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数学例题的有效教学

时间:2022-06-04 06:09:04

浅议数学例题的有效教学

【摘要】俗语说“鱼儿离不开水”,同样,数学教学也离不开例题教学,例题教学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例题教学对于学生理解和把握基础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训练思维是至关重要的,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因此,例题教学是否有效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学 例题教学 有效教学

一、例题教学的思维误区与根本原因

1.例题多就能上好课。许多教师认为教科书的例题太少,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课堂中,教师预先设计了很多例题,并在每个例题前面分别加了:“做一做”“算一算”“想一想”“猜一猜” ……由于例题较多,每道题分配的时间较少,学生没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只能是走马观花。新课程标准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而许多教师对此精神领会不透,在数学课上一味地补加例题,学生被动接受,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过分依赖课外的例题。许多教师片面地认为网上花钱买的课件一定是精品课件,那里面的例题就是典例,还有数学资料上的例题,全部搬来作为上课的例题。许多教师忽视了数学大纲的要求,对各种例题涉及的知识点不明确,对初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及学习习惯了解不够,在选题时不是偏难就是太简单,缺乏对例题的整合能力。盲目地依赖致使初中数学课中的例题教学表面上“风风光光”,实际上效率极低。

3.抛弃书中的典例。有些教师认为书中例题难度不够或太难,将其随意删改。实施新课标后,课本中的例题都做了重新安排,它们都是编者精心筛选的,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它们不仅是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同时对培养学生智力,帮他们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等都有重要意义,所以不能随意舍弃书中的例题。

二、初中数学的有效例题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从教育学专业角度来说,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来使学生获得发展。例题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在实际数学教学中,要提高例题教学的有效性,对例题的选择设计非常关键。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1.生活性。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教学内容,绝非等同于现成的教材内容,而应是基于学生生活现实而创造性地处理现行教材内容的产物,能有效接轨学生的生活现实、有效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从而引领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建构”。 初中数学课中的例题应尽可能选择非常贴近我们生活的例子。以学生生活为背景设计的数学例题,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世界,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层次性。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但我们面临的现状是同一个班级里的学生水平不同,既要让基础较弱的学生学好基本内容,又要使学有所长的学生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材施教,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例题教学中设计有层次的问题和有梯度的变式,给学生较大的思维和创造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从而使学生有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成功感,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依照教学目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教学,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新知识和例题的讲解时分层预设,这样能引发各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全面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数学素质。

3.开放性。教师在数学例题中设计开放性问题,为学生提供机会、创造环境,让学生不仅获取知识,而且学会在开放性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索、创造。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大的思维空间,应该把他们熟悉的经常与他们相伴的课本中的问题、例题、练习题或课本中出现的“想一想”加以改造。比如,把常规题改造为非常规题,把条件、结论完整的题目改造成给出条件,先猜结论,再进行说理证明的题目。还可以改造成运用多种解法或得出多个结论的题目;或先给结论,再探求条件,或将条件、结论进行推广,使其变为一个发展性问题。设计不同类型的开放性例题,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奋点,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式,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总之,在例题教学之前,教师要认真分析与研究大纲和教材,在保留教材中原有典例的基础上,对课外的例题作精心选择与设计,使例题的形式与内容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设计的例题要有思考空间,具备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例题的安排要面向全体学生。

参考文献:

[1]刘会金.在可求而有趣的背景下寻求数学问题的本质[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9(05).

[2]王鉴.近十年来我国“有效教学”问题研究评析[J].教育科学研究. 2008(01).

上一篇:面对学生的回答 老师你该怎么做 下一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改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