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戚夫人浅论

时间:2022-10-02 06:06:15

摘要:经考证,笔者初步推定刘邦见到戚夫人的时间大致为公元前208年,地点为山东定陶附近。此后戚夫人能受宠于刘邦十余年之久,不仅在于她的美貌,更在于她能歌善舞,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安抚了刘邦晚年疲倦的心灵。刘邦固然宠爱戚夫人,但出于现实等种种因素考虑,最终并未依戚夫人所愿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古代妇女对于命运走向不能自主把握,只能依附男性从而不可避免地卷入宫廷斗争中。戚夫人政治上的单纯与天真,是使其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惨败从而导致其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

关键词:戚夫人(戚姬) 刘邦 吕后 太子之争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戚夫人的印象多停留于民间传说,有关戚夫人生平的考证及其悲剧命运成因的分析极少。这一方面是由于现存可供参考的文献资料太少,另一方面是学者们多将戚夫人作为研究刘邦和吕后的依附与陪衬,从而忽视了对于戚夫人本身的关注。还原戚夫人这样一位汉代卓越的歌舞艺术家,不仅可以让我们真实地了解这位历史人物,更能让我们透过其命运看到汉初宫廷斗争的血腥惨烈。

一、戚夫人生平考证

戚夫人又称戚姬,史书上没有记载戚夫人的名字,但在柏杨编著的《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一书,称其为“戚懿”,其出处不得而知,故不采信。“夫人”一词出自《汉书・外戚传》:“汉兴,因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适(嫡)称皇后,妾皆称夫人。”①

关于刘邦与戚夫人相遇的经过,正史中并未有明确的记载,目前所见有两种说法:其一为刘邦与戚夫人于公元前205年于睢宁相遇,其二为刘邦与戚夫人于公元前208年于定陶相遇。笔者以为前者与史实不符,原因如下:

第一,说法来源不可信。笔者在查阅了清康熙五十七年五修《睢宁县志》、清光绪十二年六修《睢宁县志稿》以及《睢宁旧志选译》后,发现其中并无任何有关戚夫人和刘邦故事的记载。那么刘邦和戚夫人相遇于睢宁一说又来源于何处呢?原来是由现代人编纂1993年出版的《睢宁县志》。但这段故事并未有确切的史料加以证实,只是作为“民间传说”收录其中而已。

第二,地点与《史记》记载不符。《史记》中有明确记载,公元前205年刘邦彭城大败逃跑时“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但此为安徽省灵璧的濉水段,而非民间传说中刘邦和戚夫人相遇的江苏睢宁城西的濉水段。故笔者推测应是后世将二者混淆,进而衍生出了刘邦和戚夫人在睢宁县遇见故事。

对于第二种说法,《山堂肆考》中明确记载:“兖州府定陶县有戚姬村,即汉戚夫人生处。”②《明一统志》曰:“戚姬村在定陶县北,汉戚夫人生于此。”③《清顺治十二年定陶志》曰:“今城北有戚姬”④又《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都明确记载“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⑤另《太平寰宇记》曰:“戚姬,定陶人,汉祖帝地至定陶获焉。”⑥另《大清一统志》曰:“戚姬村在定陶县北十五里,汉戚夫人之故里也。唐梁言十道志帝地至定陶获焉,县今有戚村。”⑦可见戚夫人乃定陶人较为确定,刘邦是在攻掠定陶时得到戚夫人的。

此外,还可通过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的年龄加以印证。《史记・张丞相列传》中记载“是后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年十岁,高祖忧即万岁之后不全也”,高祖听从赵尧的建议“徙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去保护如意。又《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载“御史大夫昌为赵丞相”⑧的时间为高祖九年,即公元前198年,此时如意至少十岁。据此推算,如意的出生应在公元前207年前后,那么第一种说法就显然与此相悖。

《史记・项羽本纪》和《史记・高祖本纪》均记载:公元前208年“沛公、项羽乃攻定陶。” ⑨虽未攻下,但范增曾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⑩可见刘邦在山东时曾广泛搜罗美女。那么戚夫人很可能就是在公元前208年前后嫁给刘邦,并于公元前207年左右生下了赵王如意,于时于地都与史料吻合。

综上分析,笔者初步推断刘邦和戚夫人于公元前208年前后在定陶附近相遇。因现所存材料太少,戚夫人的生年以及其嫁给刘邦时年龄均不得而知。惟唐代诗人李昂在其《赋戚夫人楚舞歌》中有两句“定陶城中是妾家,妾年二八颜如花。”B11提及戚夫人嫁给刘邦时年十六岁,此外尚无其它材料可以佐证。但存一说,未能全信。

