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例骶尾部肿块的超声声像图分析

时间:2022-10-02 03:09:02

19例骶尾部肿块的超声声像图分析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19例骶尾部肿块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旨在提高超声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对19例骶尾部肿块的超声声像图表现与病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9例患者中7例病理诊断为脂肪瘤,占37%,5例为皮脂腺囊肿,占26%,2例肌纤维瘤,占11%,2例神经鞘瘤,占11%,1例脊索瘤,占5%,1例脑脊膜膨出,占5%,1例外伤后血肿,占5%,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95%。结论 超声声像图根据骶尾部肿块的解剖位置,形态,内部回声及血流情况,可初步判断其性质,为临床提供了必要的诊断信息。

【关键词】 骶尾部肿块; 超声诊断; 声像图; 病理

19 cases of sacrococcygeal masses in the analysis of sonographic WANG Jian-feng.Shanghai Shugua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 Shanghai 20000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 19 cases of sacrococcygeal masses sonographic features, designed to improve ultrasound diagnostic accuracy.Methods 19 cases of sacrococcygeal masses Ultrasonographic and pathological comparative analysis.Results Of the 19 patients, 7 cases were diagnosed as lipoma, accounting for 37%, 5 cases of sebaceous cyst, accounting for 26%, 2 cases of muscle fiber tumor, accounting for 11%, 2 cases of schwannoma, 11%, 1 case of chordoma, 5%, and 1 cerebral meningocele, accounting for 5% and 1 after traumatic hematoma, 5%, ultrasound diagnosis and pathological diagnosis rate of 95%.Conclusion Ultrasonographic sacrococcygeal mass according to the natomical position,the shape, internal echo, and blood flow may be the initial judge of its nature, provides the necessary information for clinical diagnosis.

【Key words】 Sacrococcygeal masses; Ultrasound diagnosis; Ultrasonograpohy; Pathology

浅表组织肿块是常见的疾病,但骶尾部肿块临床上往往不易触诊。近年来,由于高频探头的应用,声像图清晰、敏感性高,诊断率较高,超声检查受到临床的广泛应用。本文总结分析了19例骶尾部肿块患者的声像图特征,旨在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一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19例骶尾部肿块患者,为笔者所在医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就诊患者,其中男13人,女6人,年龄18~78岁,平均54岁。临床表现为腰痛者5例,局部疼痛不适者7例,肿块大小约15~89 mm。所有病例行超声检查后,均经手术病理或穿刺细胞学检查确诊。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Philip HDI 5000型及ACUSON sequoia 512超声显像仪,应用7~12 MHz高频线阵探头,必要时结合使用4 MHz凸阵探头。嘱患者俯卧位,充分暴露骶尾部,对肿块区作多切面检查。观察包块位置、大小、形态、回声及周围组织回声情况,并辅以彩色多普勒观察分析并详细记录。

2 结果

19例患者中7例病理诊断为脂肪瘤,占37%;5例为皮脂腺囊肿,占26%;2例肌纤维瘤,占11%;2例神经鞘瘤,占11%;1例脊索瘤,占5%;1例脑脊膜膨出,占5%;1例外伤后血肿,占5%。本文19例患者中18例患者的超声诊断均与病理符合,有1例脂肪瘤被误诊为皮脂腺囊肿,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95%(18/19)。该组19例骶尾部肿块的声像图特征表现见表1。

表1 19例骶尾部肿块的超声表现与病理对照(n)

2.1 脂肪瘤位于皮下脂肪层内,呈高回声或偏低回声,内部回声均匀,边界清楚,形态尚规则,有包膜,推之可活动,彩色多普勒5例未显示血流信号,2例其内显示点状血流信号。

2.2 皮脂腺囊肿位于皮下,边缘略厚,内部呈弱回声或混合回声,回声分布不均匀,透声较差,压之可变形,彩色多普勒其内未显示血流信号。

2.3 肌纤维瘤位于肌层,边界清楚,形态尚规则,有包膜,内部呈条状稍高回声,与周围肌纤维回声相似,后方回声无衰减,彩色多普勒中有1例显示点状血流信号。

2.4 神经鞘瘤位于深筋膜层或肌层,呈椭圆形的低回声,包膜完整,边界清楚,形态尚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部分呈少量无回声区,彩色多普勒其内均显示血流信号。

