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沈周山水画点景

时间:2022-10-02 08:53:11

漫谈沈周山水画点景

摘要:点景在传统山水画中不仅能深化主题,而且还具有点睛之效。沈周山水画的点景作为其山水画特有的点睛手法之一,多有明景、写意、言志、启发、暗示、装饰等作用,蕴含了丰富的审美意味。沈周的山水画点景内容上可分为访胜记游、幽居庄园、雅集文会、寻访送别。其点景随山水画的风格和内容的转变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本论文从以上不同的山水题材中来详细的分析他山水中的人物、舟、船、房屋及禽鸟等点景的艺术情趣以及在画中的艺术功用。

关键词:沈周;点景;点;写实;抒情;仿古;意境

沈周,为明代中期吴门画派的创始人,为元明以来文人画中的承前启后者。沈周工山水,善花鸟,也能作人物,其中,以山水和花鸟成就最为突出,名声也大。沈周在山水上的影响从明代中期以来至今仍然余音不绝。沈周对于山水画的点景有着自己独到的体会,是点景的高手。其山水画中的点景以情取景,借景抒情从而烘托画者心境,点出了画家的写意、暗示、言志等意味,对于当今我们山水画的学习仍然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此文以一家之言剖析沈周山水画中的点景的深意,其目的是抛砖引玉。

在传统山水画中,有着很多传神的点景,点景在山水画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不仅极具生活气息,而且能恰到好处使得死寂的山水勃发出生机活力;不仅能深化主题,而且还具有点睛之效。点景作为山水特有的点睛手法之一,多有明景、写意、言志、启发、暗示、装饰等作用,蕴含了丰富的意味。在山水中,它还时常用来沟通山水景观与作者意图的联系,表达画者的人生旨趣、创作意图和艺术情感,通过寓情于点,从而创造一幅神形兼备、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深远意境之山水。打个比方说,点景在山水画中的作用就好比屏联、额匾在园林中的地位,正如《红楼梦》中“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中说到“若干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而点景在山水中亦有此功效。如山水中只见山水遍布画幅,而无作者主观之思的点景,那么,这样的山水会显得很“干涸”。

审视整个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自然风景也好,人文景观也罢:名山古川、风景佳胜、田野村舍、楼亭舟桥等等都可以成为山水画创作的题材。这些自然风景、人文景观不仅集中体现出画者对自然景观物象的不同体会和认识,还间接地反映出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根据题材的内容和其山水的艺术表达,沈周山水画在题材上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纪实、抒情、仿古。在沈周山水画这三类题材上纪实山水题材更具艺术特色,也最具精美。其纪实山水题材上又有着其不同的内容,点景在其不同的纪实山水内容形式中又有了不一样的表现。沈周纪实山水主要分为以下四类:访胜记游、幽居庄园、雅集文会、寻访送别。

沈周生性喜欢游历,在他纪实题材的绘画作品中,大部分都是以自然山林、烟云、水瀑等景有机组合而成,更多的还是以点入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景色相结合的题材,以现实存在的景色与人的活动表现出自然情趣,这里不可或缺的还有作者的主观感受,而这类感受往往是通过笔墨和点景的设置来传达,这样的作品才会是主观之“意”与客观之“境”相结合而生成的意境的最好体现。沈周在他的纪实类绘画作品中所设的点景,有的是真实存在的实景,有的则是为了增添画中的意趣而添加的。沈周设置的这些点景,占据的位置虽然不大,可是不论是从立意还是技艺上来讲都没有任何草率的地方,以此增加画面的感染力并可以与画面形成协调。其《吴中山水册》中 “晚过长荡”册页,画幅上有一半空白,唯有一叶孤舟泊于水面,周围是一片随风摇曳的芦苇,从而加强了长荡的空旷。这里的“孤舟”虽然是作为点景之笔存在的,作者也融入了一定的主观感受,其点睛之意是为托出“长荡”的“空旷”的意思。这里的点景乃是为“境”而设。而在“雨中西山”页中,阔笔竖抹,表现出的那蒙蒙的雨意和在雨中摇荡的林树,山峦更显若隐若现,石屋中有一人静坐观雨景。这幅作品中的点景人物则托出了“雨中西山”的雨意朦胧、林树摇荡的幽静环境,也借景强调了文人理想的闲情。这是为“意”而设。沈周还有一些描绘实景山水的作品中概有为“境”、“意”而生的点人物、舟、船、房屋及禽鸟。如《两江名胜图》、《吴门十二景》、《洞庭西雨图》、《苏台记胜图》、《张公洞图》、《灵隐山图》、《飞来峰图》等。在这些作品中所设点景不仅更突显出了客观的特征,也融入了一定的观赏感觉。沈周的另一些记游图中也有更强调主观情绪的,这时点景的作用就又如人的脸一般,表现着画者的心绪。要表达出同一景致却能因作者心绪的不同所表现的“脸”也呈现迥异的表情。比如《西山记游图》与《西山雨观图》虽然同样是描绘苏州洞庭西山景色的作品,但两幅作品所要表达的作者主观心绪却是完全相反的。《西山记游图》此卷为沈周记游西山屐踪之作,画中林木峦坞、碧波之设置棹舟之点景,写尽吴中山明水秀之佳景。这样点景的甚至体现出作者抒发畅快、适意的情趣;而《西山雨观图》讲述的是作者在西山“择葬老妻”的那种郁闷的心境,在这样一幅情调低沉迷茫的画中,作者所设的点景―房屋,在主观心绪的影响下也显得阴霾凄少,更显示出了作者的郁闷之情和画感的灰调。这样看来,在此画中的点景呈现出的境界自然与前图不同了。

