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拨备覆盖率运用中的问题研究与建议

时间:2022-10-02 02:30:03

关于拨备覆盖率运用中的问题研究与建议

摘 要:本文以银监会近期提出动态拨备率管理要求为背景,对拨备覆盖率指标内涵、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贷款损失准备金;风险管理;银行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5-0033-03

商业银行是经营和管理风险的特殊企业,是在对风险和收益的平衡把握中来实现利润的,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需要识别和控制的最为重要的风险。贷款损失准备金是商业银行抵御贷款信用风险的第一道屏障,准备金计提的水平因此成为投资者、监管部门、银行其他利益相关者关心的核心问题之一,而拨备覆盖率是衡量准备金计提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一、拨备覆盖率指标解析

(一)拨备覆盖率指标由来

拨备覆盖率指标的一般含义是银行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金是否可以有效抵补信贷资产可预见的损失。该指标首见于2004年2月银监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暂行)》。文件对拨备覆盖率指标的计算方法首次进行了规定,并将其界定为一项评价商业银行资产安全状况的财务指标。计算公式的分母部分为不良贷款余额,分子部分为贷款损失准备。

(二)目前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

备受瞩目的国际商业银行资本监管改革新方案――巴塞尔协议Ⅲ即将推出之际,中国银行业监管者已未雨绸缪,巴塞尔协议Ⅲ之中国版已在酝酿之中,动态拨备率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银监会接受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上关于“逆周期监管”的新思维,要求商业银行应该根据经济周期的变化,动态地计提拨备。鼓励商业银行在经济繁荣时多提贷款损失准备,以提高未来的风险抵御能力;在经济衰退时少提贷款损失准备,平滑经济周期对银行经营的冲击。2010年9月,银监会下发《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刘明康主席在银监会党委中心组学习会议上重要讲话的通知》(银监发〔2010〕78号),提出对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占贷款余额的比例(贷款损失准备金/贷款余额)实施动态管理,原则上应不低于2.5%,同时贷款损失准备金占不良贷款比例(贷款损失准备金/不良贷款)原则上应不低于150%,按两者孰高的要求执行。

二、拨备覆盖率计算方法分析

动态拨备率计算公式的分母部分为贷款余额,公式的分子部分为贷款损失准备。由此可见,贷款损失准备是该指标准确计量的关键影响因素,而目前各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存在着某些差异。

目前我国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规定的以五级分类为基础的方法,另一种是新会计准则下以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基础的方法,这两种方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弥补贷款的潜在损失,但两者在计提范围、计提方法等方面存在着某些差异。

1. 计提范围比较。《指引》中计提减值准备的范围既包括有客观证据表明发生减值损失的贷款,也包括发生减值的证据尚未识别,但未来有可能发生损失的贷款。

新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要求对有客观证据表明已经发生减值的贷款计提减值准备,而对于未来事件可能造成的贷款损失,不管发生可能性有多大,均不应予以确认,即对于没有客观证据表明发生减值的贷款,都不计提减值准备。因此,新会计准则的贷款减值准备计提范围要小于《指引》的范围。这种差异的存在说明,在贷款减值准备计提方面银行监管当局比会计准则制定者更加审慎。

但两者在审慎方面的差异不会很大,因为贷款组合减值计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两者之间的差异。《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对于单独测试未发现减值的贷款,应包括在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贷款组合中再进行减值测试,计提组合减值准备。在对某资产组合的未来现金流量进行预计时,应当以与其具有类似风险特征的历史损失率为基础。

2. 计提方法比较。《指引》对贷款减值准备的计提建立在贷款五级分类的基础上,并规定了贷款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一般准备年末余额不低于年末贷款余额的1%,关注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次级类贷款计提比例25%,可疑类贷款计提比例为50%,损失类贷款计提比例为100%,其中次级和可疑类可上下浮动20%。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分别采用单笔减值测试和组合减值测试方法计提贷款减值准备。在实际操作中,贷款单笔减值测试法通过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模型逐笔对贷款进行减值测试,并依据测算结果计提减值准备。组合减值测试,是通过运用迁徙矩阵模型将具有相似特征的贷款作为整体,在对贷款评级的变动及损失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贷款组合计提减值准备。

三、拨备覆盖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同业可比性

监管规则与会计准则的差异,导致现在各商业银行计算拨备覆盖率的时候,根据年报注解,有些是采用新会计准则来计算拨备覆盖率的分子部分,而有些银行则仍沿用《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计算分子部分。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由于拨备覆盖率的计算在技术上的差异性太大,导致其缺乏可比性。

(二)忽视了资产质量的差异

拨备覆盖率指标忽视了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差异,导致资产质量好的银行该比例相对较低。以某商业银行2006-2010年资产质量数据为例,四年间该行资产质量持续向好,不良额逐年递减,不良率大幅降低,拨备覆盖率由2006年的87.53%提高到273.21%,而用动态拨备率计量却逐年降低。

