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贝尔•李》和《江城子》的对比分析

时间:2022-10-02 12:27:24

《安娜贝尔•李》和《江城子》的对比分析

[摘要]悼亡诗是爱情诗的一个独特典型,结合了爱情和死亡两大主题。埃德加•爱伦•坡的《安娜贝尔•李》和苏轼的《江城子》是中西方悼亡诗中的典范之作,诗人都以同样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亡妻的悼念。本文通过对两首悼亡诗主题、表现手法和意象的比较,分析两首悼亡诗的异同,旨在对两首诗的内涵有更深的理解。

[关键词]埃德加•爱伦•坡 苏轼 悼亡诗 比较

“死亡是最高的美学命题”,虽然死亡意味着肉体生命的结束,然而死亡这个话题,却因为古今中外文人墨客的反复吟咏,某种意义上令爱情获得了永恒。本文选取埃德加•爱伦•坡的《安娜贝尔•李》和苏轼的《江城子》两首悼念亡妻的诗,这两首悼亡诗,虽然国别时空不同,但都是中外悼亡诗歌的典范。笔者在主题、表现手法、意象等方面进行比较,以期对两首诗的内涵有更深刻的了解。

一、《安娜贝尔•李》和《江城子》有着相同的主题

两首诗都是悼念亡妻的诗歌作品,表现着诗人感人至深的爱情诉求。爱伦•坡一生历尽坎坷,这首诗是他一生的绝笔。这首诗堪称世界文学史上最美的、最打动人心的爱情绝唱。诗中安娜贝尔•李的原型被认为是坡的妻子弗吉尼亚。诗人以回忆开篇“那是很久很久以前,在大海边一个王国里”,住着诗人和他的爱人安娜贝尔•李,他们的爱情如此之深,引起“天堂中的六翼天使”的妒忌,天使在一个寒冷的日子里夺走了他爱人的生命,让她那些“高贵的亲属”抬走了她的遗体,诗人却发誓不让任何力量把他爱人的灵魂和他的灵魂分离。每晚他都会睡在安娜贝尔•李的墓旁,伴着潮水的起落,星星月亮都会让诗人想起自己的爱人,这种忠贞不渝的爱令人动容。

苏轼的《江城子》是诗人悼念妻子王弗所作。苏轼19岁时和16岁的王弗喜结连理,恩爱至深。可惜王弗27岁时就去世了。苏轼痛失爱侣,精神上的创伤可想而知。宋神宗熙宁八年,苏轼任密州知州,此年正月二十日,他与爱妻王弗梦中相逢,创作下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诗。“十年生死两茫茫”,夫妻恩爱虽被生死阻隔,可是过去生活的场景确是“不思量,自难忘”。诗人将千里孤坟的凄凉、对妻子的思念、个人遭遇的哀伤交融在一起,情真意切、催人泪下,全诗表达的主题跟《安娜贝尔•李》相同,都是对已故爱人痛彻心扉的思念之情。

二、两首诗运用相同的表现手法来表达同样的主题

两首诗作者都是将梦境植入诗中,在梦中表达对亡妻的哀思,以求得到爱的延续。“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虽然梦是虚幻的,却成为诗人的精神动力。《安娜贝尔•李》开篇便把人带入一个遥远的、梦幻般的世界,“那是很多很多年以前”,用过去式讲述了一段凄美、哀怨的爱情故事,使人感受到一种朦胧的意境美和虚幻之美。诗中苍白的月光、苍茫的大海、孤寂的坟茔这些如梦似幻的意象的描写反映出爱伦坡的创作主张:即主张诗歌脱离现实,在纯粹的梦幻和怪诞想象世界中追求心灵的宁静。诗人在梦中在明澈的月光下和安娜贝尔•李相会,“因为月亮的光总叫我梦见/美丽的安娜贝尔•李。月光带着诗人在梦中寻找爱人,梦安慰了诗人悲苦寂寞的心。虚幻的想象和凄清的梦境让诗闪烁着灵异动人的色彩。从梦的角度出发使诗笼罩上奇幻而又唯美的色彩,形成了异乎寻常的风格特色。

苏轼的《江城子》也不是写清醒时的楚痛,而是以记梦之由表达十年来的生死难忘之情。以梦中回乡――梦中相见――梦后伤感为主线,诗人随着潜意识的引导,恍惚又看到了爱妻“小轩窗,正梳妆”,仿佛看见王弗沐浴晨光对镜理妆。紧接笔锋由喜转悲。“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诗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一任泪水涌流。正由于梦境虚幻,所以词的意境也不免有些迷离恍惚,这样,反而可以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结尾三句是梦后的伤感,同时也是对死者的慰安。作者对亡妻的思念,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从这两首诗可以看出,在梦中,诗人的诗魂摆脱现实的桎梏,尽情地表达伤逝和哀痛。

三、两首诗入梦的意象不同折射出文化的差异

西方文论一开始就带有宗教神秘色彩,认为是神给予了诗人灵感,是神让诗人迷狂。《安娜贝尔•李》中的“天堂中长翅膀的仙子”即六翼天使,来自圣经《以赛亚书》第六章第二节。六翼天使是所有天使九阶中的最高位,即赞美上帝的天使。再如,诗中第五节的“无论是天上的圣使,/ 还是海底的恶魔, /都不可能把我灵魂,分割于/美丽的安娜贝尔•李。”这种宗教思想也来源于《圣经•新约全书》中的《罗马书8:38-39》,原文是:“因为我深信无论是生,是死,是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教我们与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里的。”在西方,夫妻之爱常被看作是沟通一个人与上帝的桥梁。

而苏轼的这首词,意象选择带有极普遍的特征,以平常语出,从细微处见真情。入梦的意象乃是平淡的家庭琐事。如“小轩窗,正梳妆”这一典型的生活片段,一幅恩爱夫妻平居的生活画面进入到梦中。诗人选取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意象,从“身边事,儿女情”这些细处着眼,表达对亡妻的爱。朱光潜先生说过:“中国夫妇恩爱常起于伦理观念。”《江城子》中所传递出的夫妻相敬如宾的恩情呈现出浓厚的人伦情味。这是与古代婚姻的特点相关联的,古代的婚姻不是自由恋爱的结合,真正的爱情只是在婚后的相互扶持中产生的,爱情也带有浓浓的亲情成分在里头。中国诗教传统是“思无邪”,“发乎情,止乎礼仪”在这种文化氛围,诗人别无选择,只能通过人伦亲情来表达悼亡之情。

四、结语

文学是反映真实的、富于想象的语言艺术。它至少包含三个要素:真实(truth)、想象(imagination)和美(beauty)。一个作品有了这三种品质,它就可能有感人的力量和永恒的价值。《江城子》和《安娜贝尔•李》皆反映了真情实感,富于想象和美感,诗人用语言文字使自己对亡妻的爱得到了见证,并永存世间。这两首诗犹如两朵不同风姿的花朵,盛放在诗坛,并将因为有万千读者的钟爱而不朽。

参考文献:

[1]金道友信. 关于爱和美的哲学思考[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003.

[2]黄药眠,童庆炳.中西比较诗学体系(上)[C].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3]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

上一篇:化工英语的特点与翻译技巧 下一篇:协作式词汇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