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规划》正式勇当“三化”协调探路者

时间:2022-10-02 07:06:12

《中原经济区规划》正式勇当“三化”协调探路者

编者按:

中原兴中部兴,中部兴中华兴。中原大地,崛起任重;发展之路,“三化”为途。国务院刚刚批复的《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并强调必须进一步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及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为了让读者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规划》的精神和要求,本刊现摘编相关内容,以飨读者。

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战略定位: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

《规划》明确了中原经济区五大战略定位: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集中力量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推进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建成全国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

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在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探索建立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联动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全国同类地区发展提供示范。

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推进区域互动联动发展,发展壮大城市群,建设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地,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人力资源高地,成为与长江中游地区南北呼应、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地带,引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支撑全国发展新的增长极。

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强化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地区资源输出和南北区域交流合作的战略通道功能,促进生产要素集聚;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挖掘中原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升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影响力;培育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范围目标:涉及五省区域居民收入实现倍增

中原经济区的具体范围包括河南省全境,河北省邢台市、邯郸市,山西省长治市、晋城市、运城市,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阜阳市、亳州市、蚌埠市和淮南市凤台县、潘集区,山东省聊城市、菏泽市和泰安市东平县,区域面积28.9万平方公里,2011年末总人口1.79亿,地区生产总值4.2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3%、13.3%和9%。

《规划》还进一步明确了中原经济区的一些重大发展目标。一是收入倍增。到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万元,比2011年增长一倍以上;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万元,均比2011年实现倍增,并有所超出。二是粮食增产。中原经济区的耕地保有量为1423万公顷,到2020年保持不变,确保耕地不减少,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到2020年达到1.08亿吨。三是城镇化率提高。城镇化率到2020年要达到56%,实现城镇人口大于农村人口,进入到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

历史使命:为“三化”协调示范探路

《规划》提出要鼓励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不断破解“三化”协调发展体制机制难题。

《规划》提出要推进关键环节的先行先试。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的基础上,按照局部试点、封闭运行、结果可控的原则,在河南省选择部分地市探索开展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地挂钩试点,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突出解决住房和子女就学,促进长期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农民工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进城落户。

在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方面,《规划》首先对粮食生产核心区政策作出要求,要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支持粮食主产区提高财政保障能力,逐步缩小地方财政收支缺口。稳步扩大对种粮农民农资综合补贴规模,扩大良种补贴范围,继续实施花生、生猪良种补贴,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重点向粮食主产区倾斜。中央预算内投资对粮食主产区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给予重点支持。优先在主产区安排农产品加工等农业发展项目,支持在主产区中心城市和县城布局具有支撑作用的重大产业发展项目。引导粮食主销区参与主产区粮食生产基地、仓储设施等建设,鼓励采取多种形式建立稳固的产销协作关系。

在统筹城乡发展政策方面,《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支持改善民生和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对特殊困难地区农村公益性项目建设支持力度。探索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逐步实现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地同价。完善土地征用制度,提高被征地农民补偿标准,及时足额安排保障资金。

《规划》在生态补偿政策方面提出,要对列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鼓励省内同一流域上下游生态保护与受益区之间开展横向生态补偿。加强国家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

在开展“三化”协调发展创新示范方面,《规划》提出支持河南省发挥主体作用,在有条件的地区围绕经济转型、生态经济、扶贫开发、承接产业转移、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文化传承创新等主题,开展“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先试。支持安徽省以沿淮经济带、现代产业园区和美好乡村建设为载体,建设皖北“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鼓励在区域合作发展、城镇提质扩容、新农村建设、城乡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等方面积极探索。

担当之责: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

中原经济区应推进以粮食优质高产为前提,以绿色生态安全、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高为主要标志,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科学技术和农民素质支撑有力的新型农业现代化,构建具有中原特点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夯实“三化”协调发展的基础。并重点强调要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

要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加快超高产新品种选育推广,建设全国小麦、玉米、水稻育种创新基地。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建设区域化、规模化、集中连片的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推动耕地向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一批大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引领之美:探索新型城镇化

中原经济区应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构建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引领“三化”协调发展。

《规划》别提出要探索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挥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对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指导作用,依据产业规模、产业特性和交通区位、生态环境条件,科学确定新型农村社区规模。增强产业支撑,促进大多数社区居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对社区居民住房,根据土地性质,依法核发土地使用证和房屋所有权证,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探索开展转移落户到城镇的居民退出农村房屋交易试点。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和支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方面,《规划》提出要统筹规划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推动形成城乡衔接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和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一体化发展格局。深入推进新乡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建设和信阳、宿州、蚌埠龙亢农场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

上一篇:新能源重在技术突破 下一篇:中国经济增速形势依旧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