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高中数学教育的必要措施

时间:2022-10-02 08:22:00

做好高中数学教育的必要措施

摘要:新的高中数学内容紧密联系社会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体现了数学的工具价值、语言价值、思维价值和文化价值。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能够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品质,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何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育;心理素养;学习兴趣;教学目的,数学素质

一、良好的心理素养、痴迷的学习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前提

喜爱也就是做一件事的理由和把事情坚持下去的最强动力。良好的心理素养、近乎痴迷的兴趣是高效率学习数学的前提,也是在最后的考试中取胜的必要条件。大多数同学都会觉得繁重的数学学习几乎让人喘不过气来,遇到一道难解的题,或者期末考试考砸了,更是郁闷至极;也许,此时的我们,都会有一种很不舒服的压抑感——这是由繁重的学习任务,紧张的竞争氛围,沉重的学习压力造成的;可是,我们能逃避吗?难道就这样被动的忍受吗?不,既然不能逃避,那唯一的办法,就是去正视他,化解它!心情不愉快的时候总会有的,怎么办呢?是继续硬着头皮学习吗?不是,而是要迅速让自己摆脱不愉快,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遇到这种情形,可以找一个自己信任的人,把自己的不快倾诉出来,寻求他人的理解,这样,就能很快收回烦恼的心,专心学习,也才能保证学习的效率。怎么样?试试看就知道了!此外,由于学习太紧张,再加上学习中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不顺心的事情,我建议,我们每天都要找一个时间,最好是在傍晚的时候,走出教室、走出家门,在安静的地方走一走,放松一下,回顾一下一天的学习和生活,表面上看起来这样做耽误了一些时间,但是,有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心境,提高了学习效率,那点时间算不得什么,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 除此之外,对自己还要有十足的自信,自信的学习,自信的走入考场,就能自信的取得成功,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精神太紧张,特别是在考试的时候,就很难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更不要说超水平发挥了。

二、高中数学教育目的的思考与表达

2.1 培养学习的兴趣:数学是有用的

兴趣是产生动机的内部因素之一,由于数学抽象而又形式化,容易给人以枯燥和乏味感,因而培养数学学习兴趣尤为重要。事实上,学生一次次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就会对数学产生兴趣,甚至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动力。让学生明白,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她是科学的语言,是一切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是我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在生产、生活、科学和技术中,我们都会看到数学的许多应用。实际上,“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在理论中,在物质世界中,在精神世界中,处处都有,因而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数学,处处都有用场。可以想象,如果离开了数学,现代人是无法生存的。

2.2 培养科学的态度:数学是清楚的

清楚的前提,清楚的推理,清楚的结论,数学中的命题,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存在丝毫的含糊。我们说,数学是易学的,因为它是清楚的,只要我们按照数学的规则按部就班地学,循序渐进地想,绝对可以学懂;我们又说,数学是难学的,也因为它是清楚的,如果有人不是按照数学的规则去想,总想把“想当然”的东西强加给数学,在没有学会加法的时候就想学习乘法,那就要处处碰壁,学不下去了。数学的严谨的逻辑性要求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对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有很大的帮助。

2.3 培养良好的习惯:数学是辩证的

我们都知道,数学学得好的人一般更容易学好其他理论。实际上,理论之间往往有彼此相通和共同的东西,而“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逻辑结构和探索思维等正是它们的支架或脉络,因而数学恰在它们的核心处。这样,在数学中得到的修养和训练会很好地帮助我们学习其他理论,数学素质的提高对于个人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要类比地学、联系地学,既要从一般概念中看到它的具体背景,不是概念“空洞”,又要在具体例子中想到它蕴含的一般概念,以使事物有“灵魂”。

三、做好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工作

3.1 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数学教育不仅要注意具体的解题技能方法,更应注意数学知识发生过程中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优良数学品质。数学中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根据正确的思维规律和形式对数学对象的属性进行综合分析、抽象概括、推理论证的能力。它是基本数学能力之一,也是数学素质的核心。高考改革内容强调:“继续发挥数学等基础学科的作用,强调基础性、通用性、工具性,将考点放在思考和推理上。”因此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师的一大根本任务。

3.2 加强思想方法的教学,教会学生猜想,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与精髓,是核心,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是联系各项知识的纽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它比知识更具有普通适用性,抽象概括性。学生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就能更快捷地获取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知识,并能终身受益。中学数学涉及到的思想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技巧型(如特殊、一般、消元、换元、降次、配方、待定系数法等)、逻辑型(如类比、归纳、分析、综合、演绎、反证法等)、宏观型(如函数与方程、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归纳猜想、整体化归、数学模型等)。

教师要教会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进行猜想;通过对特例分析,归纳出一般(共性)的规律,作出猜想;通过比较、概括,得到猜想;通过从宏观作出估算,先有猜想,再有严密数学证明。这样“既教猜想,又教证明”,激励学生猜想欲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也是生动、活泼,充满激情,并富有哲理的一门学科。在实际教学中应该介绍一些科学家的著名猜想、科学发现的重大作用,如介绍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猜想、我国数学家陈景润等人的杰出贡献,形成良好氛围。只有敢于猜想、大胆假设,才能促进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促使思维打破常规,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理论,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深远意义。近几年开放探索性问题教学、数学应用建模教学如春风般吹进中学数学课堂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深入开展,无疑具有巨大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符明正. 学好数学的前提保障和手段. 信息教研周刊

[2] 卢利园. 谈提高高中生学好数学的能力. 网络导报·在线教育

上一篇:刍议新课标下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与责任担当 下一篇: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美术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