《东庄图》描绘的是沈周老师陈宽家所建造的庄园,这属于纪实山水中幽居庄园题材类。《东庄图》画在一张张不大的册页上,他借宋人技法,精心加以描绘,表现的是陈氏父子兄弟数十年经营而成的东庄之景。在这21景中点景的范围相对较宽,人物、舟桥、房屋及禽鸟等都有包括在其中,而这些点景也给予了画者在增添画中的意境时有了很大帮助。如:为显《振衣冈》空旷而立于山顶的人物,表达的是沈周对老师志行高洁的敬仰;深幽《鹤洞》中的榭、鹤与明豁的《耕息轩》中的屋舍,表现的又是沈周对老师林下之风的追慕;还有平易的《菱濠》中水面上的三只小船,船上的人正在专注地采菱这一劳动场面,暗示了作者向往的舒适自由自娱情调。这些画面中各异的点景都再现了沈周老师陈宽的庄园“居游皆宜”的优美环境和沈周对老师的敬慕之情。但是在《东庄图册》的21幅景中,其中的点景人物、舟船、房屋及禽鸟虽都只有很小的立足之地,但是观者从这小小的点景之中――不论是画幅中人物的活动、人周围的点景环境、还是恩师庄园中圈养的禽鸟都能看出作者对恩师的敬仰、敬慕之情溢于画笔之下。

《魏园雅集图》是沈周作品中表现文人集会的最具代表性作品。这幅表现文人集会的画作,它记录的是成化乙丑年(1469)刘珏、沈周、陈述、祝颢、周鼎、沈侗轩等人聚集在魏昌家文人集会的盛况。这幅主要以自然山水为主的画幅中,只在下部岸畔置一凉亭点景,并没有描绘魏昌家的其他庭院、屋宇等建筑。画中有四人对坐于亭内,有一小童抱琴侍立在旁,山径树下,另外还有一文士曳杖信步,趋往草亭。在这幅作品里,沈周与其好友聚会在这样人迹罕至的峻峰深谷、僻静空旷的环境中,但是并没有具体表现会饮唱酬的情节。再看主客点景人物并结合画上的题诗 “城市多喧隘,幽人自结庐”、“悠悠清世里,何必上公车”等诗句方才理解这是借景色来传达出这些文人居士隐逸山林的理想与悠闲田园的自娱情调的,也显示出了这幅沈周中年时期“细沈”体貌中的代表作所表现的文人集会背后作者理想实现并无可能的那几分无奈的味道。在沈周的“粗沈”作品中表现文人集会的作品也是有的,《扁舟诗恩图》、《溪桥访友图》等则都是粗笔中的佳作。这些画幅虽有粗细之别,但所表现的点景意境的目的倒也是相同的。

沈周的寻访送别类作品中,如沈周54岁时所作的《虎丘送客图》。这幅作品虽记写在山东治水三载,回乡省亲后又赴新任的徐启饯行的事,可是在画面上却并没有描写出具体的挥别的情节,仅仅是一个人盘坐于树下,抚着琴,听着泉。此点景人物神态潇洒,再衬以周围峥嵘高耸的山峰和身前流淌着的溪水,如此经由沈周之手后境界更显得幽静自然,也更突出树下之人的勃然生气了。还有一些在送别题材的作品里沈周也注入了一定的寓意在里面的,像《京江送别图》中岸边的绿柳红桃,长江辽阔,一片江南的旖旎风光;远处蜂峦连亘,水天一色,象征的是地处荒僻边陲的叙州的险阻路途,岸边有众人在挥手告别,显得依依不舍,画幅中间是一人乘舟渐渐远逝,拱手作揖,暗示的又是离去之人在仕途的漫长与艰难。在这样大小两景的相互映照下,很含蓄地表达出了对友人的眷恋挽留之情。

