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现状及升级途径

时间:2022-10-02 01:26:15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现状及升级途径

摘 要:新形势下,提出了与中亚五国共建地跨欧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为我国与中亚在能源等诸多领域的经贸合作带来了新的生机。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能源安全逐步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中亚地区与我国地缘相近,拥有重要的战略位置和丰富的能源,双方合作可以解决我国能源进口国对象单一,对外依存度过高等诸多问题,实施能源进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对提高我国能源安全水平,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中国;中亚;能源合作

中图分类号:F1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1-0178-04

一、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的基础

(一)中国能源需求对外依存度高,寻求与中亚能源合作以保障能源安全

我国能源总量较大,但分布不均衡,开发难度较高,加之我国长期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得能源消耗惊人,需求量激增,因此,我国能源安全和能源供给问题日趋突出。我国自1993年开始进口石油,当年的进口量仅为176.12万吨,对外依存度仅为1.21%,到2001年石油进口量达7 416万吨,到2003年石油进口量高达9 113万吨,我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2009年我国石油进口总量首次突破2亿吨,此后石油进口量连续六年达2亿吨以上。2014年石油进口量创下历年新高,达到3.1亿吨,突破3亿吨关口(见图1)。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近年来也不断走高,2005年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为42.9%,到2014年,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9.6%,逼近60%(见图2)。我国自2007年方才进口天然气,当年的进口量为13亿方,对外依存度仅为1.82%,而到2014年,天然气进口量已高达580亿方,对外依存度也增加到32.2%(见图3)。近年来,我国逐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注重生态环境建设,而目前国内天然气的产量供应有限,因此对清洁能源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会越来越高。中亚国家油气资源丰富但工业不发达,能源供大于求,迫切需要发展资源型产业,通过能源出口来发展经济,因而我国可以寻求与中亚合作以保障能源安全。

(二)中亚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但拥有丰富的能源,需通过能源贸易来提升经济实力

中亚国家经济总量小且基础薄弱。中亚的主要国家中,只有哈萨克斯坦的GDP超过千亿美元,2014年的GDP为2 122.48亿美元,而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GDP分别仅有626.44亿美元和479.32亿美元(见表1)。在189个国家GDP排名中,中亚国家中经济实力最强的哈萨克斯坦都排在第50位以后。然而中亚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见表2)。其中,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年产量和探明储量在中亚地区排名第一。 2014年,哈萨克斯坦天然气探明储量占世界天然气探明储量0.7%,达1.3万亿立方米,石油探明储量更是占世界石油探明储量1.8%,高达39.3亿吨。土库曼斯坦天然气资源占世界天然气探明总储量的9.3%,是中亚最大的天然气能源国,探明储量高达 17 500亿立方米,世界排名第四。位于环里海油气带的乌兹别克斯坦同样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天然气探明储量1 100亿立方米。此外,中亚国家人口少,工业经济不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远远小于供应量,因而有着巨大的能源出口潜力,以通过自身的能源资源优势来发展经济。

二、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的现状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和中亚国家有了能源方面的合作往来。随后,中亚地区为了发展优势资源产业而修建的石油和天然气管道,更使得中国在中亚油气资源的地缘格局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一)中国进口中亚能源的规模逐年扩大

近年来,中亚各国的外贸商品结构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主要的出口商品仍是矿产品和能源资源。土库曼斯坦主要出口天然气、电力、石油产品,哈萨克斯坦的出口商品以天然气、石油等能源为主,乌兹别克斯坦则以出口天然气为主。我国和中亚各国互补型的资源贸易结构促进了双方的经贸往来,中亚各国主要从我国进口纺织品等轻工业品,而我国主要从中亚进口工业原材料、天然气、石油等。2005―2014年间,我国从中亚各国进口的能源总量逐年攀升。通过下页图4可以看出,2007年和2010年我国进口中亚能源总量大幅提升,这主要是得益于2006年中哈石油管道和2009 年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的开通。

