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在胎儿脐带绕颈产程护理过程中应用的效果探讨

时间:2022-10-02 10:35:13

风险管理在胎儿脐带绕颈产程护理过程中应用的效果探讨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胎儿脐带绕颈产程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随机选择2010年3月~2011年3月(风险管理前)和2011年4月~2012年4月(风险管理后)在我院产科住院治疗的160例胎儿脐带绕颈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实施风险管理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根据经验总结胎儿脐带绕颈产程护理过程中风险种类制定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比较两组风险管理前后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基础护理合格率及产妇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胎儿宫内窘迫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产妇基础护理合格率和产妇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明显减少胎儿宫内窘迫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提高产妇基础护理合格率和产妇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 风险管理;脐带绕颈;产程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8-0090-03

为提高医疗安全,我院于2011年4月开始对胎儿脐带绕颈产程护理过程进行风险因素评估,并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标准和制度。本研究笔者采取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护理风险管理前后1年在我院产科住院治疗的160例胎儿脐带绕颈病例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2012年4月在我院产科住院治疗的160例胎儿脐带绕颈病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在产前确诊为脐带异常;②均有阴道试产指征;③具有初中以上文化,能够与医务人员进行有效沟通;④年龄均小于35岁;⑤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有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②无阴道试产指征;③生命体征不平稳;④生命体征尚平稳,但是经过两名副主任以上医师评估患者病情恶化的可能性较大;⑤存在语言沟通障碍,无法与医务人员有效沟通。根据有无实施风险管理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病例在年龄和孕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x±s)

1.2 方法

1.2.1 护理干预措施制定方法 根据护理风险管理方法程序,先对胎儿脐带绕颈产科产程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风险鉴别,找出胎儿脐带绕颈产程护理过程中常见的风险种类,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标准和制度。组织产科全科护理人员学习胎儿脐带绕颈产程护理过程中常见的风险种类并学习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以及对胎儿脐带绕颈病例护理质量。根据制定的针对性护理标准和制度进行风险控制和风险监察。统计胎儿脐带绕颈病例风险管理前后1年胎儿脐带绕颈产程护理过程中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基础护理合格率和产妇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1.2.2 风险管理具体干预措施 ①加强全体助产人员脐带绕颈相关知识培训 利用专家培训、个别指导、讨论答疑、多媒体形式学习和现场模拟示教等多种方式让助产人员掌握脐带绕颈基础理论知识,加强对胎心监护仪图谱分析的专业培训,熟练掌握脐带受压引起的频繁变异减速等改变。每月例会中结合典型病例开展讨论总结,强化脐带绕颈风险意识。②制定绩效考核薪酬分配方案 采用因素分析法分析各护理岗位的劳动强度、岗位风险、技术含量和工作数量来确定各岗位薪酬额度。根据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和工作业绩给予奖惩,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充分体现标准统一、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的原则。绩效考核根据考核周期的长短分为月考核、季度考核和年度考核。采用月考核、季度考核和年度考核三者结合的考核办法。③落实分层级分组护理模式 对本科室助产人员进行分组排班,根据助产人员专业工作年限、理论考核成绩、小讲课成绩、业务查房和民意测评等多方面考核,从中选出护理组长,其他助产人员则按照专业工作年限和能力考核分层级。每班设护理组长1人来负责质控质量以达到各班人员分配均衡和人力充足的目的。要求助产陪伴人员产前B超是否存在胎儿脐带绕颈作为交接班内容之一。产程观察时,助手上台准备随时协助断脐,助产陪伴人员重点关注有无脐带绕颈引起的胎监频繁变异减速,一旦出现变化及时报告医师处理。护士长和护理组长采用跟班检查提问的方式来了解助产陪伴人员掌握情况。④向产妇宣教分娩知识,正确认识脐带绕颈 在产妇分娩前,由护理组长对胎儿脐带绕颈产妇进行产前宣教,加强与产妇产前沟通和交流,制作书面宣教材料,向胎儿脐带绕颈产妇宣传分娩知识,消除产妇焦虑和恐惧等负性情绪,树立胎儿脐带绕颈产妇分娩信心。同时,鼓励胎儿脐带绕颈产妇及其家属参与分娩方式的选择。⑤活跃期常压面罩吸氧干预 指导产妇使用面罩吸氧,避免吸氧方式不当引起产妇不适,以提高吸氧的效果。当胎儿脐带绕颈产妇产程进入活跃期时,常规给予面罩高流量吸氧40 min,共2次,氧流量为5 L/min以上,在两次间隔休息5 min。⑥脐带绕颈分娩时护理 当胎头娩出后用手指扪胎儿颈部检查是否有脐带绕颈以确定脐带绕颈周数和松紧程度。如果胎儿脐带绕颈1周且绕颈较松则手指顺势牵下脐带,不需要用止血钳钳夹并剪断胎儿绕颈的脐带。但如果脐带绕颈过紧或者绕颈2周以上影响胎儿娩出,待胎头娩出后立即用两把止血钳钳夹并剪断胎儿绕颈的脐带。

