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心理咨询与电台夜间谈话节目的互补性

时间:2022-10-02 04:59:15

电话心理咨询与电台夜间谈话节目的互补性

[摘要]近年来,电话心理咨询以其方便快捷、自主安全、经济有效等特点,成为许多心理咨询工作室和电台夜间访谈节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结合工作实践,比较了电话心理咨询和电台夜间热线访谈节目的异同,探讨了彼此的效果和优势所在等问题,以期为进一步改善电话心理咨询、尤其是电台夜间热线访谈节目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电话心理咨询电台夜间热线谈话节目异同点互补性应对

目前,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先后开设了电话心理咨询业务,广播电台也纷纷设置了夜间热线谈话节目,给那些由于受心理疾病困扰而处于极度烦恼、痛苦状态的人一些劝告、抚慰和具体的帮助,因而受到社会广泛欢迎和支持。有鉴于电话心理咨询业务和电台夜间热线谈话节目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运作上也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十几年来策划、编辑、主持电台夜间热线访谈节目的体验,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并对电台夜间谈话节目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希望能为推进和完善未来电话心理咨询业务和电台夜间热线访谈节目提供一点借鉴。

一、什么是电话心理咨询和电台夜间热线谈话节目

电话咨询(telephone unseling),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咨询人员利用电话给求助者以劝告和安慰的一种咨询形式。它在防止由于心理危机所酿成的悲剧(如自杀与犯罪)方面有着特殊价值。

1953年英国首创此类机构,命名为“撒马里坦斯”(Samaritans)。1960年美国洛杉矶自杀防治中心开始用电话咨询。其后,德国的“电话呼救”、法国的“友情505”、前苏联的“生命电话咨询处”、日本的“生命电话”等电话咨询机构相继建立。心理咨询员不分昼夜守候在电话机旁,随时帮助求助者度过心理危机,必要时还赶赴其所在地进行现场心理疏导和帮助。有人称这种心理咨询的电话为“希望线”和“生命线”。

这种电话心理咨询方式的优点是,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咨询迅速及时,往往求助者在精神极度紧张、处于崩溃边缘的紧急关头,能及时得到心理上的支持,的确可以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

广播电台夜间谈话节目多安排在午夜前后,它是由主持人与通过热线电话参与节目的听众一起就学习、工作、生活、恋爱、婚姻、家庭、事业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从而实现大众传播的特定功能的节目样式。

世界上第一档电台谈话节目,是1921年由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斯菲尔德的WBZ电台播出的,话题是为农村听众讲解有关农场经营方面的问题。

我国的电台夜间谈话节目诞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听众通过电话与主持人进行现场交流,并以直播的方式对公众广播。这样一种相对新颖的广播节目样式,既为广大听众搭建了一个情感释放、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为改善人际交往、疏导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作用而受到听众普遍欢迎,也为广播赢得了相对固定的听众群体和相当高的收听率。用余秋雨先生的话说,这类节目既是一种新的广播形态,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新文化形态。

二、电话心理咨询与电台夜间热线谈话节目的异同点

A.共同点。

(一)两者都遵循共同的心理咨询基础理论,如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

(二)两者的咨询技术也基本一致,即都强调咨访关系、倾听、共情、理解等技巧的重要作用。

(三)两者都以电话作为连线,都具有跨越时空、方便快捷、主动灵活、经济有效和相对易于开展的特点。

(四)两者都具备完全或相应的匿名性、私密性的特点,有利于保护求助者的隐私,并有助于求助者敞开心扉。

(五)一般情况下,两者都需要提前预约。

通常,电话心理咨询都要提前付费,然后预约好咨询时间;国际上心理咨询的单位时间通常是50分钟,当然,在双方同意的情况下,咨询师也可为求助者进行两到三个单位时间的咨询服务。如果需要,还可预约下一次的咨询时间,一般可以一周几次,也可以一月几次,以保证心里抚慰的连续性和心理疾病的治疗效果。

电台夜间谈话节目需要预约是因为:其一,电台是大众传媒,在该节目中除了要完成给求助者(或称节目参与者)帮助的任务外,还肩负着舆论引导的任务,因此,在节目播出之前必须对求助者所要讲的话题进行遴选。其二,电台夜间谈话节目都有自己的专栏和专门的时段,所有的咨询和交流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完成(当然也可以在节目结束后同主持人进行节目以外的交流),所以必须进行事前策划。

