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走向及战略选择

时间:2022-10-02 02:38:12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走向及战略选择

[摘要]在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下,美国对华光伏“双反”调查以及由其引发的连锁反应进一步加剧了对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冲击。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困局既有国际经济发展低迷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光伏核心技术落后、产能过剩、市场分布失衡和国际话语权的缺失。文章认为,优化以扩大国内市场为主线、巩固欧美市场、开拓海外新兴市场的市场布局:加强核心技术研发、促使产业转型,增强国际话语权;完善贸易保护应对机制应是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战略转向和必然选择。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光伏产业;贸易保护

[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6—0120-04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全球光伏市场需求急剧缩减和光伏产业发展步伐严重放缓。而2011年10月美国又发起了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以下简称“双反”调查),至此,“两头在外”的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进人了“寒冬”时期。欧美光伏市场需求的缩减和“双反”调查带来的严重冲击反映出了中国光伏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产能过剩、市场布局失衡等问题。分析“双反”调查及由其引发的对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影响,审视其制约因素,对确定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应对策略,进而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光伏产业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稳定发展时期,21世纪呈现高速发展态势,成为了全球光伏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十一五”期间,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年均增长率超过100%。2007-2010年连续四年产量居世界第一。2010年太阳能电池产量约为10GW,占全球总产量的50%,出口额达到202亿美元;电池组件产能和电池组件产量分别达21GW、8.7GW,约占全球总产量的50%;多晶硅产能达8.5万吨,产量为4.5万吨,同比增长了100%;全国多晶硅进口量达4.75万吨,进口额为26.7亿美元,同比增长57.1%;中国光伏企业达500多家,在海外上市16家;全球光伏电池/组件产量、多晶硅产量前10家企业中中国均占据了4家。5家中国光伏企业进入2011年全球光伏组件前10强。形成了江苏、河北、浙江、江西、河南、四川和内蒙古等区域产业中心,100多个产业基地,涌现出了英利、保利协鑫、赛维LDK、尚德、天合、阿特斯和晶澳等一批知名光伏企业,涵盖多晶硅材料、电池片、平衡部件、拉单晶、铸锭、封装、系统集成、光伏应用产品和专用设备制造的较完整产业链基本形成。但是,近年来,由于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全球光伏市场需求呈现急剧下滑趋势,中国也因此受到严重冲击。2011年中国光伏行业利润率从139%下滑到20%,已经停产的中小电池组件企业超过了50%,30%大幅减产,10%至20%小幅减产或努力维持,并已开始不同程度裁员(马绍栋,2012)。全球6家光伏企业被列入危险指数评级企业,其中包括中国的尚德、赛维、阿特斯和晶科。

二、美国对华光伏“双反”调查对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影响

2011年10月19日,德国光伏公司Solar World美国分公司及其他6家美国公司匿名向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起调查申请,要求对中国75家光伏企业出口到美国的产品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并采取贸易限制措施。2012年3月21日,美国商务部宣布中国光伏反补贴初裁结果:税率为2.9%至4.73%。其中,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光伏反补贴税率为2.9%,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有关税率为4.73%,其他单独税率资格的企业税率为3.61%,并追溯90天征税。虽然这一结果低于美国太阳能制造商联盟提出的“向中国企业最高征收100%关税”的预期,但由其产生的连锁反应将会给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带来一系列深刻影响。

(一)中国光伏企业竞争力削弱,美国市场萎缩

成本低廉是中国光伏产品的主要竞争优势(目前中国大型光伏企业在美国销售光伏组件的成本约为0.75美元,美国平均价格为0.97美元),“双反”调查的裁定必将增加中国光伏产品成本和进入美国市场的门槛,再加上尚未裁定的反倾销税的影响,其对中国光伏产品在美国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将造成更大冲击。有业界人士指出,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的反补贴、反倾销综合税率可能达30%。该预测一旦成为事实,那么中国光伏产品在美国市场将面临成本优势尽失和市场份额被严重压缩的风险。事实上,美国已经成为中国光伏企业出口的第二大市场。2011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光伏产品约19.5亿美元,2011年前三季度,中国的尚德、英利、天合和阿特斯四家对美国太阳能的最大出口商出口美国产品的数量已经分别达到总量的19%、14%、20%、10%。0按照2011年中国光伏企业向美国的出口量计算,仅反补贴一项,中国光伏企业就需多支付至少4.45亿美元,如果反补贴税再向前追溯90天,那么中国光伏企业将蒙受更大损失。正是考虑这一因素,中国部分光伏企业已经停止对美国出口光伏产品。

