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旅游商业模式创新策略

时间:2022-10-02 09:32:18

现代农业旅游商业模式创新策略

摘要:我国农业旅游日益兴盛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迫切需要对其改进与升级,这就催生了现代农业旅游的商业创新模式。从农业旅游发展的背景和作用入手,以现代农业旅游商业模式构成策略为依托,就目前我国农业旅游商业模式存在的缺陷,提出现代农业旅游商业模式创新对策,即产业链重构、扩大集聚效应;旅游产品开发与规划;产品升级与体验;扩大农业旅游产品开发维度及高水平、高品质的管理服务等创新。

关键词:现代农业旅游;商业模式;构成策略;创新对策

目前,农业旅游已发展成为一种极具特色和趣味的旅游形式,它对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传播民俗文化和生产文化发挥了极为关键的积极作用。农业旅游带给现代居民回归自然,在自然中释放自己,令更多的城市居民获得全身心贴近自然的生活。根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各类休闲农业旅游接待人数与经营收入都保持在年均15%以上的增长速度,仅仅以2014年上半年为例,全国的休闲农业旅游已接待游客5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1500亿元,休闲农业旅游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当前现代农业旅游的商业运作模式依然以传统的产品模式为主,出现了用户研究滞后、产品品牌建设落后、产品营销模式陈旧、管理服务不规范等与现代农业旅游发展不相符的矛盾问题,迫切需要商业模式创新来改变当前农业旅游的被动发展状态。由此,笔者针对这些问题以及现代农业旅游商业模式构成策略状况,对商业模式创新对策加以探讨。

一、我国现代农业旅游及商业模式概述

(一)现代农业旅游发展的背景和作用

1.大众休闲时代农业发展条件和机遇。现如今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正在直线上升,增长速度飞快。从2014年刚刚出炉的中国成绩单中可以看出,我国2014年人均GDP约为7485美元,在全国范围内已有7个省市的人均GDP破万。此外,我国居民在法定节假日上,共有125天公休假日,其中有10天的带薪假期。因此,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休闲旅游消费需求的渴望也日益增强,这都充分说明我国已具备休闲大发展的基本条件,有利于农业旅游的大力发展。

2.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参与的表现。《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于2014年由国务院颁布并实施,该文中提及了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以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要点。其中乡村旅游与农业旅游息息相关,它们都利用了自身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以及市场需求,发挥了生态优势,从而突出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形成一批具有多样化、特色鲜明的农业旅游产品,进一步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同时,农业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途径。

3.有利于城乡居民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农业旅游已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色,成为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消费,旅游者在农业旅游的过程中购买了文化和精神产品,充分享受了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以及农业生产,使得旅游者拥有了更为开阔的视野。与此同时,旅游者进入乡村也带来了现代的思想与城市的文明,推动了城乡文化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城乡居民的科学文化素养。

(二)现代农业旅游与商业模式

1.农业旅游商业模式的内涵与特征。农业旅游商业模式是指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运用的一种系统,充分组织和利用各种资源,形成能够促进旅游者消费的服务。与一般的企业运营商业模式相比,农业旅游商业模式具有一定的依托性、价值性、风险性和高要求性。首先,依托性体现在农业旅游领域内依托多个产业发展,满足其旅游者目的地旅游的精神需求;价值性体现在为农业旅游创造了更多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风险性则表现为旅游者需求的改变而造成的商业模式的多变性;高要求性是指农业旅游商业模式需要更好的产业策划、更优秀的管理团队、更为广泛的参与以及合作,更需要品牌建设的加强。

2.目前,我国农业旅游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仍存在很多弊端与不足。首先,在用户方面存在滞后性,策划与决策上无法跟随时展的脚步;其次,产品未形成品牌化,不具备本身的竞争优势与顾客体验,无法满足旅游者的多层次需求;第三,宣传和营销模式陈旧,缺乏“年轻态”。第四,非专业化的经营管理,导致服务存在偏差。对于旅游景区来讲,专业化的管理服务必不可少,农村旅游景区更是需要专业的经营管理,乡村居民没有较强的旅游服务意识,直接影响到旅游者的旅游感受。

3.商业模式创新应用于现代农业旅游的必要性。首先,可以提高农业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者体验和感受;其次,促进农业旅游产品开发,建立起具有文化内涵、精品以及特色的旅游产品生产体系,扩大品牌影响效应;同时增强农业旅游经营管理能力,以用户为核心,提高策划和决策的“数据化”。

二、我国现代农业旅游商业模式构成策略

(一)旅游发展环境策略

企业商业模式需要完善的内部管理作为保证,由此现代农业旅游商业模式的顺利实施则需要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主导营造作用,首先,保护和扶持农业旅游资源。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对涉农自然资源进行合理保护,进而做好相关扶持工作;其次,优化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环境。利用财政补贴、招商引资等措施不断完善农业旅游区域内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建设,同时规范农业旅游产业发展,提高管理水平。