B.不同点。

(一)通话主动权属不同。

电话心理咨询由求助者掌握着通话的主动权,他们可以随时拨通或挂断电话,与服务者进行沟通或终止交谈。这种主动权的掌握为求助者提供了某些方面的便利,但同时也可能会影响到咨询进程的顺畅。

电台夜间热线访谈节目因考虑到其他更大方面的广播受众,必须对求助者(或节目参与者)作出要求,如导向方面的问题、不便对公众广播的相关问题、在节目的正常进行当中参与者不得随意挂断电话等。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通话的主动权掌握在主持人和导播手里。

(二)服务者主体身份不同。

在电话心理咨询服务中,咨询师是服务者的唯一身份,咨询过程中,这个角色是不会改变的。而在电台夜间谈话节目中,服务者具有双重身份:主持人和心理咨询师身份,即既是主持人又是心理咨询师。许多电台夜间谈话节目的主持人本身已获得或持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如武汉电台音乐广播《今晚我和你》节目的主持人,就是湖北省最早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咨询师之一,也是中美精神心理研究所的资深会员。

(三)影响力不同。

电话心理咨询服务中的心理咨询师,无论是身处个人工作室还是在心理医院,在整个咨询服务过程中凸显的是咨询师个人对求助者的影响力。在电话心理咨询中,出于对求助者保护的考虑,进行的都是一对一的咨询,私密性和保密性极强。即便是出于对咨询的连续性或备研究之用的资料等因素的考虑,对咨询过程进行必要的录音和录像都要经过求助方的同意方能加以实施。所以,咨询师的作用仅仅是对求助者而言,影响力相当有限。

在电台夜间谈话节目中,因为广播是其主要的传播手段,主持人对一个参与者或多个参与者通话,在广播能够覆盖的地方,只要听众锁定所在频率,主持人和参与者的对话便可传播到四面八方,没有任何限制。节目播出时,一人参与,受众何止万千?其影响力是电话心理咨询无法比拟的。

(四)信任度不同。

电话心理咨询服务,其过程均以心理咨询师个人行为为主导,即便在心理医院,心理专家、咨询师挂牌出诊咨询,求助者也需要一段时间的沟通和了解,彼此间才可能建立信任关系。所以,电话心理咨询的初始阶段,彼此往往要经历一个试探和了解的过程,逐步建立起信任关系后,才可能进入正常的咨询程序。

而电台夜间谈话节目则不同,因为是大众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其权威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受众对电台和电台主持人有一种天然的信任感。而且,在节目进行的过程中,尽管主持人与参与者(求助者)也是一对一地进行现场交流,但因为节目同时也在对公众广播,除具体的节目参与者外,更多的其他受众在收听节目的过程中就完成了对主持人个性特点、专业水准、道德品质、主持风格等方面的了解和熟悉,不需要像电话心理咨询那样经过一个逐渐熟悉和了解的过程。

(五)服务时间和时长不同。

24小时全天候服务是电话心理咨询一大特点。很多情况下,电话心理咨询服务处于全天待机状态,即随时准备为求助者提供服务。所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情况下,求助者都可以拨打该项服务热线,随时得到帮助,同时不受通话时长的限制。

电台夜间谈话节目必须在既定的时间段定时播出,所以,参与者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段以内打通热线电话与节目主持人进行交流,且通话交流的时间不能超过节目规定的时长。

(六)匿名性和私密性不同。

这似乎与“A(四)”自相矛盾,其实不然。电话心理咨询与电台夜间谈话节目在这一点上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很大差别。这是二者的工作性质和服务主体决定的。

电话心理咨询的服务对象是求助者,基本上是一对一,对象单一。又因为是通过电话进行沟通,为求助者的匿名性和私密性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有效地消除了求助者的羞耻感。如果排除其它因素,可以说这种方式的交流基本上可以做到无话不说。

