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话韵母系统特点研究

时间:2022-10-12 05:05:47

宝鸡话韵母系统特点研究

摘 要:以汉语方言学、音韵学、语音学和比较语言学的理论为指导,运用定性和定量、描写和解释、历时和共时相结合以及比较的研究方法科学地揭示出宝鸡话韵母系统的特点。

关键词:宝鸡话 韵母 特点

宝鸡话隶属于中原官话区关中方言西府话分区,本文拟以宝鸡市福临堡村作为调查点,以汉语方言学、音韵学、语音学和比较语言学的理论为指导,运用定性和定量、描写和解释、历时和共时相结合以及比较的研究方法科学地揭示出宝鸡话的语音特点。研究中使用了海柳文教授主持开发的语料处理软件,利用统计数据观察语言现象,结论的得出都以定量分析为基础,避免了举例论证的主观随意性。对立足共时层面描写出的宝鸡话音系的特点,从语言的内外部因素以及历史音韵的角度进行观察,深入探讨特点背后反映出的规律性特征。这样,一方面可以填补目前宝鸡话研究的一些不足之处,另一方面可以为现代汉语、汉语史、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提供新的材料和新的事实。

一、宝鸡话韵母系统

二、宝鸡话韵母系统特点

(一)宝鸡话韵母系统与普通话韵母系统的差异

通过以中古韵母系统为参照,用宝鸡话韵母系统与普通话韵母系统作比较的办法,我们发现宝鸡话的韵母系统与普通话韵母系统存在着以下几点差异:

1.介音方面。一方面,宝鸡话韵母A、e、ŋ、əŋ分别对应普通话韵母iA/uA、uei、iŋ/uŋ、uəŋ。另一方面,宝鸡话韵母ue、uəŋ分别对应普通话韵母ei、əŋ;另外,还存在少量宝鸡话韵母yŋ对应普通话韵母iŋ的情况①。这说明宝鸡话韵母系统的四呼与普通话韵母系统四呼存在差别。

2.韵腹方面。一是宝鸡话韵母与普通话韵母存在i与ei、o与ei、e与ai、e与ə、ue与uo的对应现象,这些现象发生在古入声字韵母的今读音值上。二是宝鸡话一部分韵母ʅ与普通话u韵母对应,这些现象的发生以部分中古合口三等韵与知系声母相拼为条件。三是宝鸡话韵母uo与普通话韵母ə对应,这一现象主要发生在阴声韵(特别是果摄韵)和部分入声韵阴声化韵母今读音值上。四是韵母发音动程方面,宝鸡话双元音韵母动程比普通话双元音韵母动程短,与普通话韵母ai、ei、au相对应的韵母在宝鸡话中记为ɛ、e、ɔ。

3.韵尾方面。前、后鼻音方面:宝鸡话韵母无前鼻音,分别以韵母æ̃、əŋ、iŋ对应普通话韵母an、ən、in。

(二)宝鸡话韵母特点专题研究

上节比较研究所揭示出的宝鸡话韵母系统与普通话韵母系统的差异,在反映了宝鸡话与标准语韵母系统之间差异的同时,也揭示出了宝鸡话韵母系统的特点。对这些特点进行分析,探讨特点背后所反映出的宝鸡话语音演变的一些规律性特征,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宝鸡话韵母系统及其特点。因此,本节将针对这些特点做一些研究。

1.介音方面

根据唐作藩先生对中古韵母的构拟可以归纳出8种介音:i、ǐ、w、u、iw、ǐw、iu、ǐu。在演变到现代韵母时,复合介音(iw、ǐw、iu、ǐu)主要表现为合并、脱落或单介音化的发展模式,单介音(i、ǐ、w、u)表现为或继承或脱落的演变模式。在宝鸡话韵母系统的发展变化中,脱落和继承表现出了一些不同于其他北方方言的特殊变化。本节主要探讨这些特别的演化所形成的宝鸡话特殊的韵母音值。

(1)部分中古合口韵今读为开口呼

从上节统计资料可以看到宝鸡话韵母ŋ有156个例字,其中有25个对应普通话韵母uŋ,215个韵母æ̃中有26个对应普通话韵母uan,118个韵母ʅ中有67个对应普通话韵母u。这些中古合口三等韵字在与知系声母相拼时,宝鸡话中今读音值转为开口呼。这种现象主要是三等韵的复合介音脱落造成的。

