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教版必修模块教材中化学基本观念的呈现

时间:2022-10-02 04:59:20

浅析人教版必修模块教材中化学基本观念的呈现

【摘 要】化学基本观念是化学学科素养的核心,是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本文对人教版必修模块教材中化学基本观念的呈现作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化学基本观念;必修模块;呈现

化学基本观念是指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在深人理解化学学科特征的基础上所获得的对化学的总观性的认识,具体表现为个体主动运用化学思想方法认识身边事物和处理问题的自觉意识或思维习惯。化学基本观念概三类:知识类、方法类、情意类。知识类的化学基本观念有元素观、变化观、微粒观;方法类的化学基本观念有分类观、实验观;情意类的化学基本观念有化学价值观[1]。

作为化学学科素养的核心,化学基本观念是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的需要,也是化学学科价值的体现。中学化学课程作为基础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极为重视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2]。《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多次提到化学基本观念,指出学习化学知识、理解化学本质的落脚点是“形成化学基本观念”,并在课程目标部分明确提出了“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的培养目标[3]。

重视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是化学新课程内容选择的重要转变[4]。高中化学必修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既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延伸,也是学习后续选修课程的基础,承担着为高中学生学习化学打好基础和全面提高学生化学素养的任务。人教版化学必修l和必修2中化学基本观念的呈现如下:

1.元素观

元素观是必修教材的基础理论之一,几乎贯穿整个必修教材。在必修1中第3、4章“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必修2第1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内容中集中体现,在必修1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和必修2第3章“有机化合物"中,进行分散渗透。在必修l第3、4章中,选取代表元素,运用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理论知识为指导,通过实验,结合变化观,对同种元素构成的重要物质及相互转化进行探讨和梳理;而必修2第一章则是在必修1“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基础上,利用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从金属性、非金属性两方面对元素加以整理;必修2第3章又以碳元素为中心,介绍了几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这种集中与分散渗透相结合的处理方式,体现了知识与观念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符合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元素观的形成。

2.分类观

必修1中,在第二章介绍了分类的方法,并从多种分类角度来认识物质及化学反应。比方说,根据组成物质元素的种类和数目的多少来分;根据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半径大小来分,根据物质在水溶液反应是否有离子参与来分;根据在反应过程中得失电子情况来分,这集中体现了“分类观”。在第三、四章元素化合物部分,精选代表元素,先对物质进行分类,再对各类物质与不同类别物质的反应加以介绍并对比,从离子反应、氧化还原性反应角度对常见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进行分类,促进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必修2中第一章是对元素的分类,第二章又从能量与是否可逆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第三章有有机物及有机反应类型的分类,第四章金属的冶炼及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更是直接利用了必修1在第三、四章对物质和化学反应分类的结果。总之,“分类观”贯穿必修1和必修2,起到线索组织、整合学习内容的作用,充分体现分类观作为方法类基本观念的重要性。

3.微粒观

必修教材从2个方面建构微粒观,一是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粒构成的,包括微粒的大小、间距、数量,以及微粒的结合方式、空间排列和作用力等;二是化学反应是原子、分子、离子等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必修1中,物质的分类实质是分子等微观粒子的存在形态和变化;物质的量是将微观粒子与宏观质量相联系的基本物理量;气体摩尔体积实质是微粒间距离和运动方式的变化;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实质是离子间的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概念超越元素种类及其化合价的变化,建立电子转移(偏移)和微粒变化的本质观念。在必修2中,通过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系统地介绍了原子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以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为例,讨论了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并介绍分子间作用力。通过对原电池和电解池工作原理的思考,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重新思考氧化还原反应,升华了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认识。以烷烃的异构、乙醇和二甲醚为例,介绍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通过常见烃和烃的衍生物的学习,理解碳、氧原子的成键特点,初步形成碳原子的排列顺序和空间不同可以形成不同物质的观点。

4.变化观

必修1第2章中,结合分类方法,在复习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基础上,从离子以及得失电子角度将化学反应重新分类,着重介绍了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在第3、4章中,教材充分运用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知识,通过对常见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介绍和梳理,对变化观进行具体化和深化,促进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必修2的《有机化合物》一章介绍了取代、加成、酯化和加聚等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必修2第2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中,从化学键断裂和形成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认识化学能与热能、化学能与电能等能量转化形式,并建立起“化学变化中能量守恒”观念;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层次和必修模块的任务,在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中,只是让学生结合有关实验和事例,认识物质的性质和外界条件(温度、催化剂等)都能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认识化学反应是有限度的;在化工生产中,不仅要考虑化学反应的速率,还要考虑化学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

5.实验观

必修1第1章是“从实验学化学”,突出化学实验的基础性和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既能起到与九年级化学的衔接作用,又能为后续学习穿针引线。第1章首先通过粗盐提纯的实验,复习了溶解、蒸发、过滤,又介绍了两个新的分离方法蒸馏和萃取,其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在后续教材内容中,几乎每一章节都会涉及化学实验,通过化学实验探究活动,学习知识与技能,培养思维能力,逐步建立化学实验观。

6.化学价值观

化学价值观在必修教材中有全方位呈现。不但在正式内容中采取分散渗透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多次呈现,还在不同栏目中通过不同素材,甚至通过习题全方位呈现。分散渗透主要表现在必修1处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必修2处理有机化合物知识和化学反应原理初步知识时,提供一定的社会或生活背景,紧密联系化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充分考虑物质的价值与危害。集中处理主要是指必修2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将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等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化学知识放在在一起集中处理。不同栏目是指必修教材设置的“科学视野”、“资料卡片”、“实践活动”等栏目中,既颂扬了为生产生活作出贡献的化学发明应用,也不避讳地介绍了化学造成的灾害和污染。例如“神奇的催化剂"介绍催化剂在资源利用、能源开发、医药制造、环境保护中的重大作用;“酸雨防治的措施”中介绍了酸雨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以及防治的措施;“甲烷的爆炸事故”中介绍了甲烷是人类利用的重要能源之一,但开采和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这种编排方式,体现了化学与人类社会关系密切,它化学来源于生活,也必将走向生活,同时也引导学生辩证地认识化学的正面价值、不合理使用的后果及其局限性。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人教版必修模块教材虽然没有完全按照基本观念编排,但在内容的选择与呈现上,对化学基本观念的注重是显而易见的,利用基本观念组织和引领具体知识的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曾国琼.以"元素化合物知识"培养学生化学基本观念[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1-2):5-9.

[2] 梁卉.中学化学基学科观念的初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4] 毕华林.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选择与知识体系构建[J].化学教育,2006,(1):21-23.

上一篇:关于地质找矿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 下一篇:浅析生活饮用水的消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