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札记――殉道的殷温娇

时间:2022-10-02 01:09:09

《西游记》札记――殉道的殷温娇

殷温娇,西游故事中的唐僧之母“殷小姐”。这位“戏份”不多,却经历了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大爱大恨的女主角,是西游故事传存、演变过程中的焦点人物。清康熙以降,批评家乃至读者皆想给她点颜色。如今,我们重新整理《西游记》,却要为她洗去铅华和粉黛,还给她天生丽质。

唐三藏,孙悟空是平分秋色的男主演,谁是男1号?学界见仁见智。较之于女儿国王、铁扇公主,白骨精乃至玉兔、蜘蛛精诸多美女,殷小姐不仅是正面人物,甚至是不可缺少的点化主题的“领衔大腕”。因为,《西游记》的主题是团圆,唐僧一家的团圆是小团圆;五圣东归是大团圆。缺少孙悟空,没有了“大团圆”;缺了殷小姐,则没有了“小团圆”。说殷小姐是西游故事的女1号,不算过分。

在小说《西游记》的原生态里,殷小姐不仅运筹策划、亲自出马,实施了一场惩恶寻亲的义举,也参与了宰相府里的团圆会。最终,她走进了纪念三藏禅师一家团圆的纪念建筑――团圆宫,成为组成团圆的“九圣之一”。 “西”学家们的评点,有一则经典的警句:

唐僧一家是《西游》故事里的第一家庭。

而殷小姐,评批《西游》的小说家给了她一个与身份相应相合的字号――满堂娇。

团圆之日,唐僧外公、殷温娇的父亲殷开山看着家里的团圆饭,说了一句点破主旨的话:

“今日此宴可取名‘团圆会’”

“新说本”《西游记》的夹批说:

“本末终始,一笔尽之矣。”

汪象旭的《西游证道书》说:

“相府团圆乃小团圆,假团圆耳,到后来五圣成真,方才是真正大团圆。”

连云港花果山上三元宫的建筑群里,原有一座隶属于云台山三元宫的团圆宫,是三元宫各自独立的36个院落之一。八十年代,门楣上阴书刻石“团圆宫”三字,还清晰完整,与现今保存完好的门楣石额“屏竹禅院”出于同一书家之手。

在《西游记》问世的明万历年间,团圆宫受到朝廷乃至民间的高度重视。万历三十年(1602)皇家的《敕谕海州团圆宫碑》被郑重地载入历朝的方志和文献。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镜花缘》作者李汝珍的老师凌廷勘,甚至将海州云台山的团圆故事与千年古塔相提并论,认为是在民间传唱已久的“野语”,虽然“荒唐”,却惊人地“雷同”――

“踏入云台境,

团圆识古宫。

荒唐稽古实,

野语笑雷同。”

如果改用今天颇为时尚的“与国际接轨”的词儿来说,凌廷勘所叹喟的,不就是大家整天在念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麽!而那座著名的“古宫”建筑,更非同小可:它是货真价实的国家文物!

团圆古宫还蕴涵着更为深厚的文化积淀。唐僧一家的团圆寓指着中华民族思想领域里的流会和融合,即千百年来哲学史家所鼓吹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状元陈光蕊、宰相殷开山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唐僧是最具知名度的得道高僧;三元是道教最高层面的领军人物;“唐僧千里寻亲”故事的主演殷温娇,是阐释中华孝道、团圆、吉祥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一个是在金山寺出家的孤儿,一个是被州官强娶奴役的妇女,唐僧母子斗智斗勇、不畏强权,缉凶寻亲的大仁大孝,充分地彰显了中华文化匡扶正义、惩恶扬善的伦理道德观,善良、和谐、阖家亲情是中华传统文化大集成的不可或缺的内涵和象征。

少一个妖精,西游故事可以继续演绎;少一个“满堂娇”,则伤及大要。殷温娇的人生结局,尤为举足轻重。可是,清代康熙初年,汪象旭整理、笺评的《西游证道书》,下决心要让殷小姐再次自杀,做一名殉道的节女。其宗旨,只是为了建树一座亮堂堂的牌坊,让一位无辜的舍弃天伦之乐,背离“九圣团圆”。

镌刻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朱鼎臣本《西游记》写小姐自缢被救,最终阖家团圆,正是明代民间故事里追求花好月圆喜剧结局的体现:

殷小姐“羞见父,就将绳索自缢。使唤丫头慌忙去报丞相。有江流和尚在衙,已知母亲自缢,忙进宅内,见母果然自缢,解去绳索。江流和尚双膝跪在地下,就对母曰:‘儿与外公,统兵至此,与父报仇。今日贼已擒捉,母亲何故自缢?’”

而从《西游证道书》直至今天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整理本《西游记》,着意地维系着高僧之母的名节和道德,一定要殷小姐“殉节”,特意补出:

“后来,殷小姐毕竟从容自尽。”

这一改动,导致唐僧家世原本的团圆喜剧转为悲惨的落幕。“团圆”,本是《西游记》的主题,传承至今的关于唐僧家世民间故事的原本就称作《团圆记》,大团圆,正是许多民间故事乃至明代小说常见的主题。

《西游记》的原生元素,经典名著的主题大旨,被改篡了三个世纪。我们今天看到的一直在广泛流行、且被译作多种文字的《西游记》正是这种改篡的结果。

遗憾的是,上个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兴起,民主与科学的旌旗已经在神州大地揭竿而起,清代小说家改篡的殷温娇的贞节图腾依然毫无发损;尤其不可思议的是,36年后的1955年,新民主主义的人民共和国正在百废俱兴,首次整理《西游记》的文化工程在首都告竣,殷温娇悬梁自尽的绳索还是没有剪断。震世骇俗、映照着千年民意之传承口碑的西游故事,继续披戴着被改篡的斧痕走向学者的书屋和青少年的书桌;走向遍布海内外的中华经典文化的受众。

仅从古籍整理的规范出发,用清朝本子中的唐僧家世故事去补接明代刊本《西游记》,也难免“关公”“秦琼”之嫌。何况,9700字的明代唐僧家世,改篡了696处,丢弃了2700字,一份珍贵的明代文献被肢解得不忍卒读。既缺少情节的衔接和形声的描摹;也缺乏应有的文思从容;以致笔墨生涩,行文仓促。明代唐僧家世故事中人物会话的生动亮丽乃至古小说的文采风韵被大体量地剥除、埋没;《西游》经典的地域特色和时代征候遭遇了淡化而变得朦胧、模糊;披戴着时代烙印的明代语汇以及富有浓郁趣味的淮海方言及其谣谚俚语,沦为改窜刀斧下的粉尘与碎屑。

好在明代的6个《西游记》古本还在!与《西》学界公认为最佳善本的金陵世德堂本刊刻年代最为接近的本子――朱鼎臣的《唐三游释厄传》,付梓于明代万历年间,雕琢工谨,卷面精致;正是它,留存了完整的原生态的唐僧家世。我们为这部中华经典的博大无残以及品相的卓绝而庆幸。 (本刊编辑)

上一篇:春到前最后的疯狂! 5大特色冰雪旅游地 下一篇:各种世界最奇异动物 特异功能超越人类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