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素质教育

时间:2022-10-02 07:06:16

如何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素质教育

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一言以蔽之:教本,学本,考本,唯本至上;编题,做题,讲题,题海战术。探索语文素质教育,就必须勇于打破“一切服从应试”的一统天下,突破旧的教育教学体制,开拓几块挑战应试、超越应试的“实验田”。

一、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

1.突破被动学习观念

要想实行素质教育,就必须根除课堂教学中的这个顽症痼疾;而要根除这个顽症痼疾,仅仅靠具体的教学设计,如提问什么、如何提问等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观念动大手术。为此,我采取了两项措施:首先,以高度的热情和极大的耐心唤醒被应试教育桎梏得近乎麻木的心灵,激发学生战胜自我的勇气。我在《课堂发言敢死队宣言》的演讲中,充分论述了课堂发言的好处,深刻剖析了不敢发言的原因。同学们听后心悦诚服且热血沸腾,无一例外地报名参加了“敢死队”,课堂上很快出现了争先恐后举手发言的热潮。

2.激活其乐学点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主要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唯有好学、乐学,才能不断上进,才会彻底甩掉落后的“帽子”。总之,要想方设法激起瑶族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

二、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教学目的主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授课必须体现培养“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开拓”的高素质人才精神,把授课活动看成是传递信息,架桥铺路,内引外联的“成功教育”系统工程。教师要讲出个性,讲出风格,讲出精彩,讲出意蕴,为学生展示一个既得天独厚又异彩纷呈的世界,给学生以启迪,促使学生主动地发展。

1.内化叶老语文教学思想,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目前,高中语文教材只是一个文选性的教材,整体上仍是一个无序结构。叶圣陶先生抓住这个特点,明确指出课文只是语文学习的例子。这就要求每一个语文教师充分认识到教材特点,统揽全局,整体把握教材,变无序为有序,灵活运用,充分发挥教材的示例性,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我在教材使用上,把教材特点和学生学习实际结合起来,紧扣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重新划分讲读课和学生自读课,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两年即可完成三年的教材讲授任务,为引入生动的现实生活内容,拓展语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提供了时间保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荷塘月色》只重点讲解朱自清先生在第一次国共关系破裂时苦闷徘徊的淡淡忧愁、难得有片刻的淡淡喜悦,与静谧的荷塘月色巧妙结合。《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完全可以改编成现代文阅读理解的形式,让学生读懂课文,领悟伟人之所以伟大。《世间最美的坟墓》抓重点和难点,只需要讲深讲透托尔斯泰墓的朴素正是他毕生追求――向往平民化、回归自然,这一伟大人格的外化即可。《屈原》虽只是文言常识,但我们把它作为课外阅读,用电子阅览课的时间完成屈原生平及创作的查询,以撰写简单小论文的形式将研修课与语文课堂教学巧妙结合。《项链》中外驰名,学生乐于阅读,但仅此一篇又怎能满足学生求知的渴望,处理此篇时,淡化了课文,重点放在“莫泊桑中短篇小说的写作特点”专题讲解上,满足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

2.落实课内双基要求与扩大课外知识范围相结合,开阔学生视野

课文是例子,要把它用足用好,落实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但扩充课外知识,开阔学生视野也非常重要。把博大精深的中华灿烂文化和缤纷的现实生活引入课堂,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而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已为这种做法提供了时间保障。每学期我都要引入三十篇以上的文言文段子,培养了学生文言文阅读的习惯,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课堂上根据讲课内容随时提出紧密联系现实的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习惯。每学期一周的“读报课”或影视评论课更让学生欣喜不已,《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的专题文章和同学们关心的影视就是素材来源,学生从中了解到社会,为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求得学生可持续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知识量骤增,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学校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地获取知识,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才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自学能力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分不开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所采用的“现代文整体把握逐句理解法”“文言文联想贯通学习法”“基础知识理解记忆法”“作文训练系列法”。为学生提供了方法保证。同时,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为学生的自学提供了持久的内在动力。

转变思想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符合语文教学规律,有利于学生全面地、持久地发展。人们常说中学教师难当,中学语文教师更难当,而我却在十余年的工作实践中体会到了中学语文教师的乐趣,学生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在原来基础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优异成绩。我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分探索一分收获。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高语文教学灿烂的明天。

(作者单位:河南省睢县高级中学)

上一篇:数形结合搞好高中数学教学 下一篇:解决临界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