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 求特创新

时间:2022-10-02 03:17:59

与时俱进 求特创新

摘要初中数学在初中学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实施,也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师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当前教育实际和新课改要求,从注重实践,激发学生探知欲望、激发生疑,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强化引导,摆脱思维定势束缚、挖掘潜力,提高思维灵活性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创新能力 思维水平 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初中数学以它所具有的逻辑性、严密性、抽象性、概括性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在初中学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在基础知识的掌握,解题方法的训练,思维品质的培养等方面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创新能力的养成是学生提升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曾经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发展的灵魂。由此可见,在新时代里,创新是教与学有效并进的灵魂。学习需要创新,教学更应该创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师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实施,也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如何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贯彻新课程理念的重要表现之一,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活动。

1注重实践,激发学生探知欲望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大部分是在主动学习知识,探究问题内在关系的直接活动中获得的,而依靠其他间接学习活动获取的知识较少。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教授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在将来自主学习中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能力。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自由空间里主动去发现问题,探究内涵、寻找规律,形成能力,在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时进行科学的指导,为以后更好的学习知识,发展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学习“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这一性质时,教师遵循学生学习活动主体性原则,将学习活动、思考问题的时间留给学生,只在关键时刻进行适当指导,先引导学生对正方形对角线性质进行复习,让学生画出正方形和它的对角线,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正方形对角线互相垂直,这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何将正方形转化成菱形,学生通过思考和小组交流,得出了正方形实际上是菱形的一种特殊形式,从而自然而然得出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性质,这种教学方法有效提高了学生进行前后内容联系的思维能力,避免了教材中繁冗的教学过程,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留给了学生自主的机会,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激发生疑,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初中学生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知识的欲望。同时,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的疑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充分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发展的严密性。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学习的质疑是学生学习知识能动性的发挥和解题思维的严密性提升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因此,教师要克服学生胆小怕错的心理,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进行质疑的胆略和勇气,能够把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见解表达出来。同时,要创设学生进行质疑思考的学习氛围,有意识地将存在问题设置到问题情境中,采取自主思考、小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找出问题之处,让学生在寻找问题,探讨交流过程中,激发学生思维的创新性,提升学生学习效率,达到“温故知新,认识新知”的教学目的。如在学习“已知方程(m-1)x2-2mx+m=0有两个实数根,分别为正根和负根,现在请求出实数m的取值范围”,在教学时,教师先出示了传统解答实数根的方法,设置出一个问题情境,这时有的学生在思考后,发现解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纷纷指出,问题解答是没有将m-1≠0这个条件忽略,教师及时给予肯定。这时教师又向学生提出了问题:是不是求出的实数都可以作为方程的根呢?学生继续讨论,根据方程根的条件,得出了方程满足方程条件的两个根。通过这一教学过程,既培养了学生质疑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3强化引导,摆脱思维定势束缚

科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个苹果连续放在某一位置让小猴子找到,以后放到其他地方,猴子由于形成固定模式,也不到别的地方找。通过实验证明,思维定势对人们学习、生活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阻碍人们思维灵活性的培养。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曾经对思维定势进行深刻的阐述,他指出:“妨碍人们学生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由此可见,思维定势会阻碍了人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从多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思维训练,教会学生进行思维的新方法,将数学问题进行适当的变化,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的问题思考,鼓励学生摆脱原有的思维方法,创造出更多解答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从而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打破学生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发展他们的创造思维。如:在教学“1/2,4/5,2/3,3/4,()、()”的问题时,学生一般会按照思维固定模式进行计算,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所给出的式子存在哪些内在规律。通过引导学生发现,给出的数字,第一个与第三个之间分子和分母相比多1,第二个比第四个分数分子和分母少1,通过这一规律,学生自然得出第五个分数是3/4,第六个分数是2/3。教师通过这种习题的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思维摆脱了常规思维定势的束缚,使解答问题的思维方式更加的简捷,方法更加的多样化。

4挖掘潜力,提高思维灵活性

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个体,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是一个自主思维,能动探究的独立个体。学生都有着问题探索和创新思维的天赋,脑袋里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想别人所不敢想,说别人不曾说的话语,总会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自我独特个性。在教学中,教师就要紧紧抓住学生善思敢想的学习特点,克服自身由于知识有限产生认识局限性的束缚,调动一切课堂教学活动因素,激发学生学习潜力,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大胆重组和知识体系归纳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如在讲解“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中两圆相交,圆心距d与两圆半径的关系R+r>d-r,时,教师按照书本知识讲解给学生听,在教师进行仔细讲解,认真传授后,学生对这一关系的认识还是一头雾水。这时有个学生提出,可以先将两圆的圆心连接起来,再将两圆圆心与两圆交点同一位置连接起来,得到一个三角形,然后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得出圆心距d与两圆半径的关系R+r>d-r,学生这一解答方法的提出,其他学生马上对这一道理有了清晰的认识和掌握,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由此可见一斑。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进行教学,可以依据学生在掌握原有知识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个体的差异性,设置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全方位的进行思考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途径,同时,要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及时归纳整理,根据知识的前后联系,梳理整合,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对学生进行的解题要进行认真总结,寻找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在认识总结,及时归纳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延伸,达到梳理所学知识,掌握解题方法和规律和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例:解方程:a2-5a+6=0,解完后,可将上述方程变形为:①a4-5a2+6=0;②(a-2)2-6(a-2)+8=0;③a-8a+16=0; ④ a+3 -4 a+3 +3=0,教师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适当变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方程解答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

上一篇:浅议如何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率 下一篇:生活中提炼新知,合作交流中追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