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走进课外阅读之旅

时间:2022-10-02 05:51:23

引领学生走进课外阅读之旅

【摘要】结合问卷调查掌握乡镇学校“每天能提醒或布置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教师有18.03%”,“能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交流活动的教师为9.8%”,“能在节假日阅读课外书的学生为16.9%”等情况,本文论述以“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的探究”实验课题研究作为平台,引领学生走进课外阅读之旅。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内外阅读

课题实验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A-0004-03

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如此看来,一个人如果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他的知识就会越来越丰富,视野越来越开阔。课外阅读是一段艰辛而漫长的旅程,语文课题研究小组通过“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的探究”课题实验研究平台,与学生携手走进课外阅读之旅。“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生走向课外阅读之旅的第一步,就是要主动拿起书本自主阅读。

一、激活动机,课外阅读起步走

阅读兴趣是进行课外阅读的动力,学生一旦有了明确的阅读动机,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就会把阅读要求转化为个人自觉阅读的动力。而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正是要激活、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以下是语文小组在课题研究中取得的一些成效。

(一)抓住差异,顺势而导

对于一些平常喜欢阅读的学生,教师要顺势而导,设法保持其阅读热情,如在阅读活动中提供更多展示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分享阅读成果的快乐,以热爱阅读的正能量为“星星之火”,引燃更多学生的阅读热情。对于那些原本不喜欢阅读的学生,教师要努力激发其阅读兴趣,可以借由课文《小蝌蚪找妈妈》的阅读,迁移阅读优质的课外读本《猜猜我有多勰恪罚让学生在教室里以表演的形式展示精彩的故事情节;从《草房子》读懂生命的博大和美好;从《窗边的小豆豆》获得笑声和感动;感受因图画映照而格外绚丽的《夸父追月》的壮烈、《女娲补天》的深情……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探讨“除夕”“三月三”“清明节”等传统节日的来历。

(二)投文铺路,激起涟漪

作为课外阅读的引领者,教师要做终身读书、善于积累的先行者,再从丰厚的积累中选取一段话、一篇文,不断引领学生诵读、渗透、感染和触动,以激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而对于整本书的阅读,教师可以适当透露书中的精彩情节,以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如《夏洛的网》这本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当威尔伯看到夏洛的四百一十四个孩子都从卵袋里出来时,他十分高兴。威尔伯的心怦怦直跳。它开始呜呜尖叫,接着它绕着圈圈跑,把肥料踢上半空。接着它一个后空翻。接着它用前腿猛地站稳,在夏洛的孩子们面前停住。”学生阅读这段描写,感受到了书中传递的怦然心动之情,急切地想要一睹为快。教师还可以借助网络下载课外美文、经典读物的插图或动画片,或是引用相关知识进行有意渗透,既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又改变了传统的说教方式。久而久之,学生由耳入心、由目入心、动由心生,逐渐有了寻找阅读之源的意识,产生了阅读的冲动。

(三)营造氛围,保持读趣

教师对教室进行特色装饰,张贴富有启发性的读书名言,或是征集班中喜欢阅读的学生的自勉话语,在教室有限的空间里建立班级图书角,引导学生创建小小图书角,丰富阅读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浓郁课外阅读氛围。教师还要设法激活学生长久的课外阅读兴趣,如通过“班级读书成果展示交流”活动,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展示阅读成果环节,学生可以向同学推荐一本好书;可以有感情地朗读一段自己最喜欢的摘抄,如一份阅读小报等;可以把读后的真情实感写成阅读感;或是为文本配上一幅插图;或是师生就某一部或一系列作品交流最感兴趣的人物形象或故事情节……阅读成果展示的形式越是丰富多彩,越能让学生产生成就感,越能燃起更多同学主动参与课外阅读的激情。此外,学生还可以结合学校读书活动,开展“最美的诗篇”朗读比赛,以及编辑手抄报、制作小书签、发放“阅读存折”(如下图)等活动,使课外阅读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行动,促进学生自主阅读,并乐此不疲、持之以恒。

二、低年段入手,课外阅读稳步走

在做课题实验前,语文课题组也有过疑虑:低年级学生识字率低,课外阅读效果会不会大打折扣?但两年的行动研究告诉我们:课外阅读更适合从低年段抓起,教师不能用识字量的多少,来衡量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教师不能等到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了、感觉充沛了,才去做指导。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说过:“有信心地踏出第一步,你不需要看到整个楼梯,只要踏出第一步就好。”由此可见,教师在学生“阅读空白”之时抓早抓好,更容易使他们产生阅读期待;在学生有点阅读收获的时候抓住感觉,立即行动,更容易把学生领进课外阅读之门。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教师在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就可以另辟蹊径,指引学生兴趣阅读。

