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汶川地震后卫生防疫措施与体会

时间:2022-10-02 10:29:44

四川汶川地震后卫生防疫措施与体会

【摘要】 目的 总结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抗震救灾中的卫生防疫措施,为今后灾后防疫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地震灾区卫生防疫工作实践,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总结出六点重点防疫措施:(1)根据当地实际条件,及时修正工作方案,为当地卫生应急指挥部门提供总体防疫规划;(2)优先做好水源的选择、检测与消毒;(3)严格控制四害密度,防止经虫媒传播的疾病;(4)做好疾病症状监测,及时发现疫情苗头;(5)加强食品卫生宣传教育,搞好食品卫生监督;(6)培养村民骨干,增强群体防病意识,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防疫队。由于措施得当,灾区没有出现传染病爆发流行和食物中毒。结论 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工作应根据

【关键词】 抗震救灾; 卫生防疫; 体会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给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以各种方式抗震救灾,共度难关,笔者有幸随我部抗震救灾防疫队奔赴平武县南坝镇执行卫生防疫任务。

1 基本情况

平武县南坝镇是是平武县的重灾区之一,常住人口2万多人,流动人口1万多人,在这次特大地震灾害中,该镇遇难1614人,失踪2213人,受伤14851人,房屋倒塌率高达95%以上。供水、供电系统中断,道路阻塞,灾区群众和救援人员不得不饮用泉水和浅井水,水井多年不用,防护设施陈旧或缺失,有的水井周边不足10米处就有厕所和猪圈。粪便、垃圾运输和污水排放系统普遍被破坏,受灾群众的集体居住、大量救援人员的涌入所致的生活垃圾、废水、自建简易厕所随处可见,家畜在圈舍倒塌后四处流窜,随地排泄,等等,都会为蚊蝇孳生创造条件,导致苍蝇密度一时间很难控制,有的地方最高时达到每视野1000只以上;灾后初期群众集体居住,条件简陋,交叉感染机会增加,对传染病病人缺乏早诊断、早隔离的条件,另外临时灾民安置点的人群流动性大,流动人群有时高达3万人左右,外来救援人员(包括部队、志愿者、各级政府安排的救灾及其辅助救灾人员)多达2万人,这些人群中不乏传染病患者,为各类传染病的传播带来了条件。灾民安置点、各救援队伍集体起伙做饭,加之用水紧张,食品、食品容器、餐具没有条件洗净、消毒,剩余食品无条件贮藏,易导致食源性疾病和生活接触性疾病的发生。

2 主要防疫措施

到达灾区后根据灾区总体现实情况,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1)根据当地实际条件,及时修正工作方案,确定工作重点,为当地卫生应急指挥部门提供总体防疫规划。到达灾区后,发现事先制订的防疫方案并不完全适合灾区情况,灾区救援、防疫、重建是一个相互连续、相互交织的过程,疾病被动监测系统、冷链系统完全破坏,饮水点多且非常分散,灾民流动性非常大,断水断电断路使得很多仪器设备不能启用,灾区的样品也不能送往邻近城市检测,灾后初期当地防疫工作尚处于无序状态,各防疫救援单位各自为阵、工作不系统、覆盖不全面、重点不突出。到达灾区后,我们立即分头了解当地饮水、饮食、疾病监测、卫生知识宣传等方面的开展情况,监测四害密度,为当地卫生应急指挥部提出总体防控规划,给决策部门合理的使用防疫力量和科学有序的开展工作提供参考。(2)到达灾区后我们把水源管理和消毒、检测工作作为首要工作,对于多年不用的浅水井周边的废墟、厕所和家畜圈舍进行清理指导,检测细菌学指标,指定公用打水水桶和水井看护人员,防止流浪的家畜家禽以及污水落入水井;对于引入的山泉水优先检测重金属指标,指导群众搭建蓄水池,以便集中加氯消毒和悬浮物沉淀。(3)灾后初期,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苍蝇密度最高时达到每视野1000只以上,经过几天的药物筛选,发现奋斗呐的速杀效果较好,每天2次以上的大面积施药,苍蝇密度很快得到控制,同时加强厕所、垃圾场等苍蝇孳生地的漂白粉消毒,苍蝇密度很快得到控制。经监测苍蝇密度由初期的40只/m2下降到3只/m2。(3)地震发生后,传染病报告系统被破坏,医疗救援队伍多且分散,为了及时掌握当地传染病信息,我们采取症状监测的办法,对各医疗点腹泻、发热等症状进行每日登记汇总,对于症状集中的情况及时查明原因,对灾区的疫情做到有防有治、心知肚明。(4)灾后初期,群众集体起伙做饭,重点教育群众不喝生水、不做凉菜、不吃剩饭,加强对餐具洗消和食品加热煮熟的监督;在废墟清理阶段,许多灾民从废墟中扒出腊肉及其他肉制品、调料等,此时防疫工作也转入进村入户阶段,教育监督他们不吃变质过期的食品,饮水加放漂白精片,勤晒被褥等健康生活常识。此外严格监督管理熟食加工摊点的食品来源、加工过程及冷藏措施。(6)在当地防疫机构没有健全之前,培养村民骨干消毒杀虫、疫情报告、人畜尸体处理、水源的管护与消毒的方面的知识。实践证明,这支培养出来的骨干在灾后卫生防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有力的推动了灾区群众的爱国卫生运动,并且在外援力量撤离后继续自发的发挥作用。

3 体会

(1)笔者认为地震发生的突发性决定了其防疫工作的特殊性,因此灾后防疫没有现成经验可循,要求防疫工作者到达灾区后,一边着手开展工作,一边紧急了解当地现实情况和总体防疫形势,微观上调整工作方案,因为任何方面的工作疏漏或偏重都会导致疫情的发生。

(2)灾后水源的选择、消毒处理是稳定灾民生活和取得救灾顺利的重要因素。截至5月30日,在监测的所有病例中,腹泻病例位于发病序位第二位,仅次于上呼吸道感染(山区昼夜温差大,上呼吸道感染人数最多),经检测饮用人数最多的4个水源,总大肠杆菌均超标。地震发生后,进入该地区的道路全部损毁,外面洁净水运不进来,瓶装水不能满足生活需要。为避免恐慌,防止灾民滥用水源,第一时间选择、卫生处理饮水显得尤为重要。

(3)地震后由于流动大,外援防疫力量缺乏统一组织,获取疫情信息主要根据疾病症状监测,但是执行的监测标准不同,以及缺乏辅助医学检测手段,监测到的病例数往往出现偏差。因此到灾区后需建立一个快速、简便、统一的病例诊断标准。

(4)经过多年来卫生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卫生观念不断深入人心,我们到达灾区后,群众已经自发组织消毒杀虫,理解和积极配合防疫工作者的工作。但是工作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对于用药种类、用药浓度、用药环境、个人防护缺乏常识,只要给予培训指导,就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群众国卫生运动,对于灾后甚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卫生防病起着重要作用;另外,外援医疗救援队除了医疗救护外,应加强传染病的报告意识和承担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义务。

(5)所有以上工作都需要一个统一有力的组织协调指挥,做到信息共享,分工合理,责任明确,这样救灾工作才能高效有序。

上一篇:分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现状及成因 下一篇:开展震后环境应急监测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