复合介音的脱落可以从其自身的语音特质与声母发音特点两方面进行考察。知系声母其发音位置由舌面前前移至舌叶再到舌尖后②,在前移的过程中会对复合介音(iw、ǐw、iu、ǐu)产生影响,其中超短音ĭ或因自身发音轻而短的性质极易发生脱落(如在大部分北方话[包括普通话]中,此类复合介音演化为u,如止摄合口三等字“吹”,普通话韵母为[uei]),或像i一样与w、u一同随着声母发音位置也向前移动,并逐渐融合,最终至舌尖后,形成后圆唇元音ʯ,之后ʯ的圆唇逐渐弱化,形成ʅ(如遇摄合口三等字“猪”在凤翔话(宝鸡下属一个县区的土语)中读[tʂʯ], “猪”在凤翔年轻人中已经读为[tʂʅ],与宝鸡话读音相同),最终与其发音位置相同的声母发生声介合流。

宝鸡话与普通话的中古合口三等韵的复合介音演变沿流不同,如上举例,“吹”在宝鸡话中读作[tʂe11],其中古复合介音*ǐw完全脱落,这种演变沿流的不同造成了宝鸡话这类韵母独特面貌。

此外,普通话以u为介音的韵母与零声母相拼时,在宝鸡话中转为开口呼。如:晚[van3]、挖[vᴀ1]等。这也是一类中古合口韵今读为开口呼的现象,这种现象与介音有关,但却与上述原因不同。

在宝鸡话的声母系统中存在一个v声母,其产生条件是:中古影母、微母、云母以及部分匣母、以母、晓母在与合口韵相拼时,如果介音为u,则由u浊化形成v声母。正因为u转变为声母,于是出现了此类合口韵转为开口呼的现象。(可参看第二章声母特点研究的量化资料分析中对v声母的分析,和本章韵母量化资料分析中对ua、uan、uang韵母的分析。)

(2)部分中古合口三等韵今读撮口呼

据上节统计数据,宝鸡话韵母yŋ共39个例字,其中对应普通话韵母uəŋ的有4例,对应韵母un的有2例,对应韵母iŋ的有2例;宝鸡话韵母yɛ的23个例字中对应普通话韵母iɛ的有1例;宝鸡话韵母y有107个例字,对应普通话韵母u的有2例。

这些对应虽为非主要对应,但同样表明了介音的不同演化沿流在宝鸡话韵母特点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上一小节我们讨论的现象反映了复合介音在宝鸡话中脱落的情况,现在提到的这一现象反映的是复合介音合并的情况。

以“容”字为例。“容”通摄(钟)合口三等字,中古韵母构拟为*ǐwoŋ,宝鸡话读作[yŋ24],普通话读音为[ʐuəŋ35]。很明显,复合介音在普通话走的是ĭ脱落的演变模式,宝鸡话走的是ĭ与w合并的演变模式。与“容”字情况类似的还有9个字,分别是“蓉、融、荣、嫩、论、劣、俗、倾、顷”。

(3)部分中古合口韵今读保持古音特点

宝鸡话韵母ue对应普通话韵母ei的共有8个字:“类累累连累垒累积累儡内雷”。其中“雷、儡”的中古拟音为*luəi,“累积累累连累”的中古拟音为*lǐwe,“类、垒”的中古拟音为*lwi,“累”的中古拟音为*luɒi,“内”的中古拟音为*nuɒi③。可见,在普通话中这些字的介音在演变过程中脱落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宝鸡话韵母保留着比普通话韵母更古的语音层次。

宝鸡话韵母uəŋ对应普通话韵母əŋ的情况,与上述情况类似,同样也反映出宝鸡话韵母保留着比普通话韵母更古的语音层次。

2.韵腹方面

从上节的对比分析,宝鸡话韵母uo与e与普通话的对应一致性最差,下面我们将以这两个韵母为考察对象,探讨宝鸡话韵腹的一些特点。

(1)根据统计资料,宝鸡话的韵母uo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来自中古果摄,占uo韵母总例字数的57.25%;二是入声韵,占到总例字数的42.75%。

1)果摄在中古音构拟中其主要元音为*,在宝鸡话中有三个音值:[uo][iɛ][o],其中[uo]是主要音值,[iɛ]只有一个例字“茄”,音值[o]以果摄与帮组声母相拼为条件。根据张维佳先生对果摄中古演变到现代语音层面的过程作出的推测(张维佳,2002),宝鸡话果摄演变的主要沿流应该是元音的高化。

在与普通话的对应比较中,我们看到宝鸡话uo韵母果摄这一来源的例字总数有71个,其中有21个在普通话中音值为[ɣ]。根据张维佳先生的推测图式,可以明显地看出普通话果摄主要元音的发展进程比宝鸡话更快,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宝鸡话中滞留了较普通话稍古的层次。也正是这个原因,产生了宝鸡话韵母的这一特点。