(一)绘本,低年段课外阅读的启蒙

绘本以童稚的画面和思维方式,以画传递故事情节,比文字符号更加直观,更符合儿童早期的阅读特点和习惯,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要从阅读绘本教学开始,让学生们爱上阅读。

1.阅读绘本画面。绘本中生动形象的图画传递童稚的语言和表达,学生要从绘本图画中掌握画面语言,观察、阅读图画,通过图画理解故事、表述故事。

2.阅读绘本故事。在妙趣横生的故事中培养听、说和阅读的能力,如让学生边欣赏画面,边听教师讲绘本故事。教师要根据故事情节情境相应变化语音、语调、语速,但又不能采用过于夸张的表情,这样容易使学生关注教师的表演而忽略了对画面的欣赏。

(二)绘本,低年段课外阅读的最佳选择

小学低年级课外阅读好比大厦之基,学生从阅读绘本开始,通过听故事、朗读、表演等途径,让课外阅读的种子在儿童心中悄悄萌芽、茁壮成长。绘本阅读给学生带来的不仅是眼睛的享受,还有心灵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与其说是学生阅读绘本,不如说他们在与绘本进行心灵对话。因此,教师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绘本显得至关重要。如《猜猜我有多爱你》《马小跳暑假奇遇》《亲爱的笨笨猪》等绘本图文并茂,故事性强,新鲜有趣,简洁明了,而且大部分绘本都是由一个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学生很容易阅读。阅读这些故事内容积极向上的绘本,学生能从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获得到真、善、美的教育。

三、授之以渔,课外阅读健步走

古人云:“授之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方为终身受用。”有效的阅读方法是学生开启课外阅读之门的钥匙,是助力学生走好课外阅读之旅的拐杖。

(一)注重课内导读,提炼读书方法

在一项问卷调查中,36.82%的学生表示课外阅读方法是从课内阅读中习得。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教会预习方法、提问题、做阅读批注和摘记,要设计写法迁移小练笔等,使学生逐步习得精读、略读、浏览和默读等基本阅读方法,并主动迁移运用到课外阅读中,逐渐形成课外阅读的能力。教师不仅要在阅读方式和技巧上给予指导,还要注意归结课文阅读的一般步骤:1.初读,基于对课文内容的了解。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自学字词,初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同时对文章的语言、结构、写作目的等有大致的了解。2.精读是基于重难点和精美句段的品味,按照自然段落读边想,弄清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同时对课文的重点段落和美词佳句仔细揣摩,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分析文章的表现形式和写作技巧,吸取文章的精华。3.赏读是基于情感的领悟,透过语言文字深入思考,从中悟出作者写作的目的。4.熟读是基于内化的积累。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多读,达到熟读成诵、消化的目的,使课文语言逐步变成自己的语言。

(二)加强课外导读,开启阅读之旅

为了使课外阅读获益最大化,语文课题研究小组不仅注意课内教授方法,还特别增设课外阅读“导读课”。研究小组探索了一套清晰的课外阅读指导课模式:初识作家,亲近作者解读封面,引发读趣截文悟读,悟法悟情赏读书名,再进书作阅览书目,选择内容情法迁移,阅读整本。这样的阅读模式能有效地引领学生展开课外阅读实践。当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以后,学生的课外阅读之旅就好像有了翅膀,可以到达任何地方,阅读的界面得到不断地延伸和扩展。

四、推荐书籍,课外阅读对胃口

书籍是学生阅读旅途中必需的“食物”。书海茫茫,一个人穷其一生也读不完。教师要将不同风格、不同种类的书籍带给学生,为他们打开一个新的世界。根据学生阅读的实际基础以及阅读环境,教师从推荐童书开始,向小说、名著延伸拓展,先阅读中国的著作,再延伸阅读国外读物。

(一)同主题“链接”,迁移阅读

教师选择与课内主题、内容或写作方法相似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进行同步阅读,实现“课内习法,课外获益”的阅读目标,可以利用课后的“链接”篇目、读物,引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如在阅读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猴王出世》后,教师依据“课外书屋”向学生推荐名著《西游记》,学生自觉读书,手不释卷沉浸在阅读的快乐中,课外阅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名著拓展,抛砖引玉

