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住在我们家

时间:2022-10-02 07:28:44

俗话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海。”每个人对于自己感受到的父母之爱都有切身体会。大爱无疆,当一种爱超越了亲情,超越了民族,就会从本质上发出人类的至美光辉。

阿勒泰地区青河县的一对维吾尔族夫妇阿比包・马木特力和艾尼帕・阿力马洪拥有的子女数量让人惊讶,他们共有19个子女。这19个子女分别属于四个民族,有维吾尔族、汉族、回族和哈萨克族。老人说这些孩子都是他们亲生的子女。

实际上老人自己的亲生子女共有九个,另外10个分属四个不同民族的子女都是他们收养的孩子,尽管这样,老人坚持说:“对我们来说,他们就是我们亲生的。”

5月19日,记者来到青河县城区阿比包的家,老人被孝顺的汉族儿子王作林接到90公里以外的家里去了,他的老伴艾尼帕因为腿不太好留在自己家中,正聚精会神看着电视中播放的汶川大地震的新闻,看得泪眼婆娑,说:“救人的多好,捐款的老百姓多好!共产党好。”

收养孤儿

阿比包收养孤儿的事得从上世纪70年代说起。

1970年,阿比包的邻居牙和甫夫妇相继去世,撇下了三个孩子:吐尔达洪、库尔班和托乎提 (哈萨克族),他们最大的不足20岁,最小的不到15岁。阿比包回家和艾尼帕商量,想把这三个孩子接回家。起先艾尼帕有些犹豫:“咱们加上我的三个妹妹已经有10口人了,如果接回三个孩子,就靠你一个月47元的工资能行吗?”

阿比包心情沉重地对妻子说:“孩子没爹没妈了,咱不能不管,还是接回来吧!”

三个孩子接到家里后,阿比包的压力更大了,在大女儿卡丽曼的记忆里,那时家里的伙食一直是一天两顿土豆、白菜和馕。阿比包和妻子艾尼帕把所有的工资都买成了吃的,吃肉对阿比包一家人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为了给孩子们补充营养,阿比包只要有机会就去屠宰场讨要一些别人不要的羊杂碎来改善伙食。

一家13口人日子过得虽然很清苦,但孩子们在阿比包和妻子艾尼帕的精心照顾下,都很健康快乐地成长着。

1977年10月的一天,阿比包家又来了一个14岁的汉族小女孩王树珍。王树珍是艾尼帕的妹妹哈里且姆从县医院领回来的。

王树珍的父亲很早去世,母亲后来改嫁,她和哥哥、妹妹四个人来到继父家,不久母亲去世,兄妹们开始在街上流浪。

哈里且姆看见王树珍时,她衣着单薄,在医院门口瑟瑟发抖,善良的哈里且姆便将她领回家中。家里的其他孩子一见王树珍都跑开了,因为王树珍身上很脏,头上长满了头癣和癞疮,没长一根头发。

10月的青河县很冷,王树珍冻得发抖,艾尼帕看到这个可怜的孩子,情不自禁流下了眼泪。艾尼帕把孩子的脏衣服脱下来扔了,给她彻彻底底洗了个澡,每天都带她去防疫站上两次药。两个月后,王树珍长出了黑头发,成了一个干净的小女孩。

在阿比包家,王树珍感受到了爱和温暖,她恳求阿比包一家收留她。阿比包决定收养这个孩子。阿比包给她取了维吾尔族名字哈比扎。14岁的王树珍从没上过学,阿比包就把她送到小学上一年级,由于年龄大,王树珍总被同学们嘲笑,她受不了就逃课,阿比包一次次把她送回学校,逼着她上学。

哈比扎在阿比包家过得很快乐。一年后,哈比扎的哥哥王作林和两个妹妹王树英、王树花也投奔而来。阿比包分别给他们取了新名字,王作林叫切布,王树英叫热孜亚,王树花叫阿依古丽。

