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语文“经典之美”

时间:2022-10-02 09:10:51

感受语文“经典之美”

摘 要:开展经典作品阅读,让学生走近经典、阅读经典、感受经典之美,是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而这一能力如何体现,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如何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进行经典的教学,并以之提高学生学习经典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格和品位,是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从对于经典之美的“诵读”“感受”“赏析”“想象”等几方面来着手解决。

关键词:语文;经典;诵读;感受;赏析

“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咩;水牛喝水,水淹水牛鼻,哞”学生欢乐地读着,老师提醒学生:“水牛淹着鼻子了,头会咋样?”“抬起来!”“那应该咋样读啊?”孩子们笑着把鼻尖指向天空大声地“哞”起来……

这一幕是发生在赵志祥老师的一节示范课上,多么生动有趣的课堂,多么美的享受!这就是语文的魅力,这就是经典的魅力。那么在课堂上怎样才能充分体现出这些魅力呢?其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诵读美

朗读是激发审美情趣的第一步。优美的诗词歌赋、精练的散文、动人的小说、精彩的戏剧、充满趣味的楹联,都适合朗读。课堂上不仅要保证学生读的时间,还要有一定的质量。首先,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读的时间,在课堂上要形成一种读的氛围,让学生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让学生在读、思之中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如,“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这副对联,它的读法不止一种,让学生大胆尝试各种读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更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要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提高读的水平。如,朗读、默读、诵读相互穿插;自由读、个人读、集体读相互交替;引读、听读、品读、表演读、分角色读和补充读相互变换。通过教师示范、同学评议、必要的技巧指点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二、感受美

感受美,就是读思结合。在经典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感悟”文章内容,是学习一篇经典文学作品的中心环节,我认为要指导好学生“朗读感悟”,应遵循这样的思路:“整体感受,抓住核心――指导朗读,生成语感。”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读、画、批注同步进行。提倡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千古诗文,以情动人,他们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或因事缘情,或直抒胸臆。因此,在教学中要力求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把握住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丰富、优美的情感,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当学生的情感被作品的情感所“俘虏”、所“征服”,就会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只有学生多次经历这种强烈的情感体验,才能获得美和善的启迪和教益。而我们要培养学生获得的,正是这样一种感受。

三、赏析美

赏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引导学生多读、讲、写,积累一定的知识,为赏析作品打好基础,注重课内、课外知识的联系。首先,平时,鼓励学生多读经典,在学习课文中的经典作品时,指导学生阅读全书,并为他们提供声、像等教学辅导材料。这样,他们对作品里反映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人物的思想性格等就有了直观的感受,就能结合已获得的相关材料,很快地“进入”作品,把握作品思想内容,体味人物描写之妙处。其次,多“讲”。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组织学生讲座谈观、读后感,利用每节课前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轮流到讲台上“讲”“背”传统文学经典作品。这些活动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经典的热情。他们从熟悉、揣摩、记忆材料,到把材料讲给大家听,这个过程会使他们赏析作品的能力得到训练、提高。此外,在听别人的“讲”“背”时,他们也获益匪浅,既丰富了见闻,学习到别人的方法,又为下一轮的赏析活动积累了经验。最后,开展“写”,即“创造美”的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写是鉴赏的深化与发展。教师在对文章作归结时,并非意味着教学过程的终结,还应当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还应当引导学生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还应当在分析课文美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审美创造,把语文教学与审美欣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让学生到生活中去采摘美的花朵。如,赵志祥老师在课堂上介绍对联平仄音韵相对的规律时,放手让学生与老师试对对联,这种参与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更是生成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总之,通过语文课堂上对于经典作品之美的“诵读”“感受”“赏析”等多途径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一个审美感受、领悟、体验系统也就组合而成了。这时愉快的审美体验也就产生了,在这种状态中,不仅学生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得到发展,而且学生的人格修养也能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尚文.新语文读本[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社会学院出版社,2001.

上一篇:小学生家庭劳动实践初探 下一篇:试论幼儿园科学教学中教师语言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