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美他嗪与氟伐他汀联用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时间:2022-06-06 11:55:31

曲美他嗪与氟伐他汀联用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高敏C反应蛋白作为一种非特异性炎症标记物,现已视为心血管疾病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从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了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并被用于判定其预后的标志。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曲美他嗪通过抑制脂肪酸氧化和增加葡萄糖代谢,改善心肌氧的供需平衡而治疗心肌缺血。他汀类药物具有调节血脂和稳定斑块的作用。本研究通过检测ACS患者曲美他嗪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血清hs-CRP和血脂浓度变化,探讨他汀药物的抗炎症作用与曲美他嗪的抗心肌缺血作用。

资料与方法

2004年10月~2009年3月收治ACS患者100例,ACS的诊断标准按美国心脏病学会、心脏病协会(ACC/AHA)制订的标准。所有患者均有发作性或持续性胸痛经心电图及心肌酶学、肌钙蛋白检查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其中急性心肌梗死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44例,有3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入选对象均排除感染性疾病、肿瘤、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使用免疫抑制剂、半年内有过创伤或手术史。各项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100例AC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其中曲美他嗪与氟伐他汀干预组(治疗组)52例,于ACS发病48小时内采血后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日,曲美他嗪60mg/日,治疗4周;对照组48例,口服安慰剂。两组均按ACS治疗方案给予抗血小板、调脂、溶栓、抗凝、抗缺血和抗心律失常等治疗,均不再合用其他调脂及抗炎药物。两组均在入院24小时内化验hs-CRP和血脂,4周后复查,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指标测定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3ml放于普通干试管中立即送检,离心取血清检测CRP和血脂浓度。hs-CRP的测定: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高灵敏定量测定CRP浓度,试剂盒由美国HOPE公司提供,仪器为酶标定量测量仪(multiskan MS,美国产),灵敏度05ng/ml,批间变异系数<1%,具体实验步骤按说明书操作。血脂测定:采用酶法测定TC、TG、LDL-C、HDL-C,试剂盒购自温州东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批间变异系数<27%,在日立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检测。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配对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全部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包在计算机上完成。

结果

两组患者血脂变化的比较:治疗组TC、TG、LDL-C较治疗前下降明显(P<001),对照组则血脂各项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

两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变化比较:治疗前两组hs-CRP浓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4周后复查,hs-CRP水平明显降低(P<001),而对照组降低不明显(P>005)。

不良反应:治疗组有5例出现纳差、恶心,查肝功能正常,1例出现轻微肌痛,继续服药后症状消失。对照组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讨论

ACS的发生是由于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破裂、血管收缩和局部血栓形成,导致部分或全部血管阻塞。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炎症在不稳定斑块的发生、演变及破裂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炎症促进了ACS的发生发展。CRP是目前研究较多且最敏感的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炎症标志物,CRP水平高低与疾病的炎症反应程度关系密切。因此减少炎症反应可以降低冠脉事件的发生,本研究选择hs-CRP作为炎症反应指标,探讨他汀类药物的抗炎症作用。

曲美他嗪通过抑制脂肪酸氧化和增加葡萄糖代谢,改善心肌氧的供需平衡而治疗心肌缺血。氟伐他汀属于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抑制体内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还原酶的活性而阻断或减少体内胆固醇合成,他汀类可以降低LDL胆固醇水平20%~60%。本研究应用氟伐他汀20mg/日治疗ACS患者4周,血清TC、TG和LDL-C均下降明显,显示了氟伐他汀的降血脂作用。同时发现ACS患者早期口服氟伐他汀4周,血清hs-CRP水平下降明显,说明氟伐他汀不仅能降低血脂,而且具有抗炎症作用。研究表明,应用他汀类药物后,冠脉造影变化所显示管腔狭窄程度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退较少,而患者的临床冠心病事件的危险性降低十分显著,对此的解释是长期降脂治疗可以稳定斑块。但他汀治疗冠心病事件的初级预防中,对低脂而高CRP的患者仍然有益,说明他汀的作用不依赖于降脂,独立于血脂水平。国外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降低CRP的作用发生相当早,在4~8周内,且长期降低效果的50%发生在第1个月内。本研究在ACS早期(48小时内)应用氟伐他汀干预治疗,4周就可以明显减低hs-CRP和改善血脂,与以上研究基本一致。表明氟伐他汀短期治疗即可发挥抗炎、调脂而达到稳定斑块的作用,国内研究显示在ACS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其稳定斑块、减少炎症反应的作用要明显早于其降脂作用,与降脂作用无相关性,推测可能是他汀类药物治疗降低ACS早期临件的机制之一。国外CARE研究的6年随访观察发现:CRP水平降低程度和脂质水平变化无相关并且他汀类药物治疗CRP的降低独立于年龄、体重指数、吸烟状态、血压、基线脂质水平之外。因此治疗的益处不仅见于血脂升高患者,也见于血脂正常的ACS患者,不论性别、年龄、是否合并高血压或吸烟均可受益。

总之,稳定斑块和减少炎症反应是他汀类药物治疗ACS的非降脂作用之一。ACS是造成致死和致残的严重心血管事件,尤其是早期各种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很高,因此对于ACS应及早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减少临件的发生率,早干预,早获益。

参考文献

1王卫明.C反应蛋白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5,26(1):73.

2周玮.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炎症、高敏感度C反应蛋白、他汀的关系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3,2(2):115.

3吕以杰,颜淑红,郭涛,等.辛伐他汀对不同血脂水平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水平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2):109.

上一篇:胃肠减压在食管及贲门癌治疗中的作用及护理体... 下一篇:尿激酶在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中的应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