二、戚夫人何以受宠

西汉初年,不论在皇宫中还是民间,人们的歌舞艺术都达到了较高水平。而戚夫人,就是这样一位来自民间的歌舞艺术家。《西京杂记》记载:

高帝戚夫人善鼓瑟击筑,帝常拥夫人倚瑟而弦歌。毕,每泣下流涟。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歌《出塞》《入塞》《望归》之曲,侍妇数百皆习之,后宫齐首高唱,声入云霄。B12

十月十五日,共入灵女庙,以豚黍乐神,吹笛击筑,歌《上灵》之曲。既而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歌《赤凤凰来》。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B13

汉代以来,音乐上就以悲音为美,王褒《洞箫赋》曰:“知音者乐而悲之,不知音者怪而伟之”B14,嵇康《琴赋》曰:“称其才干,则以危苦为上;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美其感化,则以垂涕为贵。”B15可谓是对对汉代崇尚“悲音美”时代风尚的精妙概括。刘邦随着戚夫人的弹奏的音乐歌唱都会泣涕而下,足见戚夫人鼓瑟击筑技法细腻,情感饱满,演奏技艺高超。

戚夫人不但善于乐器和演唱,还擅长跳翘袖折腰之舞。翘袖折腰舞是汉代十分流行的舞蹈形式,“腰肢向旁向下折成九十度,同时双手甩袖,此为折。”B16在“折”的同时,两袖平飞翘起,凭借长袖交横飞舞的千姿百态来表达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此舞的特点在于舞者在不断扭摆腰肢的同时双手甩动长袖使袖子在空中翻腾飞舞流动起伏产生动律。以柔软、回旋、飘逸多变的长袖的抛曳飘飞、舞动而体现宇宙的空旷、无垠,使人产生广漠感和宇宙感。傅毅的《舞赋》中,就有对翘袖折腰舞的生动描写:“体如游龙,袖如素霓”B17将长袖当空的飘逸的一瞬定格下来;“罗衣从风,长袖交横”B18写出了众人舞蹈时,长袖翩飞的流动之感。除此之外,如边让《章华台赋》之“长袖奋而生风”B19,张衡《舞赋》之“搦纤腰而互折,嫒倾倚兮低昂”B20都描摹了翘袖折腰舞的舞态之美。

而翘袖折腰之舞的造型美是以纤腰作为前提的,只有软绵纤细的腰肢,才能使飘逸舒展的神韵体现得淋漓尽致。正如崔骝在《七依》中说“ 振飞胡以舞长袖,袅细腰以务抑扬”。汉画像石中一个个杨柳细枝显得灵巧飘逸。如1978年三月于唐河汉郁平大尹冯君孺人画像石墓中发掘出土的一块汉代乐舞百戏画像石上,右有两舞伎,皆高髻,细腰,并列弯腰甩袖,作燕飞状舞蹈。B21以细腰为美的风尚早在《韩非子・二柄》中就有记载:“ 楚王好细腰,国中多饿死。”B22这种审美倾向一直保留延续至汉代,可以想见,善跳翘袖折腰之舞的戚夫人定拥有纤细柔美的腰肢和修长曼妙的身段。

116×67cm,1978年3月于唐河汉郁平大尹冯君孺人画像石墓中发掘出土。

刘邦无疑是个爱好美色之人,《后汉书・皇后传》称刘邦“帷薄不修”B23,即暗示刘邦好色,私生活随意。刘邦有名号的妻子就有吕后、戚夫人、薄夫人、曹夫人、官夫人、傅夫人、唐山夫人、石美人、赵子儿等;此外刘邦的三个儿子刘友、刘恢、刘建的母亲皆未留名;他的长子“刘肥”就是刘邦和吕后结婚前同“外妇”所生。故戚夫人能够成为刘邦最宠爱的姬妾,不仅是因为拥有倾国倾城的美貌,更在于她无可比拟的艺术才华。我们虽不能称刘邦为诗人或艺术家,却不可否认他对艺术的热爱。《汉书・礼乐志》称“高祖乐楚声”,戚夫人侍女贾佩兰也说“在宫内时,尝以弦管歌舞相欢娱,竟为妖服,以趣良时。”B24可见刘邦对于歌舞艺术的热爱程度。而戚夫人和刘邦均来自楚地,琴瑟相和,可谓是艺术上的 “知音”。戚夫人成为了刘邦在残酷的战争和紧张的政治斗争以外精神港湾。与戚夫人一起鼓瑟击筑、歌唱舞蹈使刘邦能够逃避繁碌得以消闲。尤其是在晚年,经过大半生戎马倥偬的生活,刘邦已深感厌倦和疲惫,而戚夫人能够在情感和心灵上给予刘邦最大的满足与慰藉。御史大夫周昌燕时入奏事,还见“高帝方拥戚姬”B25。对于这样一位年轻貌美又多才多艺的戚夫人,刘邦自然对她倍加珍视了。

