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2-10-02 04:59:00

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各种原因引起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临床特征。

方法 对右室起搏恢复自主心率后25例、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行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后17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VT)终止后9例进行动态心电图观察。结果 右室起搏、PSVT行RFCA、特发性VT终止后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发生率依次为60.0%(15/25)、23.57%(4/7)和55.6%(5/9),差异无显著性(P>0.05)。三组心电图的共同特点为:TⅡ、Ⅲ、avF均倒置;其QRS主波与心室除极顺序异常时的QRS主波方向相反;无ST段移位。未经任何处理,约1―2周后T波改变自动恢复正常。结论 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是心肌正常的电生理特性,了解其特征有助于与心肌缺血、损伤、坏死等所致的T波改变相鉴别,避免临床误诊误治。

【关键词】 电张调整性T波;人工心脏起搏;射频消融;室性心律失常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2-0131-02中图分类号:R 540.4+1文献标识码:A

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最早由Rosenbaum等[1]于1982年提出,临床易误诊误治,近年来逐渐被临床医师和心电图技师所认识。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并非少见,右室心尖部起搏、显性预激RFCA、特发性VT终止后等易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1―5]。现把我院2003年3月至2006年12月51例患者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情况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观察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易发患者51例,男30例,女21例,年龄14―75(平均45.7)岁。按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原因分为三组:①起搏组:心动过缓或长R-R间期(病窦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缓率型房颤等)患者行外科手术,为了手术安全而行右室心尖部临时起搏(VVI型)共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50―75(平均63.5)岁,起搏前T波正常,无ST段移位;②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VT)组:共9例,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14―35(平均21.6)岁,全为特发性VT,其中持续性VT 5例(该亚组病例入院时VT已持续发作3―18小时,平均10.2±4.6小时),非持续性VT4例(VT持续发作

2.方法 起搏组:术中及术后调节VVI型临时起搏器的频率为60―70次/min 1―8天,然后把起搏器频率调至40次/min或停用,再做十二导联心电图及心电监护等监测,观察QRS波与ST-T的改变。VT组:静注药物(普罗帕酮或维拉帕米或胺碘酮或利多卡因)终止VT后,即做十二导联心电图及心电监护等监测,观察QRS波与ST-T的改变。RFCA组:AVNRT或AVRT者行RFCA后,即做十二导联心电图及心电监护,观察QRS波与ST-T的改变。

3.诊断标准 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符合以下表现[2]:①临床上无器质性心脏病依据(右室心尖部起搏的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不受此限制,但要求起搏前T波正常);②T波改变的极性与心脏激动顺序改变时QRS波群方向一致;③T波改变时无ST段移位;④T波改变未经任何处理可自行恢复。

4.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使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法。

结果

1.三组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情况的比较 三组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发生率、T波倒置最大幅度和持续时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各亚组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情况 起搏组中24 h平均自主心率50次/min亚组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3.各组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波形特点 起搏组:TⅡ、Ⅲ、avF、V1―4倒置100.00%,Tv1―6倒置74.12%,V3、V4导联T波倒置最深,胸前导联T波倒置表现为中间(V3、V4)深、两头浅的特征。RFCA组:术前QRS主波或δ波向下导联术后出现T波倒置,反之则T波高尖;T波改变仅限于Ⅱ、Ⅲ、avF导联。VT组:T波改变多出现在VT发作时QRS主波向下的导联,TⅡ、Ⅲ、avF、V4、V5倒置100.0%,胸前导联T波倒置以V4、V5最深。

讨论

传统概念的T波异常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改变两大类,前者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等;后者常见于心肌除极顺序改变的病例,如显性预激综合征、心室起搏、室性期前收缩等,这种T波改变与心室除极顺序改变的程度成正比,但方向相反,而且是即时的,一旦除极顺序正常,T波改变立刻消失。

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则是心脏为了适应异常的心室内激动顺序,通过电张调整机制使T波与QRS主波同向,具有电张调整作用、心脏记忆现象、累积作用等特征[1―3]。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继发于心室除极顺序改变之后的一种电现象,它与继发性T波改变同时存在,但被后者掩盖,心电图仅显示继发性T波改变;而当心室激动顺序恢复正常时,继发性T波改变立刻消失,电张调整性T波才得以显现,其极性与心室激动顺序改变时的QRS波群同相。本观察显示:起搏组、RFCA组、VT组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发生率分别为60.0%、23.5%、55.6%,提示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并不少见,但各组的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起搏组中,24 h平均自主心率50次/min亚组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发生率分别为100.0%、16.7%,两组差异显著(P

近年来国内外不少文献报道右室心尖部起搏后、显性预激RFCA后、特发性VT或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室内差异性传导终止后、频发室性早搏后等[1―5]可诱发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但T波改变的导联分布特征的报道较少。本组24例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心电图共同特点是:①TⅡ、Ⅲ、avF均倒置,②其QRS主波与心室除极顺序异常时的QRS主波方向相反,③无ST段移位。其不同点为:①起搏组:胸前导联TV1―4倒置100%,TV5―6倒置74.1%,V3、V4较深,V1、V2和V5、V6较浅,呈“中间深、两头浅”的分布特征,这种特征有别于冠心病、心肌炎、急性肺栓塞等疾病的T波改变;②RFCA组:T波改变大多局限于Ⅱ、Ⅲ、avF导联;③VT组:胸前导联TV4、V5倒置较深,TV3、V6倒置较浅。本组24例中曾有4例出现误诊,该4例心率为45次/min左右,在外科手术结束2―4天停用VVI型临时起搏器后出现TⅡ、Ⅲ、avF、v1―6倒置而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经心内科会诊后确诊为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未经任何特殊处理,1―2周后T波改变自行恢复正常。同时我们还观察到: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时无相关的症状出现,心肌酶谱正常,肌钙蛋白I(除RFCA组可略高外)正常,ST段无移位,一般持续1―2周后T波改变自行恢复正常,提示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是心肌正常的电生理特性,临常不必作任何处理。

总之,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是心肌正常的电生理特性,临床并不少见,了解其特征有助于与心肌缺血、损伤、坏死及肺栓塞等所致的T波改变相鉴别,避免临床误诊误治。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银杏叶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下一篇: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