(二)清洁能源领域合作发展前景良好

在清洁能源领域,中国和中亚国家的合作项目逐渐增多,发展前景良好。2009年8月乌兹别克斯坦地矿委和我国广东原子能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开始合作开发轴矿,2014年已开始投入生产。2010年哈萨克斯坦乌利宾斯克冶金厂已经完成在我国核工业集团下属建中核燃料元件公司的燃料铀的认证,乌利斯宾克利冶金厂从2014年起实验性地向中国出口大概2吨燃料铀,计划之后逐年增加,到2020年实现出口燃料铀200~400吨。2011年,哈萨克斯坦AES Sogrinsk TETS LLP公司和我国天辰工程公司签署了改造索格林斯克热电站功率的总承包合同,计划将25MW 改造成50MW,建成后功率达到80兆瓦。此外,我国其他水电公司在乌兹别克斯坦承担的项目也在顺利建设中。

(三)石油天然气领域合作项目逐年增多

2009年以来,我国和中亚国家在油气资源领域有了诸多的合作项目,如我国与哈萨克斯坦签署的《关于中哈石油管道二期二阶段建设的框架协议》,哈萨克斯坦国家油气公司计划将中哈石油管道的年输送能力翻一番,从1 000 万吨提升至2 000 万吨,计划向我国每年出口天然气50~100 亿立方米。我国MI 能源控股公司与美国BMB Munai Inc.公司达成了购买其在哈萨克斯坦子公司 Emir Oil 的协议,获得了勘探钻探技术,在里海拥有了自己的油气田。2011年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到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哈在能源领域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比如我国进出口银行与哈萨克斯坦国家开发银行在建设基础设施及一体化天然气化学综合体项目上签署了具体贷款协议等。

三、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中亚地区社会不稳定,投资环境不佳

中亚地区与阿富汗接壤,暴力恐怖、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对中亚各国局势的稳定造成严重威胁,中亚各国存在着诸多不稳定因素。中亚四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在世界银行2014年全球190个国家的企业经营环境排名中分列于第48名、第69名、第140名和第152名。“2014年法律和法规环境地图”(英国风险评估公司Maplecroft公布)显示,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分别为法律和法规环境差的高风险国家和极端风险国家。此外吉尔吉斯斯坦发生的“”是美国为了影响中亚各国的政局,在经济和政治上资助中亚各国反对派,对中亚各国进行“民主改造”的结果,对中亚其他国家的政局间接产生了负面效应。因此,中亚国家社会动荡,投资环境不容乐观,给投资带来相当大的风险。

(二)俄罗斯、欧盟、美国激烈争夺中亚国家能源利益

中亚地区油气资源丰富,中亚各国之间对能源的争夺本已相当激烈,然而俄罗斯、欧盟、美国又相继插手中亚地区的能源开发,导致该地区的能源利益分配格局异常复杂,这对我国与中亚能源合作非常不利。

长期以来,俄罗斯控制着中亚地区的油气生产及运输,垄断着中亚各国油气资源生产和销售网络,俄罗斯出于自身在中亚地区的经济利益和地缘政治利益考虑,为保持对中亚能源的垄断地位,对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多有顾忌。

欧盟近年来也积极参与中亚能源开发。2007年之前,欧盟主要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石油。而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来自中亚地区,2007年,欧盟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致力于与中亚各国建立发展国际能源政策友好关系,承诺向中亚各国提供经济援助参与能源开发,以实现自身的能源安全保障。此外,欧盟有意建设一条从中亚直接跨海的能源输送管道以绕道俄罗斯。

美国历来将控制中亚里海地区的油气资源作为其长远目标。美国在中亚相继启动了CPC管道项目及卡拉恰干纳克油田、卡沙干油田、田吉兹油田等项目,推动实施了TAP(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天然气管道计划。一方面,美国将中亚国家作为其与欧佩克谈判的筹码,使自身的能源来源多元化以削弱欧佩克的力量从而保障能源安全;另一方面,阻碍中国从中亚地区获取能源,打破俄罗斯对中亚油气资源的垄断开发控制权。

