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培养创造性思维

时间:2022-10-02 04:09:47

多角度培养创造性思维

摘 要: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学科素质。长期以来,教师注重知识的灌输,学生被动盲目地学习,造成学生学习能力减退,缺乏创新思维。结合日常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建议,以期对小学语文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加强思维训练,已成为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也在不断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和可行办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直觉思维是指人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联系作出迅速的识别,敏锐的洞察、直接的理解和整体的判断的思维过程。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让学生通过轻声读、默读、速读等方式来浏览文章,快速说明内容和表达思想。我们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训练,使学生迅速判断句子正误、选择恰当词语填空以及自学,对课文内容进行猜想、推测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萧红的美文《祖父的园子》时,让学生听教师朗诵课文,仔细感知课文内的优美词句,学生肯定能得到美的体验,感受到园子内多姿多彩的美景,这是由听而来的直觉思维。而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的另一篇文章《猴王出世》时,可以通过播放孙悟空进水帘洞的这个片段,让学生感悟孙悟空的形象。学生肯定会回答这是一只顽皮而又勇敢机智的猴子。这是由看录像而来的直觉思维。

二、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阅读教学中,从现有的主题出发,使学生向相反的角度思考,可以启发学生展开思路,将原有的知识结构重新调整组合,得出新的结论,从而培养其思路和品质的灵活性。如《将相和》中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如果赵王不答应为秦王击缶会怎样?廉颇和蔺相如不和又会怎样?根据这两个问题,学生能更好地明白,战国七雄之中秦强赵弱的历史背景,及对课文“和”这个主题的理解及把握。而在《草船借箭》中,教师根据逆向思维变因为果设置这两个问题,如果诸葛亮不答应周瑜的要求会有什么后果?如果鲁肃没有替诸葛亮守住秘密,把计划告诉周瑜又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可以直接引出三国鼎立之下,吴蜀两国结盟共同抗曹的重要性,也能让学生更恰如其分地理解诸葛亮的顾全大局以及鲁肃的忠厚为人。人物的鲜明性格呼之欲出,这就是从逆向思维得来的思维转换。

三、纵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纵向思维即从一种事物的各个发展阶段和各个方面相比较。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个环环相扣,而且整体性强的思维训练过程,显得尤为必要。

训练学生的纵向思维,应采用“循序渐问法”,即按着一定的逻辑顺序,逐步深入地提出问题。如,在学习《杨氏之子》时,考虑学生是第一次正式接触文言文,可以这样递进式地进行内容设计:读准字音,扫除字词障碍;限时速读课文,提高课文熟悉度;利用工具书,自主理解课文意思;教会用组词法理解单个字词意思到单个句子再到整篇课文大意等,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在不断的循序渐进中,得以渐进、加深,使学生学会由浅入深地学习文言文。

在写作训练中,可以采用写“续篇”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纵向思维能力。写“续篇”,就是根据现有的知识水平,将以前写过的文章进行补充修改,使其更完整。如,作文内容要写“快乐”。在初期,你可以写自己家庭中的快乐。一周后可以续写自己学习上的快乐。再过一段时间,可以续写交友之乐,助人之乐等。让学生的思维从自我延伸到他人,从家庭延伸到社会,这样不断地写下去,学生的思维也不断地纵向发展,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四、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法。它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具有变通性、流畅性和独创性。

阅读教学中的发散思维训练,如读《草船借箭》后,可引导孩子阅读小说《三国演义》和历史传记《三国志》,从两个方面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小说中的曹操――奸诈小人,诗歌中的曹操――咏志诗杰,历史上的曹操――治国能臣。”这样可以拓展曹操的人物形象。写作教学中的发散思维训练,如以《桥》为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构思写记叙文。可以“实写”,就是围绕真实意义上的“桥”做文章。比如,以“桥”为描写或者说明对象,可以介绍桥的历史文化,也可以描绘桥上的美景等。可以“虚写”,就是围绕想象世界里的“桥”做文章。比如,以“桥”为抒情对象,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还可以以“桥”为虚拟素材,编写童话、寓言等,通过富于情趣的故事来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等。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我们必须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语文教学中把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学生的求异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杨实诚.从小培养创造性思维[M].科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试论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策略 下一篇:展现自我 增强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