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养

时间:2022-10-02 12:33:25

简论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养

摘要:公共精神是社会伦理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素质和社会风气的重要标杆,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而大学生在当今中国社会特殊的地位和他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养是全社会公共精神培养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大学生;公共精神;培养

在当代,公共精神是社会伦理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素质和社会风气的重要标杆,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而大学生在当今中国社会特殊的地位和他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养是全社会公共精神培养的重中之重。

一、公共精神的内涵

公共精神,是指在现代公民社会积极而真实的公共生活形态中,公民个体与社群具有的超越个人与社群狭隘眼界和直接功利目的,以全体公民和社会整体的生存和发展为依归的价值取向,关怀公共事务、事业和利益的思想境界和行为态度。1它包含着对民主、平等、自由秩序、公共利益和责任等一系列最基本的价值目标的认可与追求,表现为建立在尊重个性自由、独立人格、个人权利基础之上的参与、自律、自治、宽容、人道、公益、责任、互助、奉献等理性风范和美好风尚。具体地说,公共精神不仅表现为在公共生活中文明礼貌、谈吐优雅、谦逊诚恳、尊重他人、敬老爱幼、讲究公共卫生、爱护公共环境等基本公德,更表现为积极参与和承担公共事务的讨论、决策与管理,并主动维护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等公益精神。

公共精神有着丰富的社会内涵。第一,它体现为公民尊重国家法律,服从政府合法的统治与管理,并监督政府依法行政的精神态度。第二,它体现为公民自觉地关注、参与公共事务,自觉地关怀与维护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公共环境、公共资源、公共财物等公共利益的态度与情怀。但这并不是对合法的、合理的私人利益的排斥,也不是对个性自由的否定,而是一种最低限度的公共价值、标准和态度。第三,它体现为公民在公共生活中相互理解、尊重、包容、平等相处、合作共事的精神气度和行为取向。

二、培育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必要性

(一)培养大学生公共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公德是社会成员普遍认同或约定的公共精神概念。通过各种教育和舆论的作用,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人生信念与公共精神准则。加强社会主义社会公德建设是党和国家治国方略的重要举措。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多样化,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等方面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一方面,旧的等级观念、特权思想、专制主义逐渐走向消亡,法制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等观念正在逐步形成和增强,极大地促进了公共精神的发展。另一方面,一些旧的腐朽的思想和各种制约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消极思想观念还将长期存在,不利于正常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建立,需要用公共精神和法律手段共同加以必要的限制。新时期培养大学生公共精神,有利于确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公共精神规范,进一步做到法德并举、标本兼治,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二)培养大学生公共精神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市场经济不仅是竞争的经济、效率的经济、法制的经济,也应该是公共精神的经济。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不论生产要素的生产和配置,还是商品的流通和交换,包括与之相关的一切经济活动,都需要人的参与,而人的活动就需要公共精神的介入。市场经济除了需要竞争的活力、效率的提高、法律的保障,还需要公平、诚信、有秩序的公共精神。在某些时候,市场经济的某些特性往往被人为地夸大,如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等,在一定条件下,一旦失去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就会导致行为主体的不择手段,损害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败坏社会公共精神风尚,严重影响和破坏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秩序。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新一轮的经济改革将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保持市场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发展。培养大学生公共精神,有利于大学生们理解市场运作规律,自觉遏制各种丑恶现象和扰乱市场秩序的不良行为。

(三)培养大学生公共精神是全球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全球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发展过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各方面的内容。中国通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自觉融入到全球化的进程中,主动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通过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交往,充分利用世界文明成果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但是,要清醒认识到,全球化为西方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推行“西化”、“分化”政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他们通过各种经济、文化活动,推行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价值观念,推行所谓的“人权”思想和“民主”理念,向各个国家的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从这一方面来说,人们在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各种思想、获取文化知识和信息的同时,公共精神观念也将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并且最终可能会演变成为确立和实施公共精神规范的阻碍。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养,成为影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要环节。 

三、培育大学生公共精神的途径

(一)加强大学生公共精神教育,提高大学生公共精神修养

公共精神风貌的形成需要培育和教育,个人的公共精神意识并不是天生就有或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学习、接受教育、亲身体验逐渐形成的。在社会公共精神教育和公共精神环境的作用下,人们从知晓社会主义条件下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提倡,什么必须反对,从而自觉去实践社会共同遵守和履行的基本公共精神规范。大学生公共精神素质的培养,教育是基础。首先,通过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努力,坚持不懈地进行公共精神认识、公共精神观念、公共精神准则、公共精神修养和公共精神品格的培养与教育;同时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使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社会主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植根心中。这样,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生长便有了现实基础。此外,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深刻理解以人为本,学会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他人的权益,理解他人的选择,关心他人的需要,是以人为本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处理校园大学生之间的人我关系时,有我而无人、自我中心主义等是对以人为本命题的曲解,必然导致对他人利益的漠视直至损害,必然导致人际关系的人为紧张。

上一篇:价值和合 迎接生命文明 下一篇:信息化教学大赛参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