2.5 脊索瘤位于椎管内,骶骨区较大不规则低回声区,分布不均匀,边界尚清楚,椎体骨显像欠清晰,其旁见散在点状强回声,近浅表部分见点状和条索状强回声带,连续性较差,彩色多普勒其内未显示血流信号。本例超声诊断为骶尾部实质性肿块,脊索瘤可能。在超声引导下对肿块穿刺,病理诊断证实为脊索瘤。

2.6 脊髓脊膜膨出位于椎管内,可见形态欠规则的低回声区与深部相通,具有与脊髓脊膜相通的弱回声髓腔,包块受压时可见变形、缩小,彩色多普勒其内未显示血流信号。本例患者超声诊断为骶尾部囊性团块,脊髓脊膜膨出可能,在超声引导下对肿块穿刺,病理证实为脑脊液。

2.7 外伤后血肿多有外伤史,可见浅筋膜层至肌层间混合回声团块,内部部分呈无回声,透声较差,边界尚清楚,形态欠规则,彩色多普勒内未显示血流信号。

3 讨论

骶尾部肿块病理类型多样,且临床上往往不易触诊。笔者认为超声检查时应该注意观察肿块的解剖位置,肿块的形态及内部回声,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从而判断其物理性质,并进一步推断病理结果。现按病变的解剖位置分三组进行讨论。

3.1 位于皮下及皮下脂肪层至浅筋膜层的肿块 本文论及三种,为皮脂腺囊肿、脂肪瘤及外伤后血肿。脂肪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多发生于皮下,瘤周有一层薄的结缔组织包囊,内有被结缔组织束分成叶状成群的正常脂肪细胞,有的脂肪瘤在结构上除大量脂肪组织外,还含有较多结缔组织或血管,即形成复杂的脂肪瘤[1],其内脂肪细胞坏死时还可出现液化,故超声下显示为囊实性混合回声,可被误诊为皮脂腺囊肿。本文19例患者中有1例脂肪瘤即被误诊为皮脂腺囊肿。一般皮脂腺囊肿包膜较薄,与皮肤紧密相连,故超声医师在作声像图分析的同时可触诊有助于鉴别。外伤后血肿有外伤史,应不难鉴别。

3.2 位于深筋膜层或肌层的肿块 本文论及两种,为神经鞘瘤和肌纤维瘤。神经鞘瘤一般属良性肿瘤,常生长于脊神经后根,如肿瘤较大,可有2~3个神经根粘附或被埋入肿瘤中,神经根粗大,亦可多发于几个脊神经根,少数患者可见患者皮肤上有咖啡色素斑沉着及多发性小结节状肿瘤[2]。肌纤维瘤是从纤维组织发生的良性肿瘤,实质部分由胶原纤维和纤维细胞组成,作为它的间质只是血管和神经周围的一些疏松结缔组织,纤维呈束状,纵横交错,瘤的周围有结缔组织构成的包膜,故超声下显示其内部呈条状稍高回声,与周围肌纤维回声相似。

3.3 位于椎管内的肿块 本文论及两种,为脊索瘤和脊髓脊膜膨出。脊索瘤属椎管内硬膜外低度恶性肿瘤,临床上较为少见,可表现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类似的症状,即腰痛、双下肢麻木感等。腰椎间盘突出症除椎板和椎体骨强回声带外,在靠近椎体侧的椎管内,可见进入硬膜外腔的椎间盘碎片,呈较强回声和低回声髓核组织,形成所谓“三重密度”回声征象[3],有助于鉴别。本例脊索瘤的声像图表现为边缘较清楚的实感性强回声或低回声病灶,并有椎体骨质破坏。而本例脊髓脊膜膨出患者有先天性发育异常史,骶尾部中央有囊状隆起,超声可见形态欠规则的低回声区与深部相通,具有与脊髓脊膜相通的弱回声髓腔,包块受压时可见变形、缩小。

总之,结合文献[4]及笔者的经验认为,超声作为一种无创,简便的检查方法,能够快速对骶尾部肿块作出较为符合病理的初步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参 考 文 献

[1] 杨光华.病理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6-107.

[2] 张炜,冯景丽.高频超声对浅表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03:339-340.

[3]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第3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1265-1267.

[4] 燕山,詹维伟.浅表器官超声诊断.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34-36.

(收稿日期:2011-03-15)

上一篇:彩色多普勒在原发型肝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下一篇:重视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中的应用及疗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