(二)产品定位和开发策略

产品定位和开发是农业旅游产业发展中最关键的一步,产品定位直接关系到旅游产品的开发,而产品的开发则会影响到产品的市场销路。例如农业旅游当中所涉及的文化创意、文化创意包装、文化旅游产品都是经过产品定位和开发策略之后而产生的结果。也就是说文化创意是产品定位和开发策略的核心内容,以文化为主题可以有效提高整体农业旅游产品的价值,形成独特的个性与吸引力,从而造就强大的产业生命力。

(三)品牌营销策略

经过产品定位与开发后,农业旅游的发展就面临着市场竞争力的巨大挑战。品牌营销策略的实施就是为了提高农业旅游景区的独特性,使之与其它农业旅游的区分度增大,从而彰显出地方特色与旅游项目特色,以避免出现雷同等现象。品牌营销策略主要包括资源利用、品牌建设和品牌宣传三个方面,进而增强农业旅游品牌的影响力。

(四)市场运营策略

农业旅游的市场运营策略采用的是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农户和企业经营、社会参与的经营模式,在农业旅游发展当中,基本上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已经具有明确的分工。从农业旅游角度上说,农业旅游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而管理权则是依靠农户和相关企业,政府并不直接参与到农业旅游管理上来,仅仅体现在政策上与资金上的扶持。

(五)产业链发展策略

现代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势必要进行产业链的延伸,从而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出更大更多的价值。一是围绕农业旅游产业,大力调整产业机构和发展相关服务业、交通业、物流业、加工业等,扩大产业链条,革新县域经济结构;二是以乡村建设为载体,建立农业旅游绿色食品、旅游产品开发等主体产业,打造出具有农村特色的产业品牌;三是围绕旅游服务,建立涉及水果、畜牧、蔬菜等农村产业为主的旅游服务体系,为现代农业旅游营造更好的经济环境,实现了农业旅游与产业链的良性互动。

三、我国现代农业旅游商业模式创新对策

(一)发展集聚式旅游,扩大产业链条

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主要是整合空间内部资源,将多种旅游要素整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旅游产业链、价值链,最终建立综合经济社会效益的旅游区。农业旅游集聚效应得以产生,主要源于当前情况下农业旅游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等。重构农业产业链条,创建以农业旅游产品为核心的休闲旅游产业集聚点,对现代农业旅游商业模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农业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

(二)旅游产品开发与规划

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是现代农业旅游的重要基础,因此基础创新就是以旅游者为中心进行旅游产品开发与规划设计。首先,消费者是旅游业的服务对象,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符合消费者的需求,能够针对不同的消费者提供给不同的产品。其次,所开发的产品必须具备应用价值,并符合整体规划设计理念,对现有资源实施创新利用;最后,以商业模式的创新设计为核心,优化商业模式,建立一体化的模式优化体系,在给与消费者良好体验的基础上,获得良好的商业与社会价值。

(三)产品升级与体验

在满足旅游者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基础之上为其提供更高层次的需求,这就突显出了商业模式的核心创新,即产品升级、产品个性化设计以及增加体验活动。该创新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形成,旅游者的需求不断升级,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大众化需求,而是个性化、能够体现与众不同的产品需求和服务需求。因此在核心创新方面,首先,促进产品升级和个性化设计,其次,提高旅游者体验感受指数。

(四)打破农业旅游产品的空间限制

以市场需求为依托,扩大农业旅游产品开发维度,保证基础产品和功能产品研发,以确保消费者的利益,使特定旅游资源更具主体性与功能性。同时,加大对发展产品以及高端产品的研发力度,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基础上,致力于未来产品的研发,打造农业旅游高端品牌。其主要针对高收入旅游者。因此,要对市场需求进行分门别类,才能把握关键创新。

(五)高水平、高品质的管理服务

根据农业旅游的实际关注点,必须要有高水平的管理才能满足旅游者对农业旅游特色性、参与性、原始性、舒适性等方面的需求。因此,首先要从细节入手,以流程再造为主要手段,以追求卓越为最终目标,努力开发高品种的服务模式;其次要从自然入手,以源于自然和高于自然为主要核心点,以热情、温馨、亲情等感受为最终目标,做到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赵爱民.“美丽中国”视角下的我国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4(1)

[2]孙金晶,卢凤君,金琰等.生态休闲农业企业商业模式评价体系构建[J].现代园艺,2014(2)

[3]李旭荣,陆续奎.哈尔滨休闲旅游农业项目商业化经营模式的思考[J].农场经济管理,2009(3)

作者:刘宁宁 单位:河南教育学院

上一篇:建筑工程安全施工管理的重要性 下一篇:产业融合下现代农业旅游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