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病例心电监护的分析

时间:2022-10-02 12:20:09

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病例心电监护的分析

对2008年1月~2011年8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病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11年8月冠心病监护病房(CCU)收治AMI患者433例,其中死亡57例,均有明确的AMI诊断和详细心电监护记录。

结果

一般情况:收治AMI433例,死亡57例,病死率132%;男323例,死亡40例,病死率124%;女110例,死亡17例,病死率为155%,女性病死率高于男性(P>005)。年龄≥60岁282例,死亡48例,病死率170%;年龄<60岁151例,死亡9例,病死率60%,老年病死率显著高于

死亡前临床表现:①入院后发生的诱发因素:本组中无明确诱因者51例,以排便和劳累为诱因分别为4例和2例。②死亡前患者临床表现:死亡前有主诉、明显症状者占死亡病例的684%。③死亡前2天内心电图:由窦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交界性心律和窦性心律转变为室颤而死亡的分别为8例、5例、1例和2例;转变为室性自主心律而死亡的分别为20例、9例、2例和6例,由室上性心动过速或房颤转变为室性自主心律而死亡的为2例。见表1、2。

梗死部位与病死率:见表3。讨论

本文仅对57例AMI死亡病例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现就死亡前2天心电示波表现进行讨论。本组中有28例是由窦性心动过速转变为室颤或室性自主心律而死亡的,其中有11例死亡前无明显症状。AMI时如伴有进行性心肌缺血、低血容量、疼痛、发热、心包炎或低氧血症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它是一种继发现象,是维持心输出量的一个代偿机制,但心律增快可增加心肌耗氧,加重心肌缺血,严重的可使梗死面积扩大,故持续的窦性心动过速是有害的。窦性心动过速又可说明交感神经机能亢进[1],此时室颤阈较低,易导致室颤。窦性心动过速也是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的先兆,所以不可忽视窦性心动过速的出现。除严密监测心电示波外,要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和病情观察。因为AMI病人由于剧烈的心前区疼痛往往会有濒死感,面对CCU众多的监护仪器又会出现恐惧感,这就要求护士在做每一项操作之前要对病人进行解释,给病人以安慰,并通过自己熟练的操作来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病人病情危重,绝对卧床时间要相对延长,细致周到的生活护理是很必要的。护士在进行生活护理的同时,也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BarryJ报道夜间醒来起床是心肌缺血的诱因[2]。AMI患者在6:00至中午有明显的缺血高峰[3],所以护士要加强夜间和晨起对病人的巡视观察。在本组病例中有明显症状者占68.4%。对于无其他诱因的顽固性窦性心动过速,要通知主管医生采取积极的诊疗措施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在AMI时发生房室传导障碍是常见的,发生率约10%。Ⅱ度或莫氏Ⅱ型房室传导阻滞者,病死率约50%。本组1例男性,73岁,诊断为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的患者,入院后心电示波为房颤,给予硝酸甘油2mg入5%葡萄糖100ml液中静滴维持8~16滴/分,10小时后转为窦性心律伴不完全右束支阻滞,第3天又转为房颤偶伴交界性早搏,偶伴高度房室传表157例死亡病例死亡前临床表现

主诉、症状例数百分率胸闷、憋气1933.3%胸前区疼痛、大汗、四肢凉1628.1%恶心、呕吐47.0%无明显症状1831.6%合计57100.0%

死亡前两天心电示波表现

心电示波例数百分率快速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2849.1%室上性心动过速和房颤23.5%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颤23.5%慢性心律失常和房室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1424.6%交界性心律47.0%窦性心律712.3%合计57100.0%

表3梗死部位与病死率

梗死部位例数占全部病例百分率死亡例数占梗死部位病死率前壁、侧壁19444.8%2914.9%下壁、后壁16437.9%148.5%心内膜下4911.3%36.1%前壁加下壁*245.5%1041.7%*其他20.5%1合计433100.0%5713.2%注:*病死率最高的为前壁加下壁心肌梗死,其明显高于其他梗死部位(P<0.01),在这10例中死于泵衰竭

的为7例。包括右室梗死1例,此例死亡,心房梗死。

上一篇: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治体会 下一篇:维持性血透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