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出可敬的老人,悟出可贵的写法

时间:2022-10-02 01:31:35

品出可敬的老人,悟出可贵的写法

阅读教学与语言文字打交道,应启发和引导学生品读词句,从而获得对语言文字丰富的内在意蕴的领悟。然而,仅仅品读语言还不够,还要悟出作者是怎么写的,尤其是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吴忠豪教授指出:理解文本内容的训练应该有两个路向:一是通过文字符号理解文本旨意,即课文“说什么”;二是理解文本的表达方式,即课文“怎么说”。

下面就谈谈自己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是如何将“品人”和“悟写”结合起来的。

一、品文字,读出可敬的老人

(一)品味省略号,老人的艰辛“不言而喻”。

文中描写老人动作的语句不多,我主要抓住“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中的“扫”和“……”进行教学。

师:我倒抽一口气是因为——?

生1:这位老人太不可思议了!

生2:他的工作太艰辛了!

师:从这个省略号中,你读出了什么?能读出艰辛吗?

生1:老人可能在天游峰扫了几十年的路。

师:是啊!这气候也是在变化着的,烈日炎炎下——

生1:烈日炎炎下,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

生2:冬天,寒风凛冽中,老人很冷,但仍然“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

生3:这个省略号让人不敢想象!

师:想到年轻力壮的“我”登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而眼前这位年届古稀的老人居然——齐读:“每天都要……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省略号的想象、品读,居然让学生“不敢想象”,正是在合理的想象和“不敢想象”让学生真切地感受老人在如此险的天游峰扫路是相当不容易啊!

“品”从三口,也就意味着必须多层次地、多梯度地、反复地读,读出情境,品出情味。崔峦老师指出:语文教学应静下心来,潜心会文本。

(二) 品味语言,老人的豁达“跃然纸上”。

“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往往是他的个性品格的外显。本课老人的语言描写有三处,通过引导学生品味扫路人的语言,老人怎么说的?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老人?我主要抓了第一处。

师:扫天游峰的工作是那么累,为什么老人却说“不累,不累”?

生1:因为老人天天扫,已经习惯了这么苦的工作。

生2:当他看到天游峰的美景时,看到游人走在自己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石阶上时,心中有种满足、快乐!

生3:我觉得这是一个豁达开朗的老人,他很辛苦,但他看得开,不去计较。

师:请你用老人的心态来说这段话。

学生各抒己见,是一朵浪花推着另一朵浪花,一个想法激发了另一个想法。课堂上,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彼此影响,又彼此推进,老人的豁达形象跃然纸上。

(三) 品味动作,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作者对扫路人的敬佩,最直接的是“紧紧抓住”,由品味作者的动作入手,可以使学生更贴切地“走近”作者的内心,从而“走近”天游峰的扫路人,使得语文阅读有着力点,便于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出示: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

我握了握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

师:有区别吗?

生1:第一句好。一个扫路人竟然爱上了这清苦的生活,作者很激动。

生2:“紧紧抓住”表现了作者的敬佩。虽然是一个扫路人,但他以苦为乐、他豁达开朗,使作者产生一种敬意!

师:你能读出这份敬意吗?一生读。

师:好像抓得还不够紧,可能感情还不够深厚。一生读。

此处,品味“我”的“紧紧抓住”,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这个貌不惊人的扫路人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第三处的语言描写“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去品味读,就是水到渠成的通畅,一个可敬的老人形象更是在眼前鲜明起来,同作者一样,学生对这位老人也怀有深深的敬意之情了。

二、品文字,悟出贵的写法

(一)品味外貌,渗透写法

描写好人物外貌往往能使人物活起来,能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课描写老人的外貌有两处,如何利用文本做到既感受人物形象,又获得写法的指导呢?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这两处外貌描写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生1:这是一个朴素、勤劳的老人。“褪色的衣服”不但说明老人艰苦朴素,也看出这是老人长期在外劳动造成的,风吹日晒才会褪色的。

生2:从“精瘦”可以看出,老人是在辛勤地劳动,因为整天劳动就不容易发胖,而且整天在山上风吹日晒的也容易变瘦。

师:联系课文内容想想,作者为什么不选别的而选了这些外貌来写呢?

学生交流。

师:作者抓住了“褪色的衣服”、“面色黝黑”“瘦削”等有代表性的外貌特征,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一个俭朴、慈善、饱经风霜的老人。所以,写人物的外貌要有所侧重,要有选择地写,突出人物的特点。

课后我出示了一幅交通警察指挥的图片,学生有方法,有依据,就很有话写,大多数学生写出了一位勤恳、敬业的交警形象。

事实说明,“理解”是前提,“积累”是基础,“方法”是打开“表达”之门的金钥匙,我们引领学生理解、积累的同时要重视表达,更要交给他们表达的方法,真正把“读”、“写”结合起来。

(二)品味侧面描写,渗透写法

侧面描写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是对正面描写人物的有力补充。抓住这一点,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感受人物的品质,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还要引导学生体会这样写的妙处。

本课的侧面描写有对天游峰险的描述,有对游客爬天游峰累的描述,对照板书“天游峰 险”和“游客 累”,问这篇课文是写扫路人的,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文字写天游峰和游客呢?学生立刻知道了这是为了衬托出老人扫路的艰辛。此时板书“侧面描写”,并总结:作者章武通过外貌、语言等正面描写,还通过环境、游人侧面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豁达开朗的扫路人,我们敬佩老人,也敬佩作者把老人形象写得如此丰满。以后,我们也要学习这种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抓住人物特点写作。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上一篇:浅谈TCM调制技术 下一篇:高职学校岗位设置管理对提高绩效管理的体会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