电台夜间谈话节目则不同,它的服务主体客观地讲应该是广播受众。因为要对公众播出,节目参与者的匿名性和私密性也就大打折扣。同时,考虑到节目的影响力和舆论的引导作用,电台夜间谈话节目也不可能做到无话不说,而是要经过仔细的遴选,严格的审查,详尽的策划、编辑,而后方能用于节目播出。这时候,节目参与者这样一个被服务者的位置,客观上已经让位于广播受众这样一个服务主体而退居次要位置。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节目参与者的角色已悄然发生了转变,他不仅仅是一位被服务者,同时还是一位服务者、一位演绎者和教育者。这时电台已经通过广播将主持人和节目参与者之间的对话发送出去,用他们之间的对话、交流和沟通来影响和引导广播受众。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主持人同时又是心理咨询师,他掌握和把控着整个过程的始终,是电台夜间谈话节目的主导者。

通过将电话心理咨询服务和电台夜间热线谈话节目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两者间孰优孰劣并不成立。两者应该是“点”与“面”的关系,是极具针对性与普遍意义上更具代表性的关系,是专业化与相对不够专业化的关系(指心理咨询本身而言),从根本上讲是不可相互替代的互补关系。

电话心理咨询的服务对象是某个个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点”。而电台夜间谈话节目服务对象的主体,是所在频率覆盖范围内,在线收听的广播受众,是“面”。这也是因为各自的工作特点和工作性质决定的。

电话心理咨询因为自己的工作特点和工作性质,决定了它可以为自己的服务对象进行深入、涉及多个方面、有针对性且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咨询服务工作。

尽管电台夜间谈话节目的话题或内容与电话心理咨询相类似,但因为向公众广播,服务主体不同。因此,节目涉及的话题或内容更倾向具有代表性和更具普遍意义的,且不可能做太多的深入。这样,相比较电话心理咨询服务而言,也就显得不那么专业了(除主持人专业资质的个体差异外)。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电话心理咨询服务与电台夜间热线谈话节目实际上都是从事相同的工作,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只不过因为各自的服务主体不同,其操作程序、运作方式、传播途径、目标受众等方面自然会产生差异。但目标一致:为某些存在心理疾患的求助者,在工作、事业、婚姻、家庭以及人际交往方面碰到某些问题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劝导、抚慰和实实在在的具体帮助,为人们搭建一个释放情感、相互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为改善人际交往、疏导社会矛盾、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而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几点思考

第一,加强电台主持人心理学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弥补专业能力上的不足。

现阶段,各电台夜间热线谈话节目类主持人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这是不争的事实。不客气地说,在有些电台的夜间热线谈话节目中,主持人在和人谈话、与人沟通时,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带有一种优越感,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与人沟通时常常喜欢扮演教育者的角色,说教多于劝慰。这样一种操作模式自然就会与节目参与者和听众产生距离感,从而使节目的内核发生了变化,即节目带有一些表现(对节目参与者而言)和演绎(对主持人而言)的意味。因此,我们以为,加强主持人在心理学专业方面的学习和培训,提高主持人的职业素质和执业修养,是我们面临的十分紧迫且十分重要的任务。只有这样,才可能将夜间谈话节目办得更纯粹一些,更贴近老百姓一些,更实在一些。

第二,拓宽沟通渠道,加强节目以外的沟通。

节目之外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要即时开通谈话节目的工作电话,保持与听众的联系。这个电话除保证正常的工作外,还应具备相应的电话心理咨询功能。作为夜间谈话节目的延伸,它可以更深入、更有针对性地为节目参与者(或求助者)提供咨询服务,弥补电台夜间谈话节目难以深入,针对性不强的某些不足。二是要强化电台和主持人的影响力,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围绕主持人的节目QQ群、博客和论坛,搭建电台、主持人与节目参与者、广大听众沟通互动的更大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听众不再仅仅是咨询者和被服务者,还是名副其实的参与者。他可以在其中发表自己的高见,也可以作为服务者为需要服务的求助者服务。电台主持人则要求在这个平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加强组织,积极引导,把握导向,将这一平台真正打造成为电台夜间谈话节目的无限延伸空间。

现阶段,加强上述两方面的工作,电台的夜间谈话节目就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就更容易与电话心理咨询服务形成一种恰如其分的互补关系,为广播电台拓展出一片全新的服务领域,从而赢得更广大的受众群体,我们就能够、也有能力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武汉广播电视总台音乐广播)

上一篇:避免电视广告对儿童消极影响的对策 下一篇:中国三网如何真正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