(7)这本书看了两天了。

(8)跑了三里路了。

数量名词进入这一结构表示某种行为到目前这个时间,一共累积的数量或者是时间长度。

(二)主观性

这里所谓的“主观性”主要是指相关位置上的名词的使用是有条件的,要么受到语言环境的影响,要么相关的名词表示的是人与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相对来讲,使用时限制较多,带有的主观性要强些。

1.本身不具有顺序性,由语境赋予其顺序义的名词

这类名词本身并不具有顺序性和时间性,只是由于人为的原因,将这类本身并无关联的名词并入一定的顺序系列中,即语境使它们临时具有了顺序性。这类名词的出现离不开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一旦缺乏相应的语言环境,相同的名词则不可以进入这一结构。例如:

(9)问:到哪儿了?

答:南京了。

上例中的这种情况通常指一条交通线上有很多车站,使得同一线上的城市具有了顺序性。在某一条交通线上,每一个地名都可以进入这一结构,比如车从北京到广州,路过南京时,问:“到哪儿了?”答:“南京了。”需要注意的是,交通线上的起始点不可以进入这一结构。这种交通线是可以双向推移的,但如果没有这样的语境,单独讲“南京了”是行不通的。因为它仅指一个地点,只有空间感,而没有时间性,因而没有顺序性,也无法进行推移。常见的情况还有指人的名词、菜肴的名字,就其自身的意义,它们也没有顺序性或推移性,但它们所表示的事物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可以作为某个序列中的一个成员,这些词在这种特定情况下也就能进入“NP+了”结构。经常在饭店里出现的对话――问:“下面该上什么了?”答:“酸菜鱼了。”比赛或演讲过程中常见的对话――问:“下个到谁了?”答:“小李了。”

2.相互结合形成一种后天关系的名词

这类名词所指的关系是相关联的双方在后天交往过程中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并不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例如:

(10)都夫妻了,你们还不了解?

(11)已经朋友了,你还不清楚他?

在上面这两个例子中,“夫妻关系”和“朋友关系”都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并不是先天所具有的关系。“夫妻关系”要由“非夫妻关系”转换而来,而“朋友关系”也是要由“非朋友关系”转换而来。这类名词本身不具有顺序性,由语境赋予其顺序义的名词本身是客观的、没有感情的,人为因素使它们具有了关联性;而相结合形成一种后天关系的名词之所以能够进入这一结构,是由相关双方共同努力完成的,仅凭一方是无法实现关系的转换的。

通过对进入“NP+了”结构的不同类型的NP的分析,我们可以对NP进行语义特征的分析。“所谓语义特征分析,是指通过分析某句法格式各个实例中处于关键位置的实词所具有的共同的语义特征,来解释、说明代表这些实例的句法格式之所以独具特色、之所以能与其他同形句法格式相区别、之所以只允许这一部分词语进入而不允许那一部分词语进入的原因。”(陆俭明,2005)

能够进入“NP+了”这一结构,首先要求NP要具有[+顺序义],像星期一,星期二……都有明显的顺序义。对于那些本身没有顺序义的名词,要想进入“NP+了”结构,就需要依靠语境赋予这些名词临时的顺序义,例如前面提到的某条交通线上的城市,能够进入“NP+了”依靠的就是这种特定的交通线。

但是,仅有顺序义还不够严密,它还要具有[+推移性]。推移性是由邢福义最早提出的。邢福义认为:能进入“NP了”句式的NP都具有推移性,这种推移性主要是由于“了”的存在才具有的。“NP+了”结构中,“了”的运用表示人或事物的发展由小到大、由新到旧、由低级到高级、由存在到消失等的推移。如“教授了”(由“副教授”推移到“教授”),“中学生了”(由“小学生”推移到“中学生”)。或者表示甲时间点推移到乙时间点,或甲时间段推移到乙时间段。例如“星期天了”中,“星期天”由“星期六”推移而来,“夏天了”中,“夏天”由“春天”推移而来。

同时具备了顺序性和推移性的NP就可以进入这一结构,从而将可进入这一结构的NP与不可进入的NP区分开来。这样也就解决了上面提到的问题:为什么有些名词性词语可以进入这一结构,而另一些名词性词语不能进入这一结构。

二、“NP+了”结构的运用

“NP+了”是个典型的口语句式,该结构主要适用于人们进行日常的口头交谈,这一特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仔细观察“NP+了”结构会发现它的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NP+了”结构形式上的省略性

(12)我大学生了。

(13)已经大姑娘了,该买几身好衣服穿了。

例(12)的语义,其完整的表达格式应该是:“我是大学生了。”“NP+了”中省略了相关的谓词“是”。例(13)的完整语义表达是“她已经是大姑娘了,该买几身好衣服了。”由此可见,与语义的表达相对应的语言形式相对缩短了、简省了。