2)对于宝鸡话uo韵的第二种来源,首先,我们看一下山、宕、江入声在中古时期的构拟读音和宝鸡话今读及普通话今读的比较:

当中古韵母的塞音韵尾脱落后,上述六类入声简化为四类:a、u、ĭa、ɔ。这四类演化至宝鸡话今读的模式与果摄的演化途径相近,完全可以用果摄的沿流模式图进行解释。根据“a>ɔ>o>uo”的演化,宝鸡话中*at>ᴀ/uo、*uat>o /uo、*ak>o/uo、*ĭak>yo/ uo、*uk>uo、*ɔk>yo这些演变都能给予充分的解释。

另外,从宝鸡话uo韵的中古入声这一来源我们可以看到入声舒声化的一些演化模式,即塞音尾韵脱落,其主要元音与相近的阴声韵发生共变。

(2)宝鸡话韵母e对应了普通话的ei、uei、ai、ɣ等韵母,其中对应uei韵母的情况在上面讨论介音的特点时已经涉及到了,其余的三个对应韵母反映出了两种现象:①从e对应ei、ai来看,宝鸡话韵母发音动程短;②从对应ai、ɣ来看,宝鸡话古入声韵尾对韵腹还存有影响。

宝鸡话韵母发音动程较普通话短,在调查记音中笔者根据发音人的嘴形和发音时长将相当于普通话中的ai、ei、au三个韵母记为ɛ、e、ɔ。笔者也是操这种方言的人,认为这种记音是与语感相一致的。

宝鸡话韵母e共有116个例字,其中对应普通话韵母ai、ɣ的共有34个例字,33个来自中古入声韵,一个“厕”来自止摄。这些来自入声韵的例字(除了“涩”),在发音时存在一个十分细微的喉部紧缩动作(在韵尾的讨论中会进行进一步说明),这一动作十分微小,但对于主要元音发音的动程却可以产生直接的影响,喉部的紧缩同时也引起舌头的稍微紧张,于是就不会出现普通话中的ɣ音值(ɣ在语流中通常音值弱化ə),这个元音是舌头在比较放松的状态下发出的。

发音时喉部的细微动作可以认为是入声韵尾的一种余留,但因为这一动作十分细微,之前的研究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一现象。普通话的普及加速了入声韵尾这一残存动作的消亡,在宝鸡年轻人中,这种细微的发音动作已经消失了⑤。

3.韵尾方面

中古音有两套韵尾:阳声韵尾-n、-ŋ、-m和入声韵尾-d、-k 、-p。在宝鸡话中,这6个韵尾只剩一个-ŋ,这是宝鸡话韵母系统的一大特点。下面我们分别从这两类中古韵尾的角度探讨宝鸡话韵尾。

(1)宝鸡话韵母系统没有前鼻音韵尾,普通话中的前鼻音韵尾,在宝鸡话中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与后鼻音合流,另一种表现为主要元音的鼻化。

1)主要元音鼻化――æ̃、iæ̃、uæ̃、yæ̃

从上节的统计资料看,iæ̃、uæ̃、yæ̃整齐地对应普通话的iɛn、uan、yɛn;æ̃稍微复杂一些,对应了普通话的两个韵母,分别是an、uan。从对应的字数来看,æ̃总字数是215个,对应的an有189个,为主要对应;uan有56个。

æ̃对应uan的条件是声母为中古影、微、云母。我们知道,宝鸡话声母系统中,中古影、微、云等声母与今读合口呼韵母相拼时声母为[v],是由介音u产生的。如此,æ̃与uan的对应现象就可以理解了。

2)与后鼻音合流――iŋ、əŋ、yŋ

根据上节的统计资料,宝鸡话韵母iŋ共有220个例字,其中有87个对应的是普通话的前鼻音韵母,əŋ的236个例字中有94个对应普通话的前鼻音韵母,yŋ的39个例字中有27个对应普通话的前鼻音韵母。

北方方言韵尾的一个共同特征是没有入声韵尾。阳声韵尾在经历了-m并入-n的变化后在不同的次方言或土语中继续发生着三种演变方式:合流、弱化和分流。合流表现为 -n>-ŋ和-ŋ>-n两类;弱化情况复杂,主要表现为主元音的鼻化和鼻音尾的脱落⑥;分流指方言音系中存在鼻尾韵之间的对立,但不同鼻尾韵字的归属发生了变化。

可以看出,宝鸡话阳声韵尾的发展变化有两种演变方式,即合流和弱化。合流主要是-n>-ŋ的这种类型;根据张维佳先生研究的弱化演变模式,宝鸡话韵尾的弱化应该是第三个阶段,即:(VN>ṼN>)Ṽ。