(二)加快中国光伏企业调整市场布局步伐

原材料依赖进口、产品主要出口“两头在外”,国内市场启动不足和产能过剩是中国光伏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虽已占据全球的半壁江山,但仍有90%以上产品依赖国际市场,其中欧洲市场份额最大,形成了极高的对外依赖性。由产业发展规划不合理和投资过渡所引致的产能过剩问题也已经成为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又一制约因素。在金融危机和欧美债务危机的冲击下,一些光伏企业陷入了倒闭或破产的困境,由此英国、希腊、瑞士、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多个欧洲国家已经相继停止或者削减光伏补贴幅度,欧美光伏市场需求严重缩减。更为严重的是,此次“双反”调查已经引发了一定的连锁反应:欧盟很可能会跟进美国的“双反”调查,近期德国太阳能经济联合会拟在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提出申诉。在国内产能过剩、内需启动不足与欧美市场萎缩的“内忧外患”夹击的困扰下,调整市场布局将是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推动中国光伏产业转型

此次“双反”调查既有美国保护本土企业的因素,同时也暴露了中国光伏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竞争力不强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光伏企业主要是集中在获利最薄弱的技术含量最低、工艺最简单、劳动密集型和污染严重的太阳能电池板组装产品的制造及生产环节上,只能依靠简单加工组装来赚取微薄的利润。而高端原料、装备测试仪器设备制造企业规模、数量小。二是企业规模小,生产成本高。中国光伏产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尚未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企业整体规模小,技术水平落后,单位生产成本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以多晶硅企业为例,中国大型企业的成本高达35—50美元/公斤,一些中小企更是高达60~70美元/公斤。而德国瓦克、美国MEMC的生产成本仅有15~20美元/公斤。三是核心技术缺失,技术水平落后。中国光伏技术虽然在电池片和组件技术以及新兴电池的开发上具有相对优势,但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的效率和质量水平,新型高效的太阳能电池和高纯硅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装备技术和原材料技术基本为发达国家所控制,许多装备主要依赖国外引进。在多晶硅提纯中也主要是采用非闭环改良西门子法,而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采用是技术更高、污染较小的闭环改良西门子法。由此可见,在贸易保护频繁、全球光伏产业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光伏产业必须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增强核心技术掌控权,实现产业转型。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走向及对策

可以预见,由经济全球化的深化,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的蔓延导致的欧美市场光伏产品需求缩减的趋势还将持续较长时间,发达国家企图通过贸易保护手段实现保护本土企业发展和抑制国外产品进口的局面也还将延续,甚至还可能进一步强化和多样化。后金融危机时代,调整市场布局、促进产业转型和增强贸易保护争端解决能力将是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战略转向。

(一)调整市场布局:扩大国内市场、巩固欧美市场、开拓海外新兴市场

欧美市场光伏产品需求缩减已经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这对于把欧洲作为光伏产品主体市场、国内市场潜力大而内需不足和产能过剩的中国光伏产业来说,实现扩大国内市场、巩固欧美市场、开拓海外新兴市场应该是其市场布局的战略指向。(1)扩大国内市场。中国光伏市场潜能巨大与应用市场启动不足是中国光伏产业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如何加速启动和扩大国内光伏应用市场是中国光伏产业市场布局的核心命题。下阶段至少要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在已经实施的光伏上网标杆电价政策、《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方法》、《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金太阳工程”等政策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和强化光伏产业、财税、金融、人才等扶持政策,增强各种政策之间的组合带动功能,加强政策实施监管,确保政策得到落实和发挥最大作用。二是加快光伏电站建设。以农村市场为重点,加强非并网式、离线式太阳能发电系统的研究应用,解决阻碍农村光伏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促进农村光伏市场开发。三是加快上网定价,突破电网瓶颈。要尽快形成国内光伏发电上网电价管理机制,加强光伏并网发电、分布式应用、离网应用等技术标准研发并尽快出台。以并网为主流,分布式作为重要补充,离网为配套,通过上述三种方式的并用协同带动国内光伏市场的启动。(2)巩固欧美市场。一方面,适当鼓励和引导中国光伏企业到欧美国家投资建厂,规避“双反”调查制约,扩大光伏产品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加强与欧美国家的光伏技术项目的研发合作,通过入股、并购等方式参与欧美光伏企业投资,增强与欧美光伏企业合作水平进而建立产业同盟,通过产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增强中国光伏企业的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3)开拓东南亚、印度市场等新兴市场。此次“双反”调查的目标主要是中国大陆生产的晶体硅电池片,如果将生产基地转移出国内生产再向美国出口就可以规避这个问题。东南亚、印度的光伏产业发展较为落后,而且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廉、运输成本较低的优势,将中国光伏市场向其转移既可以抢先占领市场,又可以解决中国光伏产能过剩而欧美市场需求缩减带来的相关问题。中国相关政府部门及光伏企业应加强与上述国家的沟通协调,研究上述市场需求及特点,完善相关激励政策,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战略,引导和鼓励中国光伏企业到其投资建厂。

