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

时间:2022-10-02 09:51:41

让创新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创新能力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适当的教育和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接受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教育和引导得当,他们的创造力就会得到锻炼和发挥。教师应多措并举,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用多种思维解决问题,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在备课时不光要考虑怎样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怎样用,也就是说要把学生语言行为的实践环节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之一,并加以落实。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必须抓住一切时机和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要主动读书,主动思考,主动练习。教师若能充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那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发挥。要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摆正教与学的关系,摆正师生的地位,更新教学观念,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二、抓好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改革教学的方法,挣脱传统教学的束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挖掘。

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设计和创造良好的情景,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根据问题层层深入进行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语文的学习,大多应是学生主观能动的过程,语文教师需要起到引领作用,合理分配时间,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去读书、思考、讨论和练习。对于那些不必要的环节和无重点、无层次、无深度的串讲分析,要坚决予以杜绝,空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动口、动手、动脑,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

三、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学生创新精神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和保证。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信任和理解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在和谐融洽、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有安全感和愉悦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自由地深入思考问题,发挥自己的才能。因此,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观念,理顺师生关系,使课堂成为一个真正宽松、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天地。教师只有以深厚的感情关怀和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虚心听取学生意见,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要师生之间能够“平等对话”,就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信息交流,有利于民主教学思想的充分发挥,有利于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的创设,能够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前提和基础。

四、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瑞普说:“发散思维促使人们改变对生活中种种视而不见事件的认识,以自我特别的方式来加以重新认识。”传统的应试教育过分强调聚合思维对认识事物规律的作用,抑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造成学生聚合思维能力与发散思维能力发展的不平衡,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因此,就现状而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以发散性思维为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辩论、讨论、即兴演讲和问题抢答等形式,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教师还可以训练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同一问题可能存在的不同答案,拓宽学生的思路,寻找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不仅是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认识,加强学生的理解,适应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于拓展、探究能力的要求,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教师在课堂上要大力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让他们敢想、敢问。对学生的勇敢行为要予以鼓励,即使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也应循循善诱,以激发他们大胆质疑问难的热情。除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究难外,还可采用联想迁移、拓展求异等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帮助学生克服依赖性强、迷信权威、死搬教条、思想僵化等消极心理倾向,可组织学生展开各种主题的讨论会,使学生受到启发,发表不同的见解。

五、创设情境,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创设情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教师教学带来了一场意义深远的革命。自从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以后,它将抽象的文字形象化,而形象愈是鲜明、具体和生动,就愈能缩短学生感知的时间,从而激发学生认识的兴趣,引起联想,产生创新的灵感。如教学诗歌《再别康桥》一课时,学生很难通过语言领会诗句所展现的优美画面。上这节课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中描写的内容,如西天的云彩、夕阳中的河畔、金柳、在水底油油的招摇的青荇、榆阴下的清潭、斑斓的星辉、别离的笙箫和想象中沉默的夏虫,诗句的朗诵随着画面同步出现,声音和图像的结合演示着一种生动的情境,激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对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产生重要作用。

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智能活动,只有在轻松、自由和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行动,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产生创新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艺术水平,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上一篇:注重合作学习 挖掘个体潜能 下一篇:让习作伴随学生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