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移默化,润人无声

时间:2022-10-02 01:36:27

【摘 要】班级管理要整体着眼,创设积极的育人氛围,提升班级的管理水平。主要做法有:改变管理方式重塑管理作风,确定适当目标培养认同感,抓住教育契机树立正确舆论导向,引导非正式团体促进和谐发展,善用期望效应激励班级成员,协助正确归因保持评价一致。

【关键词】班级管理;氛围;风气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3-0018-02

【作者简介】吴海燕,江苏省清江中学(江苏淮安,223001)。

班级中形成良好的心理气氛并演变为风气(班风),对班级管理特别是学生的心理成长起着促进作用。班级管理中,与其花大力气在个别琐碎工作上,不如整体着眼,创设积极的育人氛围,提升班级的管理水平。

1.改变管理方式重塑管理作风

心理学家勒温等人曾做过领导与团体生活的实验。结果表明,团体的心理氛围主要是由领导方式(如专制、放任、民主等)造成的。专制式管理中,其成员多有攻击、叛逆倾向,而且,领导在与不在,其动机、行为也大不一样。班主任老师应充分审视自身管理方式,特别是言语和行为是否有伤害学生的地方;避免“一言堂”式的专制和“放羊”式的放任做法,该放就放该收就收,切忌走极端;管理中努力做到宽严结合,通过鼓励、期望、惩罚等方式和手段促使学生的态度、情感、情绪和行为向某种特定方向发展。在班级管理中,积极调动班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发挥好班干部和课代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制订班规班约,民主治班。在班级通过组建竞争型学习小组,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认识到班级好了自己才能“水涨船高”,从而理解支持班主任对班级的各项管理。

2.确定适当目标培养认同感

一般来讲,班集体持有比较一致的观点和共同需要的目标,大多能形成积极舒展的心理气氛;相反,则容易产生消极沉闷的心理气氛。目标太高太远,超出学生的期望值,容易弱化动机强度,使学生丧失兴趣;目标太低,学生不感兴趣,也不屑于完成。

在确定目标时,可以发动学生的力量,广纳群言,征取意见,把学生可以想到或做到的,通过班主任引导整合,让学生自己去实现目标完成任务。这种信任、民主很容易增强凝聚力,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每学年,笔者接手新班级的时候,都会向学生强调,班主任和大家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团队,大家一起拼搏努力,荣辱与共,老师希望看到同学们最好的表现,争做最好的自己。笔者向学生们直言,希望带出一流的班级团队,在学校发展历史上留下我们的精彩,每一位学生都应为自己的人生发展奠基。笔者从事班主任管理工作15年,历年所带班级在优秀目标指引下均都被评为学校先进班集体,并先后三次被评为市级优秀班级。

3.抓住教育契机树立正确舆论导向

教育教学要抓住恰当的时机,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方能收到效果,不顾场合、时机、学生的情感情绪等,必然事倍功半。学期伊始、考试结束、重大节日活动、课堂突发事件等,都可视作教育管理的关键期,因为它们往往刺激强度较大,学生精神处于应激状态,正是树立班级正确舆论导向的大好契机。操作中,尽量避免“我说你听”式的说教,可采用讨论、角色扮演、体验、辩论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加强正面教育和自我教育。

4.引导非正式团体促进和谐发展

非正式团体,有时也称小团体,是指在正式的集体组织之外自发形成的团体。它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很难以行政命令解散和取缔,也不能放任自流。它的存在和发展往往会影响整个班级,这种影响可能积极,也可能消极。

一位班主任在教育一名不做作业的学生后,给他发了最后通牒:“以后再不做作业就请你回家。”谁知第二天,这名学生依然故我,班主任很生气,却又无计可施,怎么解决呢?他灵机一动,决定发动集体力量。他向班级学生通报了一下事情大概后说:“假如你是老师,你会怎么来帮他?”教室里热闹起来。几分钟后,他的一个好朋友道出了实情,原来这名学生因为星期天父母不让他玩,和家里闹矛盾,故意不做作业。群策群力之后,他的一个小伙伴表示要督促他,并打算一起写信给他的爸爸妈妈。最后,班主任在综合众多意见的基础上,找到了有效的解决措施。

应该说,没有哪一个班主任敢保证能圆满“搞定”所有的事情。总有一些学生、一些事处理起来感到非常棘手,也会体会到无助。其实,这个时候,引导非正式团体参与管理,向他们求助,并非就是无能之表现;相反,他们是极其丰富的资源,需要挖掘。来自非正式团体的方法和建议,往往更符合当事人的心理需求,如果再适当加以提炼和总结,则更好。这需要班主任平时注意观察和沟通,多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感等,同时提供具体可行的行为模式,引导和规范其成员。

5.善用期望效应激励班级成员

教师对班集体及其成员抱有期望,使之感受到被信任、被重视,学生的潜能就容易被激发。罗森塔尔效应就表明,教师以更多的时间关心学生的学习,以友善的态度亲近学生,会使课堂气氛和谐、欢乐,学生更乐于互相合作并能愉快地学习。

笔者在实践中还发现,期望的运用必须把群体期望和个别期望结合起来才更有效。因为,笼统的对学生期望(特别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成效往往不大。深入了解每个成员的需要、动机、兴趣、抱负水平处于何种层次等,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激励(可以通过个别谈话、周记反馈、作文批语等途径进行),这要比泛泛地表达对班集体充满期望要有效得多。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对象的不同情况,结合学生的个人理想、家庭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势、就业竞争等,把“内激”和“外激”结合起来。

班上曾有一名左同学,原来学业成绩很差,尤其是数学基础差,班级排名一直倒数。教过她的老师说她基础不好态度还不认真。笔者和她父母交流后得知,她父母都开出租车,工作忙无暇顾及她。她其实也很想好,只是对父母有误解,加之因为成绩差,变得没信心。笔者多次找她谈话,鼓励她多做数学题,多问老师,慢慢去补高二落下的课程。取得一点点进步后,就在班级表扬她。在个别交流时,我多次告诉她,最爱自己的永远是父母,只是爱的方式不同,鼓励她理解父母,理解老师。渐渐的,她开始有了变化,在高三的最后几个月变得特别用功,那年高考数学正好不太难,左同学考上了一所综合院校的外语系。

6.协助正确归因保持评价一致

学生对自己学习的努力程度、能力的认识和评价,可能与教师对他们的评价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若不一致,则容易影响师生关系,进而影响课堂学习气氛。如某学生自认为作了很大的努力,但教师却认为他学习不用功,如此,可能产生抵触情绪。

教师应教给学生学会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业成败,使其懂得,如果把学习失败归于能力差、不够聪明等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则可能灰心,一蹶不振;若归于努力程度、情绪等不稳定的可控因素,则容易接受教师的帮助,对成功充满信心。笔者在班级管理中,经常对学生说,重要的不是别人怎么看你,而是你怎么看待你自己。苏格拉底曾说过,人要学会“认识你自己”。这种认识不是狭隘、任性的认识,而是要学会换位思考,从班级、从老师、从同学等角度认识自己。

此外,班级管理中的班级成员的人际关系,教师自身的心理品质、师德修养、专业水平等也影响着班级心理气氛。这需要班主任在平时的管理中,努力发挥自身的能力和优势,密切联系其他科任教师,从班级心理着手,共建积极、向上的班集体。

上一篇:让品德教学在“有效体验”中生发 下一篇:志愿者活动与学生自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