(二)加快企业转型和产业整合步伐,增强市场竞争力

1 加强技术研发,提升光伏产品核心竞争力。中国光伏产业“墙内开花墙外香”局面产生的根源主要在于光伏核心技术和国际话语权的缺失。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实现光伏产业由市场驱动向创新驱动,增强光伏产品的竞争能力是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等方式加强对光伏产业技术创新的扶持,重点推进以多晶硅节能降耗、副产物综合利用、太阳能电池高效高质和低成本新工艺技术及硅烷法、流化床法、冶金法等新兴高纯硅生产技术的研发;构建、完善光伏产业“产学研”结合模式,以新兴企业、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为基础,尽快推进部级光伏产业研发中心、检测中心、认证中心、信息中心和培训中心建设,搭建光伏产业技术服务平台体系,促进资源整合、共享和提高;加强与国外先进科研机构和企业技术交流合作及高技术引进、培养。

2 科学规划,整合资源,构建完善产业链体系。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加强行业统筹规划,调整产业扶持政策,结合国家能源开发、供给、利用、各地资源禀赋、发展基础、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等因素,重点扶持产业链完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知名度突出的骨干企业做优做强。推进资源整合,主动淘汰落后产能,鼓励和引导技术先进、竞争力强和具有规模效应的大型企业兼并改造技术水平低、生产效益差的光伏企业,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和优化。坚持光伏企业内部纵向一体化和外部横向合作化相结合,推进光伏产业链建设。就企业内部而言,对于实力雄厚的大型光伏企业,把产业链向前和向后延伸,实行垂直一体化建设;从外部来看,重点是加强企业相互之间的分工合作,结合各企业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建立集产品研发、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产品加工制造、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等为一体的产业体系。加快以光伏产品及发电系统技术标准、光伏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光伏及相关产品质量标准的行业监管体系等标准体系或制度建设,提高光伏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促进光伏产业市场和行业良性发展。

(三)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对付贸易保护的体系机制

贸易保护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实现保护本土企业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且呈现出了隐蔽性、突然性、密集性、针对性和同时性等特点。目前,“双反”调查尚未结束,还将面临着反倾销调查的考验。更为严重的是,由于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冲击,欧美国家对华贸易保护的色彩将会越来越重,贸易纠纷也将越来越多,甚至会常态化发展和引起连锁反应,欧盟和德国拟效仿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提请“双反”调查就足以说明了这一点。这就要求中国政府部门和光伏企业必须做好与贸易保护长期做斗争的准备,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以缓解各种贸易保护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冲击。第一,完善系列法律法规。尽管“双反”调查包含了发起国的“非经济”及不合理因素,但与中国企业对世贸规则研究不透、法律法规存在缺陷也有着密切关系。中国相关政府部门和光伏企业必须加强对世贸规则和各国反倾销、反补贴政策法规的研究,并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减少和规避贸易保护对中国企业的影响。第二,建立完善的贸易保护快速预警和应诉机制。中国相关政府部门、企业和协会要进一步细化、完善已有的反倾销和反补贴预警机制,提高贸易保护的预警速度,增强预警能力。完善和强化相关部门包括行业协会的职能,建立健全信息交流通报平台建设。由相关部门或者行业协会负责收集、整理国际标准、各国法律法规修订、贸易保护政策变化及贸易保护最新动向,并及时向企业反馈,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应诉反应滞后问题。考虑到部分企业应诉积极性不高或者应诉资金不足导致应诉难以作为的实际,应进一步完善应诉激励机制,实行应诉收益与企业应诉行为相挂钩,由政府、企业与行业协会共同成立应诉基金,用于解决部分企业应诉资金不足问题。第三,构建多方联动的应诉机制,增强贸易保护的应诉合力。贸易保护往往是针对同一个国家的同一个产品,涉及面广,范围大,其所带来的冲击也不仅仅局面于某一个企业或者部门,而是关系到整个产业的发展。以此次“双反”调查为例,涉及了中国75家光伏企业,几乎涵盖了光伏产业的所有产能。而反倾销、反补贴具有专业性强、工作量大、耗时长、难度高和投入大等特点,仅仅依靠单方的力量难以完成。从长期以来美国“双反”案例来看,积极应诉的涉案企业被美国终裁裁决的反倾销、反补贴幅度远远小于没有参加应诉的企业。这也就促使更多涉案企业参与“双反”应诉成为可能。为此,为了应对未来时期更为复杂和频繁的贸易保护,应该建立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以及与之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力量为一体的应诉联盟团体,增强“双反”的应诉力量。鉴于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往往还涉及贸易保护发起国和其他国家本行业企业或者相关团体的实际利益,在应诉过程中还应该积极争取这些企业或者团体的支持,形成更大的应诉力量。但是,应诉之前,政府、企业与行业协会之间应该相互沟通、协调,明确分工,形成共识,统一行动,以保证应诉效应最大化。

上一篇:做一颗能为职工遮风挡雨的“大榕树” 下一篇:与鱼共舞 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