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时间:2022-10-02 05:48:23

如何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它特有的魅力展现了勃勃生机,新的教学理念已经根植于课堂教学之中。走进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师说生听”变成了“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的责任,更是压在每个教师肩上的一副重担,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呢?

一、创设情境课堂,激发兴趣,提供主动探究的空间

许多教育家都论述过教学中应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你不能在一个战术的心理上写上平整的文字,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平整的字一样。这说明学习的氛围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数学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的期望值普遍过高,而同学们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容易导致数学学习兴趣淡化,能力下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的第一时间创设情境,制造悬念,激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好奇心,产生如饥似渴的学习欲望。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帮助学生构建和发展认知结构。例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的镶嵌一课时,就设计了很多图形的摆设情境,许多建筑物都是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让课堂教学更加贴近生活,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采用问题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所谓问题教学,就是以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推进,让学生人人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再由学生自主探究,在生与生、师与生的合作交流中突破难点。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提问题的人,往往是积极思考,富有创造力的人。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使教学过程围绕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对问题的好奇,促使学生引发内在的需要,自主地去尝试、探究、感悟,从而自然而然地体会到问题的本质。问题的发现,不仅使课堂上处处闪烁探究、创新的火花,更使学生进入到深层次的学习探索阶段。学生在自读、自问、自悟、自解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尝试性探究学习的成功喜悦,从而唤起进一步学习的内驱力,完成“要我学”的过渡。例如在《统计》教学中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教学问题:“你们在家中哪些事情需要统计?”学生们大胆猜想,激发了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建立合作小组,建立主动参与的合作伙伴关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让每个学生明确讨论的内容、要求之后,可采取小组学习讨论的形式,4―6人为一组,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再给组内每个成员一个特殊的身份,一项特殊的职责,让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全班分小组讨论时,教师关心每一小组的讨论情况,同时有重点地参与一两个小组的讨论。学生通过小组内的相互帮助,共同商讨,不仅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学习的自主性也得到了充分展现。在小组讨论之后,学生热情高涨,教师应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开展组间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展示自我,肯定学生的独到见解和鼓励学生的相互争辩。通过议论、争辩,让学生在摄取信息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增强了主动参加评价与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这种形式的交流,对于摄取信息能力强的学生来说是一种鼓励、肯定;对于摄取信息能力稍弱的学生来说,则是一种启发、帮助。学生学会了学习方法,必然更会学习,更喜欢学习,学习信心也就更足。

四、关注学生情感,进行有效评价

1.评价形式应具有民主性和多样性

要使评价具有实效性,首先要创设民主评价的氛围,让学生敢于评价、善于评价;其次,评价形式多样化才能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可采用单向评价,即师评生、师评组、生评生、生评组;双向评价,即生生互评、组组互评、师生互评;自评,即生自评、师自评。教学民主能提供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学生的心情愉悦,乐于接受知识,在这种气氛下,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这样就会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来,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增强对数学的热爱之情。在教学中,师生应处于平等地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心理环境。总之,教师应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做孩子的朋友,到孩子中去,一起玩,一起学,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用心交心,“用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教师学识的厚积薄发、人格魅力,对生活美的追求,都会影响和熏陶学生,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2.评价方法应具有客观性和针对性

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主要针对教学活动中师生参与的主动性和活动质量等情况进行评价,为了使评价具有针对性、客观公正性,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评价方法,如评价学生参与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倾听别人意见是否认真,表达是否流畅,能否有礼貌地质疑、解难,能否主动交流自己的想法,能否主动参与讨论,是否有较好的领悟、归纳别人观点的能力,等等。

3.评价语言应具有激励性和发展性

进行课堂评价时,教师应使用丰富的、激励性和发展性的语言,师生的交流也是彼此情感的交流,教师亲切、鼓励的眼神,细微有效的动作,热情洋溢的表扬语言,能缩短彼此间的距离,“亲其师而信其道”。当学生回答问题出错时,老师的“没关系,老师想你是不小心说错了。”“仔细想,你一定会说出来的,老师相信你。”“你是很棒的。”……都能让学生感到别人对他的尊重,从而诱发学习热情。

用一个眼神,一个灿烂的微笑,一个亲切的抚摸等肢体语言表达对学生的肯定与赞赏,改变过去不加思考、脱口而出,随意性的无效夸奖。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当然,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一定要认真指出来,客观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这样的评价方式才恰当有效,才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有效策略,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爱学、能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上一篇:数学课堂中探究学习的有效性策略 下一篇:新课标下如何设计和布置数学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