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立苏联合持续气道正道通气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

时间:2022-10-02 04:17:02

柯立苏联合持续气道正道通气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国产PS联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方法 收集2008年5月至2010年8月在我院NICU住院治疗的32例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临床资料,胎龄28~33周,体质量1100~1500 g。观察比较国产PS(柯立苏)联合NCPAP与未使用PS机械通气患儿主要血气指标,呼吸机参数,并发症与转归,氧疗时间,住院时间。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FiO2、PaO2、PaCO2和氧合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关键词】 肺表面活性物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主要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PS)引起,主要发生在早产儿,是发生急性呼吸衰竭,导致早产儿死亡和病残的主要原因[1],临床以进行性加重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病理以出现嗜伊红透明膜和肺不张为特征,又称肺透明膜病。近年来本院儿科和产科合作,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新生儿RDS取得了满意效果,大大降低了患儿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5月至2009年8月收入本科NICU诊断为新生儿RDS并同意接受国产PS(柯立苏)治疗的32例患儿为治疗组,采用回顾方法将本院2008年5月前收治的诊断为RDS并常规给予机械通气的30例患儿为对照组,新生儿RDS的诊断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的诊断标准[2],排除先天性呼吸道畸形、宫内感染性肺炎、胎粪吸入综合征、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患儿产前均未使用糖皮质激素。两组患儿胎龄28~33周,出生体质量1100~1500 g,在性别、胎龄、体质量、X光胸片分级方面[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方法

2.1 一般方法及观察指标 治疗组患儿发病后12 h内气管插管下给予PS(柯立苏)治疗,均应用1次为70 mg/kg,后拔出气管导管运用NCPAP治疗,对照组未使用PS,诊断新生儿RDS后即给予机械通气治疗。柯立苏为一种国产PS,自小牛肺中提取。观察两组患儿均于治疗前以及治疗后各时间点血气指标的变化,比较两组患儿的氧合指数(PaO2/FiO2)、氧疗时间、住院时间及随访情况。

2.2 呼吸机参数 治疗组(NCPAP):呼吸末压力4 cm H2O,氧流量初始为10L/min,病情稳定后渐下调;吸入氧浓度(FiO2)随病情调为30%~50%,当CPAP压力降为2~3 cm H2O,氧浓度降至30%以下时血氧分压仍维持正常,便可改为鼻导管或面罩吸氧。

对照组(机械通气组):呼吸机初调参数PIP:20 cm H2O,PEEP:4 cm H2O,气体流量10 L/min,呼吸频率40次/min,呼吸频率40 L/min,吸呼比1:1.5,并根据病情及血气变化调节相应参数。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指标变化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经治疗24 h、48 h后PO2氧合指数增高,FiO2、PaCO2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治疗效果、并发症等情况比较 治疗组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是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引起,临床上以进行性加重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主要发生于早产儿,随胎龄增加,RDS发生率下降。PS替代疗法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预防和治疗RDS的有效措施。PS制剂有很多种,本研究运用的是一种国内生产,自牛肺中提取的肺表面活性物质柯立苏,本研究提示患儿氧合状况及肺部换气功能逐渐好转,并且在用药1 h后作用最明显,说明柯立苏可迅速降低肺泡气液界面张力,增加肺顺应性,有效扩张萎陷的肺泡,改善肺泡通气和换气功能,且95%的患儿应用1次70 mg/kg的柯立苏就可取得较好疗效。早期应用可阻止或减轻RDS的发病,减少呼吸机的应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是呼吸支持中最基本的治疗手段,早期CPAP辅助呼吸有利于增加跨肺压,扩张肺泡,增加功能残气量,改善肺顺应性和通气/血流比值,使气道直径增加,减少肺表面活性物质消耗,改善肺顺应性[3]。两者联合应用有协同促进作用,可提高RDS治愈率和成活率,改善预后。

本研究显示患儿在应用柯立苏治疗后PaO2、氧合指数显著上升,FiO2下降,呼吸功能明显改善,NCPAP为非侵入性操作,不需气管插管,减少了患儿感染的机会以及气管内插管引起的其他并发症,操作简便,便于推广,同时也便于护理和治疗,柯立苏联合CPAP后,减少给氧时间,避免了早产儿长时间高浓度吸氧所致的并发症[4],以及呼吸机运用过程中所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后遗症的发生率。本研究治疗组患儿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显著减少,上机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缩短,住院费用低,后遗症发生率低。另外,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未发生气漏,这说明在合理控制呼吸机压力并根据患儿潮气量、肺顺应性等情况做合理调整的情况下,有效避免气漏发生还是可能的。

本研究通过产儿两科合作,对存在RDS高风险的患儿,出生前后及时与家长沟通,密切监测病情,及时床边拍X线胸片,早期明确诊断,及早运用PS配合NCPAP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刘翠青,马莉,马海燕,等.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68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24(24):275.

[2]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21.

[3] 周晓光,肖 昕,农绍汉.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5.

[4] 李杰,樊寻梅,宋国维,等.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多中心临床观察.中华儿科杂志,2000,38(6):344-347.

上一篇:帕金森氏病脑立体定向术后脑出血原因分析 下一篇:双源CT双能量肺动脉成像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