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计算型例题编写之失

时间:2022-10-02 06:06:54

浅议《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计算型例题编写之失

摘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一些原理深入浅出,便于理解,以例题为参照标准,通过示例将生硬的文字表面应用化,使学生实际运用后不但会轻松的消化所学内容,更会加深印象,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而例题的选择对于所教内容起到引导作用,例题选择的正确与否关乎整个教学功能的实现。

关键词:例题 化学反应原理 缺失

“例题”是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科书中呈现时包括问题和解答两部分。典型问题的解答是供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相似或相关问题时模仿的“样例”,对减轻学生认知负荷和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化学教科书中的例题主要是用于说明有关化学概念或原理的关系、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等内容。新课程高中化学教科书在设置例题时,由于问题选择和解答表达等方面的原因,存在着部分教学功能缺失的现象.本文拟就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计算型例题谈个人看法.该模块中计算型例题共6道,统计如下表

一、 科学性缺失

科学性缺失指不能正确说明有关化学概念或原理的关系。第一章第三节[例1]的 “目标要求”是“生成1mol氧化钠的反应热”,答案为-411kJ/mol。准确地说,这-411kJ/mol是反应的焓变.因为反应热是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没有正负之分,而焓变是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放热时焓变为负,吸热时焓变为正。所以例题的“目标要求”最好调整为“生成1mol氧化钠的焓变”,这时答案为H = - 411kJ/mol。否则会导致学生对“反应热”和“焓变”概念的混淆。

二、 匹配性缺失

匹配性缺失是指不能恰当说明有关化学概念或原理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第一章第三节[例3]的解答本来可以先设计下列反应的“循环”:

2C(s)+2O2(g)+2H2(g)+O2(g) CH3OOH(l)+CO2(g)

2H2 2H3

2CO2(g) + 2H2O(l)

然后根据H+H1=2H2+2H3可求出H=2H2+2H3-H1,得到有关反应的反应热,而教科书的解答采用的只是化学方程式组合法。这样,使例题中唯一可以说明“盖斯定律”使用方法的“样例”,在解答中放弃了与“盖斯定律”最匹配的设计“循环”方法的说明机会。其实,《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例题若能体现课程标准要求那最合适不过了。

三、 示范性缺失

教科书中例题的示范性主要表现为思维方式的全面性和表达形式的示范性。其中表达形式示范性的缺失,主要有答题格式不规范的现象存在。第二章第三

节[例2]的解答存在单位混乱的现象。

[ 解 ] 设X为达到平衡时CO转化为CO2的物质的量,V为容器的体积。

CO(g) + H2O(g) CO2(g) + H2(g)

起始浓度

平衡浓度

K= =1.0

X2=(2.0-X)(10-X)=20-12X+X2,

X= =1.66

CO的转化率为CO2的转化率: ×100%=83%

答:CO转化为CO2的转化率为 83%。

由于题给条件中,CO与和H2O的起始物质的量分别为2.0mol和10mol,所以应设达到平衡时CO转化为 CO2的物质的量为Xmol,容器容积为VL,这样起始浓度和平衡浓度的单位为mol/L,X的解才是1.66。当然,也可设CO转化为CO2的物质的量为X,但X的解为1.66mol。

教科书是学生拥有的最具有权威的学习资料。“科学规范”是教科书编写的首要要求。对教科书中的例题编写同时要求问题规范和解答规范。另外,不同类型的问题解答在表现形式上有所差异,编写时编者应该选择与例题背景相符合的解答形式。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可供学生模仿的“样例”,实现例题所预设的教学功能。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化学反应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湖南出版集团出版中心.

[3]洪庚.关于化学习题分类的思考.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3

邮寄地址:湖南省益阳市一中(益阳市市康复路)413000

上一篇:化学课外活动――雨水的酸度测定 下一篇:谈物理课件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