这种结构的省略更明显地体现在对话中。如:“下一站到哪了?”“北京了。”其中“北京了”这种省略回答,一方面是由语言环境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由“NP+了”结构自身的省略性造成的。

语言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书面语,一种是口语。它们适用的范围不同,并且各自的要求不同:书面语要求语言尽可能完整严密,口语则要求语言能够简洁迅速以便更快地传达信息,达到交流沟通的目的。显然“NP+了”结构适用了口语交际的要求。

(二)“NP+了”中NP的口语性

能够进入“NP+了”的名词性词语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它们都是人们在日常交谈中经常用到的词语。名词表示都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人或事物。书面语色彩浓厚的名词性词语一般不常运用于这一结构。例如:

(14)几年不见,你都大姑娘了。

(15)都立夏了,你还穿着毛裤。

(16)快六十岁的人了,怎么还像小孩子一样!

在这些句子中,“大姑娘”“立夏”“六十岁的人”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说到常听到的。

三、“太/很+NP+了”的流行

随着“NP+了”结构的运用,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衍生了许多类似的结构,“太/很+NP+了”的流行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这种结构的例子有很多:“太男人了”“很女人了”“太曾哥了”。这种结构虽然与“NP+了”在形式上很相似,但它有自己新的特点,与“NP+了”相比在语义、语用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不同之处。

(一)语义方面的不同

“NP+了”结构表达的是“某个人或事物到达某种程度或地步”。而“太/很+NP+了”结构表达的是“某个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状态”。以上提到的“很男人了”指的是说话者认为某个人身上拥有了男人身上的特质。

与“NP+了”句式意义相对应,NP所具有的语义特征也有不同之处。上文得出“NP+了”中“NP”的语义特征包括[+顺序性]和[+推移性];而“太/很+NP+了”结构中的“NP”都有一个共同之处:NP本身包含一种描述的语义特征。“很男人”中的“男人”本身就包含着男人身上所共有的一种阳刚之气的特质。“很女人”中,“女人”本身就包含着女人身上所独有的妩媚、温柔的特质。在现代汉语中,副词“很”和“太”修饰形容词,但是在这一结构中,正是NP本身具有[+描述性],描述性正是形容词所具有的,因而在这一结构中,“太”和“很”之类的副词能够直接修饰NP。

(二)语用方面的不同

与“NP+了”应用于口语中,表现在形式省略性和NP的口语性上相比,“太/很+NP+了”的省略性要更进一步,这主要体现在NP本身所具有的描述性,使得一个NP可以代替一个甚至几个或者更多的表达相同描述义的形容词。这样以来,它的省略性也就更加凸显,真正做到了言简义丰。例如:“他很中国了”,这里的“中国”可以指中国人给人的第一印象(外貌、行为、思想等方面),而这一意义用“中国”来表达,既简单方便,又不影响正常的交际和沟通。

此外,在运用“太/很+NP+了”时,它的感彩相对分明。通过在NP前加“太/很”之类表示程度修饰的副词,可以加重NP本身所具有的感彩,如:“太小人了”“很淑女了”“很君子了”。在这些例子中,通过“太”增强了“小人”的贬义色彩;“很”则增强了“淑女”“君子”本身所具有的褒义色彩。

由此可见,为了适应新的交际需要和语言环境,“NP+了”在原来的基础上逐渐增添了新的功能。

四、结语

“NP+了”的存在显然是由于名词的活用,这一结构能够稳定地保存下来,依赖于人们的频繁运用。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NP+了”符合人们的交际需求,这主要可以从“NP+了”的省略性来看。“NP+了”结构的省略性可以使人们用较少的语言形式表达较丰富的内容,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正是由于它的这种实用性,使其一直存在于人们的口语中,并稳定下来,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结构。

现代口语交际越来越简省化,语言的符号作用越来越凸显。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用尽可能少的语言符号来表达较丰富的意义,日益受到人们的认可和推崇。正是在这样的趋势下,“太/很+NP+了”在丰富和发展“NP+了”的基础上流行起来。相信这种结构还将继续发展下去,因其还有很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年玉萍.探析“NP了”的语法、语义、语用特征[J].宝鸡文理学

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2]王会琴.“NP+了”结构语义分析[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9,(6).

[3]马庆株.顺序义对体词语法功能的影响[J].中国语言学报,1991,(4).

[4]邢福义.说“NP了”句式[A].邢福义选集[C].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张伯江.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J].中国语文,1994,(5).

[7]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吴青山 安徽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241003)

上一篇:口语教学中的二语习得理论的应用 下一篇:商务汉语写作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