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的“表见”

时间:2022-10-02 02:44:18

业务员能带来收益,也能带走收益。

离职引发的坏账官司

中国某贸易公司与德国某公司合作近两年,货物买卖一直由中方业务员姜某负责。后姜某辞职,中方发现德方拖欠应收账款共计75895.6美元,遂要求德方付款,但未得到任何回复。此后中方企业又就此事询问姜某,姜某拒不配合。因无法确定是德方企业恶意拖欠账款,还是货款已付姜某并被后者隐瞒,中方企业委托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调查追收。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随即向德方发出催讨函,要求其立即就所欠货款做出答复。迫于压力,德方委托其法律顾问发出书面回复,声称已就该批欠款提出过解决方案,并已得到中方认可,方案内容为:“由于货物质量问题,中方承担相应损失54921美元,与货款抵销,余下的20974.6美元待德方低价处理货物后付款。”德方同时出具两份文件加以佐证:一是德方负责人发给中方业务员姜某的电子邮件,其中提出了上述方案;二是姜某签字的传真,传真内容为同意德方方案。德方还表示,因货物无法卖出、囤积在库,余款将不予支付。

值得注意的是,德方电子邮件的发送日期是在姜某辞职之前,而姜某签字的传真是在其辞职后发出的。

得到回复后,中方公司提出,姜某不是公司法定代表人,其签字不具有法律效力;且姜某当时已经离职,无权代表公司同买家达成任何协议,因此德方仍负有全额付款义务。

认定“表见”

姜某签字的传真是否有效?这成了本案的焦点。

通常情况下,仅法定代表人和得到明确授权的其他人有权代表公司同第三方签署合同或其它协议,普通员工无权代表法人行事,其行为不对公司产生效力。但也有例外:在构成“表见”的情况下,公司需对员工的行为承担法律后果。

所谓“表见”,一般是指被人的某种表现,使无过失的善意相对人有正当理由相信无权的行为人具有权,从而与之订立合同或共同实施某种法律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实施表见行为人的行为应当认作有效,善意相对人有权要求被人承担责任。就公司行为而言,若善意第三方有理由认为某人有权代表其公司实施某种法律行为,则可要求该公司对此人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作为一种法律设计,设置“表见”条款的目的是维护交易安全、提高交易效率并保护善意第三方的权益。

一般而言,构成“表见”须满足三个要件:无权人以被人名义同第三方实施某种法律行为;被人疏忽或过错的明示或默示行为,使他人有理由认为行为人有权;第三方在主观上是善意的。

本案中,姜某虽非中方法定代表人,亦没有得到明确授权,但其实际上代表中方达成了协议,这显然满足构成“表见”的第一个要件。

至于第二个要件,调查的结果是,双方企业的贸易往来并无正式合同,所有业务均由德方以电子邮件形式下订单,中方签字确认后传真给德方。而且,除向德方开具的发票上有中方法定代表人的签章外,订单确认、价格变更等其它单据均由姜某操办并签字确认,其中部分单据盖有A公司的公章,有些则连公章都未加盖。交易期间,中方一直按照姜某与德方商定的数量、价格发货并收款,从未提出过权限的问题。因此,中方公司的行为已经默示了姜某的权,虽然姜某在确认德方解决方案时已经离职,但中方并未将此情况提前通知德方,德方可声称不知情。第二个要件满足,中方不能以此对抗德方的主张。

第三个要件在实施过程中较为尴尬,被人很难证明第三方“不善意”。本案中,中方认为德方极有可能串通姜某逃避债务,但又无法提出客观证据,证明德方在收到传真前已获知姜某离职的事实,或是德方存在与姜某恶意串通的行为,因此第三个要件满足。

“表见”是大陆法系的概念,英美法系称之为“不容否认的”。二者的不同在于,大陆法系认为这种在本质上是一种无权,只不过法律对其赋予了与一般同样的效果;英美法系则认为,这种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基于“表面授权”产生。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都认为,在形成此种的情况下,被人应该承担法律后果。

中德两国法律都认可“表见”,中国《合同法》第49条规定:“行为人没有权、超越权或者权终止后以被人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权的,该行为有效。”因此,中方很难要求德方履行付款义务。但姜某的无权行为明显侵害了中方公司的利益,所以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继续与德方沟通,希望其出于维护其商业信誉的考虑,与中方协商解决问题;同时建议中方公司追究姜某的侵权责任。

看好业务员

涉案中方公司的经营模式,在中国外贸公司中十分典型。其特点是:客户资源的开发和维护由业务员负责,尤其是中小客户,往往归单一业务员对口负责,公司高层和其他员工概不过问。

这种模式在中国放开外贸之前较为常见,当时只有外贸公司才有进出口经营权,他们不必为客户资源发愁。在进出口权放开后,客户成了外贸公司生存的唯一依托,这种经营模式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同时,也显现出了诸多弊端:首先,因缺乏监督,很难控制业务员以公谋私的道德风险;其次,客户资源会因业务员离职而流失,以致“人走茶凉”;再次,企业不易对买家的信用风险进行跟踪和控制,可能造成呆、坏账等问题。

对此,外贸企业须对一些管理细节进行处理,包括:合作之初就向客户发函,告知对方以何种方式签订合同或协议方有效力;要求所有业务员使用统一格式的信函同客户联系,信函必须备案;在业务员离职前向相关客户发送公开函,告知其人员变动情况。

上一篇:还人类一个海地 下一篇:迪拜汽配市场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