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音乐唱歌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初探

时间:2022-10-02 04:12:18

在初中音乐唱歌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初探

【摘要】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音乐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学科。培养中学生音乐创造能力,是音乐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音乐教育已明确地将"鼓励音乐创造"作为一个基本理念,以此来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使音乐教育更符合时展的潮流和需要。教学中,如何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在"新课标"理念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是需要我们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本文以笔者自身教学经历为例,记录一些心得和感悟,旨在抛砖引玉,促进本人有较为清晰的思路去梳理日常教学中的问题。

【关键词】唱歌课 创造能力 学生本位 拓展想象 教学新路

唱歌课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在唱歌课教学中有机地融入创造内容与创造方式可以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一般来说,音乐创造分即兴创造和创作实践两种方式。

一、 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学定教

教学改革的主方向是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反对教师 “填鸭式” 满堂灌。但唱歌课上教师当主演、学生当配角的状况仍在延续,每个教学空间都由教师全包尽揽,学生被动跟随,任由教师牵着鼻子走,课堂氛围沉闷,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倘若在实际教学中,还给学生一些自学、表演与创作的空间,情形便会大不一样。

以学定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敏锐的视觉与听觉,及时感受学生的兴趣、学习状态、发展规律,准确捕捉到相关的信息。

拿我执教的课例沿海版七年级下册《小鸟、小鸟》来说吧,这是作曲家刘庄为电影《苗苗》创作的歌曲。这部描写青年小学教师韩苗苗热爱教学事业的成长过程的影片上映于1980年,同年获文化部1980年优秀影片奖。这首欢乐、活泼的歌曲,体现了20世纪80年代少年儿童的新面貌。弱起节奏、八分休止是歌曲的知识目标和难点,也是此曲的特色和亮点,如何突破难点?我是这样层层深入的:

1. 提炼歌曲节奏型:

2. .练习师生接龙 :

3. 练习师生接龙

但聆听歌曲之后,突然有一个学生提出问题:作曲家在这里为什么用休止符?面对这“不可预设”的“生成”,我的脑子飞速运转:这本是备课时留在最后的、有时间才讨论的问题,现在上课才不久就拿出来讨论会不会耽搁时间,影响整堂课的进度、影响教学的流畅性?片刻思考之后,我决定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适时、适当的调整,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和再设计:“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下面我们进行一个活动,你们自己会找到答案”

于是将学生分高空和低空两组讨论鸟儿飞翔的姿势(学生用律动来展示,并用语言描述),两组之间相互补充并相互调整动作。教师里顿时热闹起来,模仿的动作丰富极了,非常富有创造性:高空组的有的翱翔、有的俯冲、有的忽上忽下双翅变化;低空组的有的觅食、有的跳跃、有的飞翔、有的盘旋、有的枝头林间打闹嬉戏…..

通过模仿鸟儿不同姿势后,教师将歌曲的O去掉,唱成有连线的  节奏,提问“这种不用休止符的旋律好听吗?”“为什么呢?”学生当堂否定了这种节奏,“这就不好听了”“这既不像在高空雄姿勃发也不像在低空活泼可爱” “像一只弄湿了翅膀的飞不动的小鸟” “像一只笨重的企鹅”“这好似饿得奄奄一息了”我为学生大声叫好,为他们对问题有了真正的思考而开心。。教师顺势总结并介绍了歌曲创作的“拟态”手法:歌曲作者是通过精心观察生活、模仿小鸟飞舞跳跃的动态后作的曲,作者意在打开画卷,让人们走进大自然静态和动态的美中去。

二、转变传统的思维定势 拓展学生想象空间

“想象力比技巧更重要”,是前联邦德国巴伐利亚州主管少儿音乐教育的官员克里斯蒂安·霍尔伯格讲的一句话。这位毕业于慕尼黑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博士曾经从事少儿音乐教育11年,这句话是他积11年的教学经验有感而发。既然要创新,就要破除墨守成规的思维方式,要注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采取不同方式思考问题,延伸想象空间,激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上唱歌课运用得最多的就是听、教唱,教师下一步做什么,学生闭着眼都知道,,这样的教学按部就班,枯燥无味,教师在整堂课里都主导着学生的一切活动,学生的音乐体验没有足够的伸长空间,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受到抑制,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新课标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求创设新的氛围,营造轻松的教学环境。

在课例《小鸟,小鸟》中,让学生唱衬词“啦”的部分、感受音乐的旋律特点时,我一改以前的“讲解式”,要求每个学生画出旋律线,一起感受和想象旋律形象,可以以不同方式表现旋律形象:

”仿佛是小鸟在尽情地飞舞,饱满连贯。我看到有的学生做大幅度的张开双臂向上动作,做得有章可循,正好一句律动一次,学生已俨然自己就是一只飞翔的小鸟。

似乎是小鸟在枝头跳跃、嬉闹、学生的动作也变得轻巧、活跃,而且到休止符上下律动一次。

“旋律线像什么呢?”

“像海鸥” “像雄鹰” “像蝙蝠” “像大鹏鸟”“我们上次的舞蹈,老师就叫我们做这种造型。” “双臂已展开,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学生已联想到高尔基的《海燕》了!答案是“不标准”的,也不是唯一的,却是精彩的。

课堂学习中教师不要过分计较学生音乐探索的结果,也不应该立即做出否定性评价,而应及时予以指导,并给予充分激励,相信学生可以实现真正的创新。长久下来,那些原来对创新无兴趣的或有畏惧感的学生,都会在激励下产生创新的兴趣。

课堂中这种即兴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敏捷思维、快速反映的能力。学生从自己有兴趣的体验中获得知识与能力,把学习看成是一件愉快而有意义的事,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从而激活他们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创新思维的潜能发挥出来,使音乐课堂焕发无限生机。

三、避免虚假的教学表演 合理开辟教学新路

曾听过一节唱歌课,到下课时学生还没唱会歌,老师在下课前例行公事请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学生汇报的“收获”竟然没有一项与音乐有关,这难道不是“教学表演”吗?一节课看似热闹,最后学生却收获甚少。过于注重课堂教学形式,目标虚化,内容泛化,教学程式化,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思维方式造成的,如何关注和利用音乐本体,一直是唱歌课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曾聆听吴斌老师的独到见解:“一节音乐课的基本目标是要让学生牢牢记住音乐的旋律。” “音乐具有百听不厌的功能,音乐只有熟悉后才有感情。” 直白的说,把歌唱会是唱歌课的根本目标,最为关键的,还是首先给予学生一粒“音乐的种子”,培养学生对音乐由衷的喜爱、持久的兴趣,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音乐成为他们达善臻美的一种生活方式。

上一篇:小议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分组合作 下一篇:教学相长 师生共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