三、刘邦为何最终未改立太子

正所谓“春秋之义,母以子贵”,戚夫人将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儿子赵王如意身上,故她在刘邦的耳边“日夜啼泣”,希望能改立如意为太子。“戚夫人之不见容于高后也,帝料之熟矣。欲全戚氏,非立如意不可。立如意,则并立戚氏;废太子,则并废高后。”B26母爱子怜乃人之常情,刘邦如此宠爱戚夫人和如意,不可能不考虑他们的安危。“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B27并放言“终不使不肖子居爱子之上。”刘邦既然如此顾惜戚氏母子,为何最终没有立如意为太子呢?

其一是由于大臣们的激烈反对。“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可见廷争的激烈程度。首先是御史大夫周昌廷争曰:“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B28高祖十二年,刘邦抗击英布归来,身体状况愈发下降,愈欲易太子。留侯张良谏,刘邦不听。太傅叔孙通称说引古今,甚至说出了“陛下必欲废嫡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B29的话以死争太子,刘邦才勉强答应暂时不废太子。

其二为吕后的力量不容小觑。《史记・吕太后本纪》曰:“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吕后有着不逊刘邦逊色的胆识与魄力,杀韩信,斩彭越,逼走卢绾,吕后都参与其中,“况诸悍将大臣,非高后不能制之”。且 “吕后兄二人,皆为将。”B30吕后强大的家族势力也成为刘邦不得不顾虑的因素之一。

其三为戚夫人和赵王如意本身的弱势。如意不过十岁左右的孺子小儿,“ 群臣心皆不附赵王”乃是必然。戚夫人虽然是汉初杰出的艺术家,但对政治却一无所知,不懂笼络朝臣,更无强大的家世背景。一对弱小的母子面对这样一群野心勃勃的开国将相,刘邦也不免忧虑“如百岁后,谁肯北面事戚姬子乎?”B31

而这场斗争的重大转折,在于吕后听从了张良建议,卑辞厚礼地请来了不愿出仕的商山四皓来辅佐太子刘盈。刘邦乃大惊,无奈最后也只好对商山四皓说“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高祖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B32

刘邦打消改立太子的念头难道仅仅是因为商山四皓的出现吗?非也。刘邦通过商山四皓看到了刘盈背后一群为他出谋划策的人。刘邦明白若此时再想废太子,汉家江山必然不稳,故只能放弃改立太子的念头。刘邦作为一个君王,在面对自己喜好与国家命运时,还是不得不以国家前途为重。在宫廷斗争中,感情纽带总是输给利益关系。这也显出了宫廷斗争的冷酷无情。

四、戚夫人悲剧命运分析

“吕后残忍险毒,戚姬夺其宠,又几危太子位,势不两立久矣。”B33刘邦去世后,戚夫人就被囚禁在永巷,不仅被迫穿上囚衣,还被施以男犯的刑法剃光了头发,用铁圈捆住颈部,每天从早到晚一刻不停地舂米。如花似玉,能歌善舞的戚夫人怎受得如此折磨?万般感慨都涌上心间,胸中的抑郁悲愤化为歌诗脱口而出:

子为王,母为虏,

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

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B34

这首《舂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生悲离死别的哀歌,其背后隐含着汉初宫廷倾轧斗争。吕后闻之大怒:“乃欲倚女(汝)子邪?”B35于是便派人召赵王前来将其鸩杀。而后对戚夫人实施了残忍的酷刑:

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耳,饮药,使居厕中B36,命曰“人彘”。居数日B37,乃召孝惠帝观人彘。B38

这段记载于《汉书・外戚传》中故事被后世浓墨重彩地渲染,使人们对戚夫人的悲惨遭遇怜悯慨叹。吕后与戚夫人,可谓当时两位杰出的女性,一位是谋略胆识兼备的女政治家,一位是才艺冠绝的艺术家。但两人在政治场上相逢,结局的胜负就具有某种必然性。吕后富于谋略,图长思远。而戚夫人作为“事艺型”的人才,只是单纯凭借刘邦对自己的宠爱和以眼泪唤起的同情以达成自己的目标,与吕后的纵横捭阖比起来,戚夫人不论在政治头脑或是人脉背景上都相形见绌。

上一篇:论辽宁高校志愿者先进性教育 下一篇:浅谈艺术中专语文教育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