语文教材有很多名家名篇的节选或缩写,教师在课前或课后把原文、原著、相关背景材料提供或推荐给学生,使学生能更立体、更深刻地理解课文,进而引发名著阅读的兴趣。如学习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后,教师向学生推荐名著《爱的教育》;学习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主题编排的《詹天佑》等课文之后,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爱祖国题材”的课外书籍或文章。语文课题组成员荣仕卿老师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这一课时,先向学生介绍《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课文是对《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相关内容的改编。荣仕卿老师在课堂结束时顺势而导,幽默推荐“欲知其他更多的故事,请自己阅读”,激起了学生阅读名著的欲望。课后,荣仕卿老师把《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名著,陈列于班级“图书角”,学生纷纷借阅,在班级中掀起了阅读名著的热潮,课文《草船借箭》的教学起到了“抛砖引玉”的效果。

(三)抓住生成推荐,不露痕迹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课堂的动态生成,向学生推荐更多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如教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后,有的学生感叹“安徒生写的童话故事可真多”,教师及时接话“是啊,你不妨读一读安徒生的《我的童话人生》,会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这是教师的即兴分享,也是不露痕迹的引导和推荐。可见,教师若能向学生推荐合适的经典书籍,学生的课外阅读就有内容、有方向,读起来有滋有味。

五、手牵手,课外阅读齐步走

在课外阅读中,教师强调阅读个性化的同时,也需要群体的合作才能提高效率,课外阅读也会因为有了“合作”而熠熠生辉。

(一)师生轮读

美国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说:“朗读,是让学生爱上阅读的唯一而且最重要的方法。”阅读从朗读起步,本身就是一种自然的学习状态。我们的课外阅读也可以由此起步――师生轮流朗读。参与课题实验的驮卢镇中心小学韦喜秀老师,常常和学生一段一段、一章一章地轮流朗读作品。韦喜秀老师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把学生带入文字作品的佳境,感染了学生的听觉,启发了学生的感悟,触动着学生读书的欲望,而学生摇头晃脑、兴高采烈的朗读,又深刻强化了教师阅读的体验。师生充满感情的轮流朗读,相互感染、影响、激励,让双方产生阅读的冲动,这样的阅读效果是个体独自阅读达不到的。

(二)师生共读

实践证明,教师和学生共读一本书,能让学生热爱阅读的兴趣更加持久。如课题组成员许月华老师和学生共读了《窗边的小豆豆》《草房子》等,在班级读书交流会上,师生的活动达到了和谐共鸣的境界。这样的师生共读使班级的读书氛围更为浓厚,促进学生阅读习惯和合作能力的养成,实现了教学相长。

(三)亲子共读

亲子共读是父母与孩子之间一种亲切、高雅的学习和交流形式,是一种亲情沟通,也是一份爱的作业。关于“亲子阅读”的研究,课题组成员同样做了大胆的尝试。如课题组成员之一驮卢镇左江小学陈丽丽老师,从德育主题活动――“美德银行”得到启发,自制了《阅读存折》,以“阅读时间”“阅读书目及作者”“阅读存入分数”“操作员”为内容,对不外出打工的家长安排“亲子共读”活动,得到了家长们的积极回应。

六、因人施教,课外阅读显身手

学生阅读时让自己的心跟着文字走,脑子跟着文字走,才能在阅读中与文本交流,在阅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体验读书的快乐,提高阅读的能力。在课外阅读中,教师的“统一要求”是把阅读之门对所有学生敞开,是着眼于“大多数学生”的能力提出的,以确保学生培养阅读能力和发挥读的潜力。对于个别阅读能力弱的学生,教师在布置阅读任务时要统一要求,检查阅读成果时则因人而异,使“个别学生”有“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成功体验,并产生继续阅读的期待。在课题研究终期评估活动中,课题实验成员罗艳丹老师的童话导读课,真正诠释了“尊重阅读个性化”的内涵。罗艳丹老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阅读、圈点标画。在分享阅读收获环节,我们看到了学生个性阅读的精彩,如一名学生对自己圈画出“孤单”一词的理由是:“我不喜欢这个词语,因为没有爸爸妈妈的孩子会很孤单。”还有一名学生说出圈画某个词语的理由是“因为这个词语很简单”。教师的尊重、宽容、耐心以及智慧导读,诱发学生真切的阅读体验,稚嫩的情感得到自然流露和保护,阅读欲望也因而得到极大的满足。

学生当下的阅读、感受和吸收是为自身将来的发展积蓄能量。课外阅读之旅是一条通往光明开阔之地的上行之路,引领者需要有恒心和毅力,教师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引路人,要肩负起责任,起而行之,引领学生走进课外阅读之门,采撷阅读之灵,收获阅读之乐,使学生的课外阅读之旅越走越远。

(责编 杨 春)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下一篇:地图中的数据可视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