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四种教学结构形式

时间:2022-10-23 12:42:24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四种教学结构形式

新课程改革很关注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可见,新课程改革把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作为改革重点之一。那么如何使探索性学习成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学习方式呢?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拟从操作层面上探讨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四种教学结构形式。

一、“问题操作发现结论”式

这种探究方式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究规律,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学习100以内退位减法(36-8),让学生从拿小棒的过程中探究算法。可这样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探究:

“36-8”怎么算呢?让我们先来用小棒摆摆看。

1.如果是“36-4”你会用小棒摆吗?(从3捆6根的6根中拿去4根)

2.现在是“36-8”,你也用小棒摆摆看,会出现什么情况?(6根不够拿去8根;6减8不够减)

3.“6减8不够减怎么办”,看谁聪明。能想出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四人一小组,先给学生充分时间,各自用小棒摆,摆后可以说给别人听,也可以听听别人是怎样摆的,再全班交流摆法:

第一种:打开1捆,变成10根,这样散的就有16根,从16根中拿去8根了,还剩8根,和原来的2捆合起来就是2捆8根。

第二种:先从3捆6根中拿去6根,再打开1捆,变成10根,又拿去2根,还剩2捆8根。

第三种:直接打开1捆,变成10根,从这10根中拿去8根,剩下2根,加上原来的2捆6根,合起来是2捆8根。

4.这几种摆法都很好!你们发现这些摆法哪些地方是相同的?

都从3捆里拿出1捆打开,变成10根,3种方法拿去8根后,都剩2捆8根。

5.小朋友真能干!你能从不同摆法说说不同的算法吗?

①16-8=8,20+8=28;②36-6=30,30-2=28;

③10-8=2,2+26=28

6.小结:今天我们探究的算题有什么特点?你能给今天探究的内容取个名字吗?

尽管学生操作方法不同,注意引导学生寻求共同点都有打开1捆成10根的过程,再抽象出“退1作10”计算方法共同点。

二、“问题活动交流深化”式

这种探究方式是围绕一个问题,展开一个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规律,深化知识。

例如:在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一环节中,可以设计以下三个实践活动。

第一,独立探索,通过画长方形,体验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

1.画一画:在点子图上画一个长方形。

2.算一算: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周长吗?

3.想一想:你是怎么算的?

学生活动后,进行全班交流,学生把探索发现的方法贴在黑板上,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得出三种方法:长×2+宽×2=周长;长+长+宽+宽=周长;(长+宽)×2=周长。

第二,小组合作,根据周长画长方形,进一步体验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

1.画一画:画周长是12厘米的长方形。

2.想一想:有几种不同的画法?

3.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合作学习后,进行全班交流。

第三,同桌合作,通过测量进一步体验周长的计算方法,理解周长的计算方法。

1.量一量:测量并标上长度。

2.算一算:算出图形的周长。

3.说一说:计算的方法。然后进行汇报交流。

这样引导学生在三次渐进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地感受、体验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师把积极思考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问题猜想探究验证”式

这种探究方式是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我采用以下几个步骤引导学生探究圆的周长计算方法,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一步:创设情境。先拿出课前准备的一张圆形卡片、直尺和细绳,要求学生想办法测量出这张卡片的周长。接着我又拿出一根细绳,一端系上一个小石块,手拿细绳的另一端轻轻旋转一周,问学生:“石块运动的轨迹是一个什么图形?”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圆形。”再问:“现在你有办法求出它的周长吗?”学生顿时感到茫然。

第二步:引发猜想。先要求学生用细绳测量圆的两个直径的长度,试一试能否可以再围成原来这个圆,再用多媒体模拟刚才的测量过程,接着用同样的方法量出3个、4个直径,看能否可以围成原来的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猜测:圆的周长可能是几个圆的直径。此时学生不难猜到:圆的周长可能是三个直径多一点。

第三步:实验验证:要求学生取出课前准备的大小的圆形卡片,分别测出它们的周长和直径,寻找周长和直径的关系,经过讨论,学生很快就得到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第四步:认识升华:教师在肯定学生的活动表现后,并告诉学生,今天大家都当了一次数学家,因为早在约一千五百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就精密地算出了圆周率……此时学生脸上洋溢着喜悦和自豪。

四、“问题观察比较归纳”式

儿童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理解得比较快。因此,组织学生观察,发挥表象作用,引导学生探究。

例如:教学“有余的除法”时,让学生分小棒:将9根小棒,分成不同堆数,每堆分得根数一样,有几种分法?学生分,教师有意识板书:

每堆1根――可分9堆

每堆3根――可分3堆

每堆9根――可分1堆

每堆2根――可分4堆……1根

每堆4根――可分2堆……1根

每堆5根――可分1堆……4根

每堆6根――可分1堆……3根

每堆7根――可分1堆……2根

每堆8根――可分1堆……1根

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从以上结果你发现什么?学生很快发现:有刚好分完和还有多余小棒两种结果。教师再指出:按要求分成等份后,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叫“余数”,这样的除法叫“有余数的除法”。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余数与除数的情况,探究得出“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律。

上一篇:摒弃优生“一言堂”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下一篇:让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