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究竟是什么

时间:2022-10-02 02:38:21

学校究竟是什么

学校形象的隐喻可以给教育工作者提供解决有关教育工作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它在改进学校质量和加快学校发展方面也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每一种学校形象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有时甚至还会产生误导,因而有必要对此进行分析和批判。

一、学校是工厂

学校是工厂的隐喻清晰地显示了学校是一个工作的地方。它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教育者、家长和学生都认为,家庭作业、课堂作业、固定练习及学习就是工作。学校是工厂的隐喻深深地融入教育思维和教育实践之中,将导致一系列与生产概念一致的改革学校的建议,例如:1.密切关注尖端技术和仪器支持的学习检测以及有效的学习质量控制效度;2.严密的观察和具体化任务的分析是改进和维持绩效的最好方法;3.改进指导的最佳方式是通过学生任务和教师任务的具体化的描述;4.理性化、差别化和特殊化是有效学校的必要条件;5.个体工人(教师)为生产提供个体成效(薪水报酬和全勤奖金),等等。

学校是工厂的隐喻不仅明确了学校的教育教学问题及其解决的途径,而且界定了校内教育工作者的角色和各种关系――例如,校长是管理者,教师是工人以及学生是产品的理念。同时,学校是工厂的隐喻也表明人际关系具有主导和从属、上级命令和下级服从以及被动式(passivity)的特征。依据这个逻辑,学校是工厂的隐喻显示出学生是被加工的原始材料、纵和被改造的对象,是缺乏人类和艺术价值的物件。并且,由于肯定性、预知性和控制性都是手工过程的必要条件,因而在这种隐喻产生的工厂模式中,减少低质量产品的途径之一就是控制高质量的原始产品。最终导致了以牺牲平民教育为代价的教育精英观。

然而学校不是也应该不像工厂,因为思维不能建立在预设的基础上,儿童也不能依靠预先安排的模式进行发展。因此,学校是工厂的隐喻与现代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的学生教育目标相违背,同时也阻碍了新课程的发展。

二、学校是医院

学校是医院的隐喻在用来描述学校的教学,特别是在描述教师教育教学时,总是习惯于把教师与外科医生相比较,因此,教育领域许多与此相关的方案和改革措施都假定学校是或者应该是医院。与学校是工厂的隐喻模式理论者相比较,学校是医院模式的理论者具有更理性的改革措施。因为它强调:学校教育中发生的一切应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本应发生的一切,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考虑到不同个体的学习需要。至于这些需要将怎样反映出来,那教师就应该像专业的医生一样具有专业的判断力和决断力。

事实情况却是,教师并没有像医生那样专业化,因为教师尚未拥有一种共同的语言来表达他们的行动。由于缺少这种共同语言,教育实践就从属于言论评价。因此,虽然把教师专业化以及学生病人化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是有用的,但是在现实中,学校是医院的隐喻却破产了。

三、学校是跷跷板

基于教育批判和改进源泉的理念,霍普金斯提出学校是跷跷板的理论,他主张教育应持续改革。从隐喻的角度看,就是教师和学生分坐一根长木棍的两端,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教师和学生能明白各自的角色和任务,从而不断改变自身的位置以保持平衡。霍普金斯是这样描述的:1.不同的学科教学应创造不同的教育场景;2.应赋予教师应得的荣誉和身份地位;3.应从最优秀和学业成绩最好的毕业生中选拔教师,并提供他们教学所需的材料、资金和时间;4.应消除轮换式课堂的纪律约束问题。

任课教师和架构模式的行政长官很高兴看到霍普金斯在想象中创造出的富有激情式的画面。然而,学校教育的现实却是,当学校外部的声音传入课堂,或者是飞机起飞降落的噪音盖过教师的声音时,学生关注的焦点可能就不再停留在教师的身上了,这完全破坏了霍普金斯式的富有激情式的场面。因而,隐藏在这种模式背后的事实是,只有一部分的学生被激发出聪明才智,而另一部分的学生却不是这样的。学校是跷跷板的隐喻仅仅是一个愉快的工具而别无其他含义。

四、学校是家庭

为了使进入教育职业的人(与许多教师一样)帮助他人并培养年轻人,学校和班级作为家庭的形象也应运而生。学校是家庭的隐喻在公共领域的争论中提到的频率较少,但是在教师休息室和学校指导者办公室,特别是在基础教育的教师会议和学校会议中经常提到。“我的孩子”式的短语以及“个体差异”“不同的潜力”等词语,在一些基础学校被普遍使用。

像父母一样,基础教育的教师为维持和保护“家庭”完整的工作程序而努力。对于教育改革的建议,基础教育教师提的也像家庭式的。但是,学校以及班级和家庭还是存在着许多的差别的。一方面,既定的行政力量以及机械的教学方法,毫无疑问地伴随着家庭的想象损害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许多富有价值的情感。家庭式的隐喻较少建议学校怎样或应该怎样组织,而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往往是学生比教师多得多,学生不断走向独立和自主处理事情的特性明显地与家庭真实生活划分开了。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像父母一样应付全体儿童的知识的扩增,实在已超过了学校教师的能力,学生的很多东西,教师都不了解。在儿童的世界,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都是匆匆而过的,即使作了详细的记录也无法从活生生的儿童那里获得有策略的理解。

概而言之,现有的各种有关学校形象的隐喻都不能完整地描述出学校事业的特征,也不能正确地分析学校和学校的教育过程。学校不是工厂,不是医院,也不是家庭或者其他什么。任何其他的场所或组织都不能代替学校的功能,任何希望用别的场所或组织来代替学校功能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健全的,因为,学校就是学校,学校就是一个育人的场所和组织。

一种教育理论的诞生只有树立起合作的信念才能获得应用者对理论的愉悦认同。因此,我们应该从不同的侧面综合运用这些术语来理解学校,并在实践中创造出更能接近学校真实、更直接地指向学校任务的隐喻术语,从而构建起新型的学校形象观。

【作者单位:盱眙县旧铺实验小学 江苏】

上一篇:基于PDCA循环的“品管圈”应用 下一篇:黄壮国:方便患者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