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有效实施创新教育

时间:2022-10-02 05:29:52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有效实施创新教育

摘 要: 生物教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设疑,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学习和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关键词: 生物教学 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需要创新型人才。但创造力是“灌输”不出来的,创新型人才要靠创新教育培养出来。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从课堂教学着手。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通过加深对创新教育理念的认识和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的转变,营造一种有利于开展创新教学的教学氛围。将学生培养为创新型人才,让他们成为21世纪的真正主人。

一、转变教学观念

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一个要求学生“唯书、唯上、唯师”的教师,一个对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学生都视为“不务正业”的教师,一个不鼓励、不提倡、不允许学生学习教材以外内容的教师绝对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因此,生物教师首先应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只有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会采用创新方法,培养创新人才。课堂中要认真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提出问题后要循循善诱,注意点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和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这是创造性思维本身的要求,同时在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散思维训练。积极开展活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学习和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例如:开展小实验、小竞赛、小论文等活动,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生物学知识和技能,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应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转变教学观念,只有这样的教师才可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论是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还是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活动,都能自觉不自觉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能力、态度和创新精神等的培养上。

二、激发兴趣,培养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中学生来说,兴趣尤为重要,因为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生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生物教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设疑,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生物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现代物质文明的提高离不开生物科学作出的贡献。例如,讲完“植物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后提问:“为什么大树底下好乘凉?”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后得出结论:①植物的蒸腾作用吸收热量,故树下温度较低;②植物的光合作用放出氧气,故树下空气新鲜;③树叶能阻滞尘埃,过滤空气,故树下空气清洁。又如“动物的个体发育”一课,学生对个体发育的起点不是很清楚,有人说是婴儿,有人说是胎儿,因学生从小对自己是怎么来的就充满疑问,这时可以给学生介绍试管婴儿的知识,这样很自然地让学生明白其实从受精卵形成开始就已经意味着一个小生命开始了,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同时对这部分知识不再困惑。

三、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独立发现的道路让学生去走”的著名观点。我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力求做到这一点,具体做法是:对于一些实验,根据实验目的及原理,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去设想、探索多种方案,优化最佳方案,使问题圆满解决。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可以避免教师、教材对学生思维的压抑,避免无意识地将学生的思维纳入某一特定模式,有利于开阔学生思路,使学生处于主动思维状态,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猜想,不轻易否定,不要觉得麻烦,不要觉得学生的想法五花八门,耽误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等等,就是对学生错误的猜想也不要简单地给予批评,要培养学生广泛的研究兴趣及强烈的创新动机和自信心。例如,初中生物实验,关于用菠菜叶制作临时装片观察叶片结构中,需要用到菠菜叶,以前都是我和实验老师为学生准备好,按照自己的设想和计划让学生实验,现在我要求学生自己准备,希望他们除了按照书本上的要求实验外,可选用其他材料,并希望他们能找到比教材更好的方法。开始似乎显得有点乱,但一段时间后,我吃惊地发现学生所用的材料各有特色。有的学生用的是槐树叶;有的学生用的是天竺葵叶;有的学生用的是韭菜叶;有的学生用的是迎春叶……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用菠菜叶不容易看全叶片结构的全部,经过改进后,用迎春叶所做的临时装片效果更好些。如此一来,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又发展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我的教学视野也开阔了许多。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法无定法”,素质教育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新要求:一是教学方法一定要适合学生学情;二是宏观教学方法与微观教学方法统一。现谈谈自己怎样采取不同方法更好地进行生物课教学,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1.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而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向学生说明、解释或论证生物学的概念、原理等知识。

2.读书指导法: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培养自学能力的方法。例如:七年级《输血和血型》一课,课程内容非常简单,老师可以通过几道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完成,学生在从课本中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将课程内容掌握,这样老师教学任务得以减轻,学生自学能力得以培养。

3.讨论法: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为解决某一问题,交流意见、互相启发、辩明是非、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如七年级《计划生育》一课,通过全班学生分组进行激烈讨论,从平时个人的吃、穿、住、用等方面将一个孩子与三四个孩子相比较,学生都认为“少生”比“多生”好。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民族振兴的关键,也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途径,只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把握好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充分挖掘新教育素材,运用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一定能培养出大批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史炳辉.浅谈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如何面对和实施创新教育[J].科学教育,2007,(03).

[2]陈新晖.生物教学渗透创新教育的探索[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2).

上一篇:高中化学教学中拓展学生开放性思维的教学探讨 下一篇:初中生物教具教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