1.3 护理质量评价方法和标准[1]

①基础护理合格率 由我院护士长和责任护士按照护理部下发的基础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进行测评;②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由患者家属出院时对护理部下发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填写来评价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内容主要包括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护理人员病房巡视频率、护理人员基础护理服务、护理人员操作技能水平、护理人员疾病知识讲解、护理人员健康教育、护理人员注意事项讲解、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情况、患者隐私保护和产科病房环境等10项,每项10分,该调查表总分90分,≥90分为满意,否则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对各变量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描述性分析,计数资料以绝对值及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胎儿宫内窘迫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胎儿宫内窘迫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表2 两组胎儿宫内窘迫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P < 0.05

2.2 两组产妇基础护理合格率和产妇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产妇基础护理合格率和产妇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死亡或伤残后果的可能性,该项目是评价医院医疗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2,3]。护理风险不仅具有一般风险的特性,而且还具有风险水平高、风险不确定性、风险复杂性、存在于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和风险后果严重等特性[4,5]。产科是高风险科室,脐带绕颈是产科最常见的分娩期并发症之一,是产程中造成胎儿窘迫的重要因素之一。脐带绕颈造成脐带受压或牵拉过紧进而影响脐带血运,最终导致胎儿出现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甚至死胎或者死产,脐带绕颈造成的危害主要是从临产后开始。作为产科的管理者根据护理风险管理方法程序先对胎儿脐带绕颈产科产程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风险鉴别,找出胎儿脐带绕颈病例护理过程中常见的风险种类,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标准和制度对提高医疗安全至关重要。

本研究笔者选择2010年3月~2012年4月在我院产科住院治疗的160例胎儿脐带绕颈产妇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后胎儿脐带绕颈产妇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发现,观察组胎儿宫内窘迫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产妇基础护理合格率和产妇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6],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护理风险管理的实施明显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护理人员根据胎儿脐带绕颈产程护理过程中常见的风险种类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操作,规范护理人员在胎儿脐带绕颈产程护理过程中的行为;②护理风险管理的实施能够加强护理人员与产妇的交流与沟通,使家属的风险意识明显提高,做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提示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明显减少胎儿宫内窘迫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提高产妇基础护理合格率和产妇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

综上,根据护理风险管理方法程序,不断寻找胎儿脐带绕颈产程护理过程中的风险,总结常见的风险种类,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标准和制度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胎儿脐带绕颈产程过程中护理质量,促进我国护理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晓舟,曾继红,赖志凤.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与分析[J]. 华西医学,2012,27(3):424-426.

[2] 袁景馨,魏艳丽,尤丽娜. 护理风险评估与护理管理干预[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8(5):38-39.

[3] 林菊英. 医院管理学:护理管理分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7.

[4] 何春燕. 产科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 天津护理,2011,19(2):119-120.

[5] 杨艳贞,郑剑兰,付景丽,等. 产房风险管理探讨[J]. 医院管理杂志,2011,18(2):172-174.

[6] 曾育玲,聂郁林. 胎儿脐带绕颈产程观察及护理过程中的风险管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3):464-465.

(收稿日期:2012-07-18)

Effect of risk management in the nursing process in the umbilical cord around neck birth process

ZHENG Hongjing1 QI Su`e1 WANG Weiping2

1.Department of Obstetric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Sanmen County in Zhejiang Province,Sanmen 317100,China;2.Department of Child Health Care,Children’s Hospital of 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03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isk management applications effect in the fetal umbilical cord around the neck of labor in the care process. Methods All 160 cases of fetal umbilical cord around the neck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without Risk Management from March 2010 to March 2011,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Risk Management from April 2011 to April 2012 in our hospital. The control group was received conventional care measures,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received nursing interventions which were based on experience of nursing risk events in the fetal umbilical cord around the neck in the labor care process. The fetal distress, neonatal asphyxia, satisfaction of basic nursing pass rate and maternal care servi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he risk management. Results The fetal distress and neonatal asphyxia rate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P < 0.05). The eligible rate of maternal basic nursing and satisfaction with maternal care service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P < 0.05). Conclusion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fetal distress and neonatal asphyxia obviously, and increase the eligible rate of maternal basis of nursing and satisfaction with maternal care services significantly, and worthy of further promotion.

[Key words] Risk management;Cord around the neck;Birth process

上一篇:孟鲁司特钠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45例疗效观... 下一篇:持续质量改进在病房健康教育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