通过上节统计资料分析可以看出,普通话阳声韵尾从中古到现代的演化规律性强,中古咸、山、臻、深摄韵尾今读为-n,宕、江、曾、梗、通摄韵尾为-ŋ。这说明普通话阳声韵尾在经历了-m并入-n后,保持稳定,未继续演化。宝鸡话的阳声韵尾则在-m并入-n后继续演化,因此形成了韵尾的这些特点。

(2)宝鸡话没有入声韵尾,但中古入声韵有少部分字在宝鸡话中发音时有一个不易被发觉的细微的紧喉动作,这应该是入声韵尾消失前的残余发音动作,这个动作十分细微,且在宝鸡青年人中已经完全消失,因此没有记录为韵尾的必要。但这个残余的发音动作对韵腹和声调还是存在一些影响的。这也是入声韵尾给宝鸡话韵母系统带来的一个特点,因此有必要在这里提起,更具体的说明将放在声调特点讨论的部分。

三、结语

通过本章的研究,我们注意到宝鸡话韵母系统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宝鸡话与普通话韵母之间的差异上,如韵尾的差异;中古合口三等韵与知系声母相拼时在普通话中仍是合口呼,在宝鸡话中转为开口呼;普通话ai、ei、au在宝鸡话中发音动程较短等。其次,表现在韵母系统的变化速度和方向上。正如在探讨宝鸡话声母特点时指出的那样,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随着国家推广普通话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强,普通话正加快步伐走向全国各地。在普通话与方言的接触中,更多的使用场合、更广阔的交际空间使得方言迅速向普通话靠拢。从中古合口三等韵与知系声母相拼时的开口呼来看,这些字是否转为合口呼读法是判断一个人说话“土”与“洋”的标志。宝鸡话新派读音这部分字的读音正在向合口呼转变。

语言演变过程中不同的演变沿流和同一沿流不同的演变进程形成了宝鸡话韵母富有特点的面貌,但在与普通话的接触中这些特点正在消亡。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一些人们口耳相传的原本押韵的儿歌、顺口溜都因不再押韵而逐渐失传,小孩们现在口中的儿歌都是以普通话的押韵规则制成的“标准儿歌”,这种现象将会进一步加快宝鸡话韵母特色消亡的速度。

注 释:

①宝鸡话韵母yŋ所对应的普通话韵母iŋ的情况发生在中古梗摄字上,

根据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这些字的中古韵母拟音为*ĭweŋ,上古拟音为*ĭwɛŋ。为可见在*ĭweŋ的发展演化过程中,韵腹e/ɛ弱化脱落了,现代语音中的韵腹y或i是古介音演变来的,宝鸡话中表现为复合介音ĭw的合流,普通话中表现为复合介音ĭw中w的脱落。因此,笔者将宝鸡话韵母yŋ与普通话韵母iŋ的对应放在介音方面的差异中。

②关于知系声母从中古的“知”[ȶ]、“章”[ȶɕ]、“庄”[tʃ]合流

为现代卷舌音[tʂ][tʂʰ][ʂ],唐作藩先生(2002)结合不同的材料作出了两套不同的演化图示:1.“章”[ȶɕ]、“庄”[tʃ]首先合流为[[tʃ]再与“知”[ȶ]合流出[tʃ],最后演化到[ȶɕ];2.“知”[ȶ]、“章”[ȶɕ]先合流为[ȶɕ],再与“庄”[tʃ]合流出[[tʃ],最后演化至[ȶɕ]。但不论哪种演化途径,都是发音位置由舌面前前移至舌叶再到舌尖后这一过程。详见唐作藩先生所著《音韵学教程》(第三版)2004年8月第4次印刷版的第125页。

③以上拟音来自郭锡良先生的《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

④中古音采用唐作藩先生的构拟。

⑤在调查记音时,笔者对这几个字进行过专项调查,后文将有讨论。

⑥张维佳先生以关中各次方言的语音材料总结出弱化的演变模式,

即:VN>ṼN>Ṽ>V。

参考文献:

[1]孙立新.20世纪陕西方言研究综述[J].唐都学刊,2002,(4).

[2]张维佳.演化与竞争:关中方言音韵结构的变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3]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5]王军虎.陕西关中方言的ʯ类韵母[J].方言,2001,(3).

[6]任永辉.陕西凤翔方言的语音特点[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4).

[7]张维佳.演化与竞争:关中方言音韵结构的变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鲁海涛 陕西宝鸡 宝鸡文理学院 721013)

上一篇:“靡室劳矣”“靡有朝矣”注释辨 下一篇:当当网畅销书书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