(三)计量难度较大

在拨备覆盖率的计量中,组合方式计提的贷款组合的划分、历史上相同贷款组合的损失发生概率及个别方式计提中预计现金流量现值,更多依赖于银行内部管理人员的主观判断和银行所积累的贷款迁徙数据、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等数据,对各银行在内部信用风险评级程序、信用风险评估模型、风险评估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给财务成本造成很大的压力

动态拨备率不低于2.5%的监管要求,在不良贷款整体水平趋降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正常、关注类贷款的拨备计提比例将进一步提升,将吞噬商业银行利润,影响商业银行资产回报率和资本回报率。

(五)放贷成本提高,对贷款规模增长产生影响

动态拨备率不低于2.5%的监管要求,使银行放贷成本提高。目前一年期贷款的基准利率为5.31%,而同期定期存款的基准利率为2.25%,存贷差为3.06%。如果将贷款损失准备金/贷款余额的要求提高到2.5%,则意味着拨备后的存贷差仅为0.56%,按原有的定价水平,利润空间会严重的缩小。如果该指标要求持续存在,则新增贷款的收益贡献将明显下降,抑制了银行贷款规模的增长。

四、相关管理建议

(一)对监管机构的建议

1. 增强拨备覆盖率指标的可比性。拨备覆盖率监管有效性的核心,在于拨备制度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建议我国银行监管部门出台监管政策,统一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方法,增强拨备计提的横向可比性。

2. 区别对待,分类监管。由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水平及外部信用评级结果不同,其合理的拨备覆盖率水平会存在差异。建议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实行更加细致的分类监管,综合评价其风险状况和风险抵御能力,实施差别化的拨备覆盖率监管措施。

3. 对动态拨备率的监管要求分年度实施。动态拨备率不低于2.5%的监管要求,在不良贷款整体水平趋降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正常、关注类贷款的拨备计提比例将进一步提升,将吞噬商业银行利润,影响商业银行资产回报率和资本回报率。建议监管部门分年度实施此项监管要求,便于商业银行统筹考虑计提拨备和覆盖风险的要求,不断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

(二)对商业银行的建议

1. 提高贷款损失准备金测算的精细化水平。细化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比例,由按照五级分类结果计提向依据多级分类结果计提过渡。准备金测算要充分考虑区域、行业、客户和产品的差异,充分反映区域经济的差别化,鼓励区域特色优势行业和客户,进一步细化贷款组合划分,针对不同的贷款组合设置差异化的准备金计提比例。

2. 拨备管理与资产质量密切相关,因此需进一步加强风险分类的管理。一是准确判断客户风险,综合考虑客户整体风险状况与局部重要风险特征。部分客户总体上看风险状况是可控的,但在某一方面出现风险信号,如:财务指标异常,表现在连续经营亏损、现金流紧张等。因此实际操作中要对客户当前总体风险状况和潜在的风险隐患进行综合判断。对于确实存在风险特征的,要及时调整分类结果,并认真制定落实针对性强的风险应对措施,避免贷款风险不断累积,被动暴露,丧失收贷良机。二是审慎选择贷款方式,严格管理期限重组类贷款。对于借新还旧、回收再贷、展期等期限重组贷款,近年来已引起内外部审计、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贷款风险分类指引〉的通知》(银监发〔2007〕54号)明确提出借新还旧贷款应至少分为关注类。审慎运用借新还旧、回收再贷、展期等贷款方式,防止通过借新还旧等手段掩饰风险。三是加强逾期、欠息贷款的管理。贷款发生逾期、欠息会影响风险分类的判断,对资产质量和减值拨备计提将产生较大影响。要进一步加强贷款逾期情况监测和催收管理,贷款到期前要提前与客户进行沟通,落实还款资金,及时办理相关手续,避免因操作原因导致贷款逾期;对已形成逾期的贷款,应认真分析逾期原因,制定针对性强的风险处置措施,尽快消除违约因素,确保信贷资产质量稳定。

3. 提升风险计量水平,科学配置信贷资源。动态拨备率不低于2.5%的监管要求,使商业银行新增贷款的收益贡献将明显下降,抑制了银行贷款规模的增长。各商业银行要借助经济资本、风险限额等组合风险管理工具,充分考虑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因素,引导信贷资源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政策进行科学配置。

4. 加强风险识别与定价管理,提高风险收益水平。更加审慎的拨备政策,使放贷成本进一步提高,须进一步加强风险定价管理,提升评估风险收益的意识与能力。将风险定价的理念贯穿于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根据客户的风险状况和价值贡献合理定价,在算清风险成本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定价策略及模式覆盖风险。

5. 强化数据基础管理,对贷款损失计提情况进行压力测试。精细化的风险管理依赖于长期的数据积累,而数据的完备性、准确性是推行先进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管理模型运用的基础。加强信息系统管理和数据质量管理是商业银行应高度重视的问题。建立压力测试模型,以贷款损失和准备金计提的历史数据为基础,测算经济条件、贷款政策等因素变化情况下对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的影响程度。

课题组成员:刘立群刘玉玲倪志强

庄媛 陈力孙象民

上一篇:现代商业银行运营管理模式探讨 下一篇:浅议股权投资基金境外投资外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