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初探

时间:2022-10-02 10:02:42

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初探

“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在我们的现实的思想品德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以考试为本,淡化了思想品德课的人文性,这是非常危险的。笔者结合几年来新课程教学实践,就思想品德课如何体现教学生活化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去感受

联系生活实际是新课改的一个重点,并明确写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现实的生活中自主构建形成的,教师要做引导者、帮助者,而非强制灌输者。在教学中,教师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1]。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加工、创造,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选取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提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假设与猜想,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

例如,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让生活充满阳光》第二课时“调节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中关于合理宣泄情绪的教学,我详细分析了教材,结合学生以往的生活体验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不良情绪郁积于心中,对我们的身心发展不利,当你心中的烦恼、悲伤等消极情绪难以承受时,你是怎么宣泄的?由于这个问题与学生联系密切,学生感到有话要说,课堂气氛活跃。有的说写日记,有的说找好朋友诉说,还有的说打球、跑步,这时老师因势利导,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学生对于宣泄情绪的基本方法就很容易理解与掌握。

二、捕捉生活素材,让学生去体验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选取社会生活中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课堂更加接近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在适当的情况下,还应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选择、收集素材。也就是说,要将书本外,课堂外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引入课堂,在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观。

生活中处处有素材。教师在选择素材时,应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着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个人知识的联系,使课程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努力构建生活化的课堂,为学生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形成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的教学中,我从教材中提供的“感动中国人物”王选和任长霞的照片中得到启发,联系到刚揭晓的“感动中国2010年度人物”,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新闻媒体、网络等渠道了解这些人物的感人事迹。在课堂,组织学生共同探讨这几位感动中国亿万观众的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在生活中的重大选择面前作出了正确的决定和行动),然后进一步探讨他们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怎样在是非善恶面前做出正确的选择),最后是做到这一点对一个人来讲有什么样的大意义(为什么要明辨是非善恶)。由于所用材料是学生所熟知并亲自搜集整理的,因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回归生活空间,让学生去行动

思想品德课是初中德育的主渠道,这一本质属性要求它不能仅定位于是单纯的知识课,在传授道德知识、政治理论的基础上,应该侧重培养学生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品德课教学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再现和升华,必须广泛取材于生活实践,而不能拘泥于书本知识。只有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中吸取丰富营养,关注学生经历的差异性,才能使思想品德课更加生动活泼和富有生命力。

以《在生活中磨砺自己》这一课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如下活动:首先组织学生欣赏节目《千手观音》,以邰丽华的感人事迹导人新课,激发学生培养坚强意志的热情和决心。然后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促使每个学生真正的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到学习探究、创意构思中去,深刻领悟磨炼意的基本方法。最后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培养意志力的行动方案”,并为自己设计一条座右铭,激励自己磨砺坚强意志。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让学生在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中获得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学生在课堂中所学的道德知识又能够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得到感受、体验,得到巩固、深化.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只有如此,思想品德课教学才能收到实效,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在课前或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以八年级思品下册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例,根据课标要求以及中学生网民越来越多的实际。我在教学这课之前,首先让学生做了一个社会调查:让学生去调查社会上经常上网的人.调查他们上网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如何看待上网。然后让学生根据调查采访的资料,写一篇《我们如何对待上网》的调查报告。学生通过实际调查采访,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更清醒地认识了上网的利与弊,明确了今后如何上网,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自己所用,过自主的网络生活。

总之,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师应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在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成为真正的社会人。

上一篇:篮球训练对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浅谈学生人格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