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历程中的两座桥

时间:2022-10-02 10:35:29

提起抗日战争,在贵州黔南之南的独山,父老乡亲们总爱将这场战争和两座桥联系在一起,说抗日战争是起于卢沟桥,止于深河桥。

深秋的一天,秋高气爽,风和日丽,我驾车沿着笔直的京丰公路向卢沟桥奔去。卢沟桥在我的心中是一段历史,著名的“七七事变”就发生在卢沟桥畔。“七七事变”打响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第一枪,中华民族由此空前觉醒,并焕发出了全民族的英雄气节和不屈精神。

卢沟桥位于北京西南20公里的丰台区永定河上,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清康熙初年毁于洪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9.3米,共有桥墩10个,桥孔11个,桥栏上有雕刻精美的石狮501个。桥东面有乾隆皇帝御笔题写的“卢沟晓月”碑,西面有康熙皇帝视察永定河碑与乾隆皇帝重葺卢沟桥碑。

桥下,一度干涸的永定河秋水盈盈;桥上,阵阵秋风拂来,令人心旷神怡。桥梁中间,在平坦的青石簇拥下,特意留下了一段坎坷不平的古桥面。古老桥面上那沉重的巨石,巨石上的深深车辙,写满了岁月的沧桑。桥两边栏杆上雕刻的石狮子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有的昂首挺胸,有的双目凝神,有的侧身转首,有的倾心交谈……

卢沟桥不仅是一座历史的桥、英雄的桥,更是一座艺术的桥、科学的桥。站立在桥东“卢沟晓月”碑下,凝视着乾隆皇帝那4个潇洒而又浑厚的御书,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深河桥。

深河桥位于贵州省独山县城北9公里处,桥高16.35米,跨度12米,宽5.7米,全长37米,桥墩高度9.5米。建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清顺治七年(1650年)毁于兵燹。清康熙八年(1669年)由州人蔡应星出资修葺。民国十五年(1926年)后成为贵州第一条公路――黔桂公路上一座重要桥梁。

作为独山人,我不但熟知深河桥,而且还和它有着一段不解之缘。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插队落户到深河桥附近的独山县兔场公社,深河桥是我返城或回乡的必经之地。每当我从这座桥上走过时,都会驻足小憩。在我心中,堪称雄伟壮丽、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摧之势的深河桥同样是一段历史,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

1943年,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为了摆脱不利局面,发动了侵华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攻势,即所谓的“一号作战计划”。日军纠集约50万人,发动了豫、湘、桂战役,在打通平汉、长衡线,攻战郑州、长沙、衡阳后,又从广西北犯贵州,进攻大西南,企图打通桂黔大陆交通线,意欲一举攻克重庆,占领整个中国,以图在中国战场速战速决。1944年冬,日军攻占了黔南的独山、荔波、三都、丹寨等县。在此期间,日本鬼子四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仅独山县城就被焚烧了7天7夜,一座号称“小上海”的繁华城市付之一炬。独山当地和逃散到独山的难民1.9万多人被日军杀害。后人将这次事件称为“黔南事变”。

日军的暴行激起了黔南人民的愤怒,各族民众纷纷奋起抵抗。为阻止日军,守军黔桂边区自卫军总司令韩汉英命令炸毁深河桥,一举斩断日军进犯的步伐。在中国军民的浴血奋战下,日军始终未能逾越深河桥半步,使深河桥成为日军侵华的“最后一桥”!

巧合的是,“黔南事变”时在深河桥畔与当地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日军的部队正是“七七事变”时在芦沟桥边打响抗日第一枪的29军。1944年冬,“黔南事变”发生后,29军被紧急调往贵州,于11月28日抵达独山,在深河桥附近的黑石关、白腊坡、甲捞河一带布防。11月30日,在独山下司与沿黔桂公路北犯之敌展开激战。12月1日,与日寇在黑石关进行血战,直至12月2日拂晓。日军虽以数倍于29军之兵力猛攻,仍未能突破黑石关要隘。在29军的顽强抵抗下,日军主力终于12月4日开始溃离独山。12月7日,29军91师向独山进发,于12月8日拂晓收复独山。紧接着又收复了上司、下司、麻尾。至10日收复广西六寨,进而收复南丹,向河池攻击前进。其余入侵之敌也相继由丹寨、三都、荔波仓惶败出黔境。“黔南事变”终于以中国军民的胜利,日寇的失败而记入抗战史册。而29军官兵的抗日英雄史诗也由卢沟桥写到了深河桥。

日军从深河桥撤退后便节节败退,入侵西南腹地的妄想破灭。深河桥成为侵华日军败亡的转折点。此后至日本无条件投降的8个多月里,日寇再无反攻。“黔南事变”中的深河桥成为抗战史上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并取得彻底胜利的一个标志,与“七七事变”中打响抗日第一枪的芦沟桥南北辉映,显示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正气凛然的爱国主义精神。

稍稍留意这两座桥梁的历史和现实不难发现,它们还有着许多的巧合之处。卢沟桥虽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但后来毁于洪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深河桥始建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后毁于兵燹,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她们的实际建设时间相差不到30年。如今,卢沟桥边的宛平城里建起了一座宏大的“抗日战争纪念馆”;而在深河桥的坡顶上,一座颇具规模的“抗日战争文化园”也拔地而起。两座馆园相互照映,用大量的史实昭示着这两座桥梁共同的悲壮与辉煌。

“北有卢沟桥,南有深河桥”。正是因为有了这么些永远都割裂不断的奇巧渊源,黔南大地上的父老乡亲们才敢于将深河桥和大名鼎鼎的卢沟桥相提并论。那是经过了血与火的洗礼,以付出了数以万计的生命为代价,以无可辩驳的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为前提而得出的结论。

(作者系《瓮福》杂志编委,贵州省作家协会理事)

上一篇:男女大学生消费行为差异分析 下一篇:相似主题,不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