沈周的抒情山水中的点景有些是根据生活体验,而非具体的描绘山川景物,只是单纯的想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意趣。这些点景大多也还是寄托了作者的理想,抒发了情思,借以自娱遣兴、适宜,多为主观心绪。这类作品里的点景内容也是相当广泛的,表现的技法也比较丰富。其中《卧游图》中的“秋山读书”就是其中的精彩片段之一。画上近处山坡上的几株树木错落有致,山坡旁是一隐士捧书远望,好似在遐想般,在他的身旁草石历历清晰,远处则是一片空白,呈现出秋高气爽水天一色的景象,文人的雅逸之气与画者的澄净心情弥漫于画页之上。还有两幅相隔十二年之久却有异曲同工之效的抒情山水,则是沈周在不同时段却同样感受到世态炎凉的,借画抒怀的《夜坐图》与《灯下小聚图》。《夜坐图》中作者依据自己的喜好将画面的大部分都涂抹成灰色,再用浓墨加点,表现树木深密的叶子、山石上浓厚的草苔,浓墨与淡墨的彼此呼应,四周显得很是灰暗,仅有一点微弱的烛光,加上那长达数百言的书写,一星灯火,一孑然孤影更加显得孤独,充分的表达了画者夜坐冥思和对社会现状的感慨。在沈周79岁时所作的《落花诗意图》也是他抒情类中的代表作品。画中景色迷漫,但有一年长居士却倚在画中唏嘘感慨着!上述作品中虽不是具体的山川景物,但是被沈周加以精心安置后点景与构图之间的关系处理上便协调统一起来,表现出了沈周在山水画意境上对于自然美与自己的主观意绪浑然融化的高超把握能力。

沈周的仿古山水可以说都是在学前人中而追求变化的。在他的仿古类作品中不论是意境还是技法与他学习的前人还是有区别的。比如,在沈周四十七岁和五十三岁时都有画过《仿倪山水》,在这几幅仿倪山水中都有文士曳杖信步的点景人物和山后若隐若现的屋舍的出现,但他学倪瓒的作品时往往用笔会过于强劲,墨色也相对偏重,致使本来想用微小的点景衬托出如倪的幽寂虚空的意境一致的,却因技法或者沈周潜意识所追求的浑厚苍郁的意境所干扰,画幅总更具有磅礴的气势,因此,与倪的总很难契合。虽有用笔尽量松秀婀娜之致,似倪之处,如《至日闲居图》、《秋林读书图》等,但总是笔带苍劲。而这些倒也是沈周艺术个性的体现。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沈周不愧是一个点景大师。山水中的点景其目的在一定的程度上讲就是为了增添山水画中的“意”。沈周深谙此道,点景的运用是十分老道与特别,努力营造出他山水画中的“意”。沈周对以上各类山水题材中点景处理上很慎重,“着笔之际,凝心定思,意在笔先,所谓多不可减,少不可喻,真薄有所得。”他深刻认识到,点景的设置必须“本乎自然”,通过“耳目所睹”的亲身体察,经过“凝心定思”的形象思维,理念加工,做到“意在笔先”,才能创作出抒情达意、会心通神的好的点景与好的作品。

为表现出所要表现的那种文人追求的闲、静、幽、雅、文、逸,主观之“意”――沈周通常在画面的紧要处,似无心却极具匠心地点画出人物、舟桥、房屋、禽鸟在画面上,这样的点景往往在画面上占的位置并不大,但恰恰正是这样小小的点景,犹如画龙点睛,使画面意境毕现。沈周多变的山水形式和表现手法带动的是点景的多姿与多彩,其点景或有装饰画面美感的;或有表达自己理想的;或有暗示作者心情的等等。而这些点景在推进沈周文人画的抒情达意和情景交融方面起到了极重要的作用。

在其诸多点景之中,不论是在山水画中的有助于强化画面的气氛点景人物;还是能够反映出山水画中的地域特征的点景房屋;以及形态各异的舟船和禽鸟等点景都使山水画中的意境迥出,别有意味。这些似不经意实极具匠心勾出的点景让沈周画中的意境甚具特色,也让沈周的山水在当时为不同的人所喜爱着。

参考文献

[1]吴敢,沈周.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7

[2]沈周绘画艺术初探.徐思甜.东方艺术,2005,6.

[3]单国强.明代绘画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4

[4]郑芳. 浅谈山水画中点景,1994,12

[5]何延. 中国绘画史要.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35页

上一篇:从传统\青春\中日版《牡丹亭》看昆曲的创新与... 下一篇:从昆剧发展看当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