1989年,王树珍的回族继父去世后,留下了金海、金雪莲、金花三个孤儿,阿比包夫妇听说后,又把他们接到家里来抚养,分别给他们起名热马赞、索菲亚、玛丽娅。

艰难岁月

阿比包家里一下添了七个小孩,最困难的时期也就来了。这时家里有16个孩子,加上大人,共有20多口人,这么多人靠阿比包一人的工资来养活显然已经不可能了。

为了不让孩子们饿着,阿比包想方设法挣钱。他工作之余打土块卖,每块能挣1.2分钱;他去帮别人宰牛羊,目的就是想得到羊蹄和一些羊杂碎;他还到后山上捡骨头,熬汤给孩子们喝。

艾尼帕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也不顾繁重家务后的劳累,出去挖野菜、捡麦子、拾土豆,用这些换面粉,有了面粉舍不得吃,再把面粉换成玉米面。

艾尼帕还在食品厂里找了一份临时工,给厂里洗羊头、羊肚和羊肠,每个月可以挣到36元钱,冰冷的小青格里河水长时间浸泡她的手脚,使她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

那时,阿比包家养了一头奶牛,但挤出的牛奶自己舍不得喝,全部拿出去卖钱,卖的钱用来购买生活必需品。孩子晚上要做作业,家里用不起电灯,艾尼帕就找来破棉絮搓成条,放在羊油碗里点亮后让孩子们学习。

当时阿比包家有四间土平房,十几个岁数差不多的孩子睡在一张大炕上,男孩睡一边,女孩睡一边。炕上就是麦草上铺床单,再盖上一张破旧的大毯子。艰苦的日子并没有磨灭孩子们的天真,三儿子阿布克里木大切布(王作林)一岁,两个人成天在一起进进出出,打架、掏鸟窝、上山打柴。

阿比包的大女儿卡丽曼回忆说:“有一年妈妈从吐鲁番带回一条淡绿色新裙子,我们从没穿过裙子,我是大女儿,觉得妈妈理所当然会给我,没想到妈妈却把裙子给了哈比扎(王树珍),我伤心得大哭,妈妈对我说,你是大姐,要让着妹妹。”

至今,这条淡绿色的小裙子还被哈比扎精心保存着。卡丽曼说:“兄弟姐妹在一起时还是快乐的时候多,我们这个家永远比别人家笑声多。”

大爱之家

孩子们都大了,各自成了家,但阿比包和艾尼帕就像这个家的太阳,每到古尔帮节和肉孜节等节日,散落在各地的孩子们都会回来,这时他们这个家是整个青河县最热闹的家庭,因为人多,阿比包专门买了个直径一米的大铁锅用来做饭,这口锅被当地人叫做“团结锅”。每到节日前,艾尼帕都要用一天时间来购物。

孩子们都对两个老人充满了感恩之情,来了是欣喜的泪水,临走又是依依不舍的泪水。他们的感恩化成了孝心来回报父母。

阿比包的三儿子阿布克里木担任一个乡的武装部长,1999年在帮助牧民修建暖圈时被倒下来的墙砸死,留下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当时男孩在石河子上大学,女孩在阿勒泰卫校上学,都是花钱的时候。

切布(王作林)抱着两个孩子说:“你们只管上好你们的学,以后由四爸来负责你们,有了困难就给四爸打电话。”从此切布不仅按时寄去孩子们生活费和学费,还常常打电话去问他们的学习情况,直到他们完全自立。孩子们现在从外面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去四爸家住一段时间。

切布(王作林)开了一个大饭馆,每次妻子赵春梅到青河县来进货时,他都要给父母捎上很多东西,并一再叮嘱妻子要先去家里看看,再进货。

孩子们大了,每个孩子对父母都很孝顺。阿比包曾自豪地对朋友说:“我养了19个孩子,他们个个都对我很孝顺。”

阿比包是个老党员,他为人沉默寡言,面对采访,他说的惟一的 “豪言壮语”就是:“党培养了我,我就得做一个党员应该做的事情,而且我和老伴抚养这些孤儿不是为了出名,是为了责任。”

爱心在阿比包家传递。

他们说,他们做的是小事。艾尼帕老人看着汶川大地震的新闻含泪说:“我们做的事情太小了,帮助灾区的人做的事情才叫伟大呢!”■

上一篇:股市偏冷,楼价几何? 下一篇:下八户村,土地置换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