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时间:2022-10-18 02:01:57

中外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摘 要: 各国的发展历史、经济体制、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各国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本文以国内某“211”重点建设院校和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为对象,分别从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和分析,并对我国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建议。

关键词: 中外比较 计算机专业 创新能力 培养体系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创新的需求比以前更迫切,因此切实加强高校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我国科技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各国的发展历史、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及文化背景不同,势必造成各高校在人才培养类型、目标和专业设置模式等方面的差异。笔者以国内某“211”重点建设院校和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为目标,比较分析了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并总结了我国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1.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目前,国内知名高等学校都十分重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并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多种探索和实践。近年来教育部在国家层面上组织实施了一系列计划。正在编写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新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但我国高等教育和培养质量并未很好地满足国家和社会的希望。根据中国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研究”课题组通过对全国97所普通高校、20个研究所的千余名导师进行问卷调查显示[2],近50%的研究生导师认为研究生质量在下降。随后西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对我国不同层次的高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分别从思想品德水平、专业素养、学术伦理道德、专业发展潜力、外语水平、交流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学术论文水平九个维度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论文水平的均值最低[3]。在我国传统教育中,各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主要是依据教育部制定的统一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体系,使得很多学校没有考虑自己的办学特色,没有考虑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个性和特色[4]。

2.中外人才培养目标比较

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分为一般性目标和多元化目标[5]。

(1)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一般性目标。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各类高校人才培养的多元化目标。由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所承担的职责不同,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必然有别,即使是同一类型、同一层次的大学,因为自身条件的特殊性,其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研究型大学以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为主,以为社会培养大量高层次拔尖创新的理论人才、学术型人才和原创性、基础性科学研究为主要职责;教学研究型大学是在大量培养专门应用人才的基础上,重视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教学型高校则着重承担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专门人才的培养,致力于社会现实问题和生产实践问题的研究与探索;高职高专院校则主要承担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结合以上两点及具体的计算机专业,我国某“211”重点建设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具体的培养目标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具有自然科学知识及适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知识和工程基础知识,具有在工程实践中运用实验分析方法、现代工程技术技能的能力,具有对法律、职业和伦理责任的基本认知的应用型工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计算机方面的科学研究、计算机系统设计、技术开发与应用等工作。

美国高等院校协会通过对其全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的分析,提出要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复兴自由教育,并将自由教育确定为长期目标。

自由教育中的“自由”是指开放心智、解放心灵。自由教育是一种教育哲学,而不是一系列的知识、特定的课程或者特定类型的学院。从其性质上说,自由教育是多样的,包容各种各样的方式。它寻求各种视角,跨越学科界限,从多元文化中汲取智慧,采用一系列教学策略。它发生在所有类型的学校,不仅仅是在精英学院。它对所有的学生,无论是学习传统的艺术和科学的学生,还是学习专业课程的学生,都是有力量的。最后,它要求高的标准,但是并不强加标准化的解决办法。美国高等院校协会提出要复兴自由教育,旨在使学生成为自觉的学习者。这样的学习者是通过把握智力和实践技能而获得能力的学习者,是通过获得自然和社会知识及探索知识而获得启蒙的学习者,是对他们的个人行为和公民价值负责任的学习者。该协会甚至还预言,21世纪最好的高等教育将是立足于自由教育之上的,能够培养出自觉地学习和生活,自觉地发展自己的能力,自觉地获取信息,自觉地承担责任的个体的教育。

3.中外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比较

我国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主要从培养学生的知识和素质两方面入手,需要学生掌握从事计算机专业所需的数学和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经济学、管理学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掌握英语和文献检索知识,初步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知识结构、学科形态、核心概念和典型方法,系统掌握计算机专业核心知识,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学科发展现状。课程设置中学分要求:本专业学生必须修满170学分,其中必修课150学分,专业选修课10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10学分。核心知识领域课程包括:离散结构、程序设计基础、数字逻辑、算法、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网络及其计算、程序设计语言、信息管理、软件工程、电子学、职业问题等。专业核心课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导论、离散数学、电子技术C、数据结构、数字逻辑、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软件工程、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算法设计与分析、计算机网络。主要实践性课程环节:工程认识、工程实践、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学士学位论文等。课程配置流程如下图所示。

上一篇: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下一篇:合理引导猜想,有效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