四、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的升级途径

(一)构建新的能源合作机制

为了进一步与中亚地区进行能源合作,我国应积极构建新的合作机制,以适应现在国际情况。丝绸之路经济带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提高了我国对中亚能源投资的便利。第一,投资、融资机制的建设。能源投资不同于其他项目的投资,根据能源投资的特点,构建市场化的能源价格机制和能源运行机制等,通过上合组织开发银行进行投资和融资,保障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资金需求,使中国和中亚地区的能源合作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第二,项目评估机制的建设。任何项目实施前都会进行风险评估,再决定该计划是否值得实施,所以各国应该联合起来组成专家评估机构,降低项目实施的风险,减少损失,以满足合作双方的经济发展需求。第三,信息共享机制的建设。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根据这个时代的特点,制订相关计划,通过互联网进行各国之间的交流,同时分享各国之间的实际情况,降低投资的风险。第四,对话协调机制的建设。为了达到中国与中亚双赢的目的,我国通过建设上海合作组织能源俱乐部,积极组织能源管理部门与能源企业的交流沟通,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各国为了利益而引起的纠纷。

(二)探索新的能源贸易合作方式

随着我国与中亚地区的能源贸易往来逐渐增多,应该探索发展新的贸易合作方式:第一,探索展开易货贸易。我国的轻工业产品(如家电、塑料制品、纺织品等)和农产品(如花卉、干果、蔬菜等)供大于求,而中亚各国的轻工业和农业不发达,生活必需品和农产品供应紧张,我国可以用农产品和轻工业产品来与中亚国家的能源进行易货贸易。第二,探索展开能源期货交易。作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能源产业,前期的勘探开发和后续的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等均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投资回报的周期又特别长。因此,能源企业在资金上往往遭遇短缺的问题。中国可以尝试与中亚各国开展能源期货交易,满足投资需求的同时又可以规避风险,从而在国际能源合作中掌握定价权。第三,直接投资能源贸易。我国之前均以参股方式与中亚国家开展能源合作,主要是受限于中亚国家的能源政策,难以以独资形式实施。然而经历国际金融危机后,中亚各国期待国际资本注入资金匮乏的能源领域。因此,我国应抓住时机,积极尝试以独资形式在中亚国家的油气深加工、能源勘探开发等方面展开能源贸易合作。

(三)加大能源安全防护合作

中亚地区丰富的油气资源使其成为欧亚大陆的“巴尔干”,引起世界各大经济体在此地区的能源利益上的竞争。根据上合组织(SCO)成员国签订的关于联合反恐和军事联合演习内容的协议,中国与中亚各国有必要加强军事交流,开展军事合作、加大能源安全防护合作,中国应对中亚各国提供在军事、技术方面的大力援助,对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这在中亚地区的犯罪活动予以打击,为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为能源勘探开发提供安全保障。

(四)采用贸易本币兑换和结算方法

目前的国际金融市场和能源交易市场,基本上全都采用美元定价,无论是期货、现货还是衍生品市场,受美元汇率波动的影响很大。在国际能源市场上我国素来议价能力弱,几乎没有定价话语权,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油气等能源的需求会越来越大,预计到2030年将进口石油4亿吨。因此,我国进口大规模的天然气、石油所支付的费用受美元汇率波动的影响极大。我国与中亚的能源合作可采用本币兑换结算方法,以此来规避汇率风险。我国与中亚能源合作如果采用贸易本币兑换和结算,可以节省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取得能源贸易结算的主动权,避免汇率损失。

参考文献:

[1] 刘晓婵.基于丝绸之路视角的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研究[J].经济论坛,2015,(4).

[2] 柴利.构建我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机制的动因与基地[J].新疆财经,2013,(1).

[3] 宋欢.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对外经贸,2014,(4).

[4] 张新华.中国与中亚国家及俄罗斯能源合作探析[J].新疆社科论坛,2013,(6).

上一篇:浅析交互式电子白板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 下一篇:年级班主任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