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馆员传统角色的现代转变

时间:2022-10-02 12:00:36

图书馆馆员传统角色的现代转变

摘要: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图书馆馆员的传统角色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分析了馆员角色转变的原因即传统的不足之处,并以此为契机着重从网络技术服务、学习型服务、道德服务、人性化服务几个方面论说转变的途径。

关键词:图书馆馆员;角色;转变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208-02

在大学校园里,图书馆无疑是一座没有围墙的文化宝库,智慧殿堂。它承担着保存、传播和延续人类文明的重要使命。图书馆的发展与繁荣,要依靠广大馆员的共同努力与协作才能得以实现。馆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新的时期,馆员的传统角色与固有模式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传统角色应该发生怎样的变化,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论题。

一、馆员角色转变的原因

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馆员角色,无非就是日复一日的简单机械劳动,借还图书,搞搞卫生,整理书架,督促学生遵守规章制度罢了。似乎三言两语就可以道清说明。但是,这看似漫不经心的无足轻重的角色却产生了诸多问题:

比如工作人员因为长期做简单重复的活动,产生了安逸心理,再也没有上进心理,不再接触新知识、新技能。特别因为很多图书馆馆员都是女性,自认为只要做好贤妻良母就好,才会日益落伍于时代。

馆员自身的职业道德也是一个问题。通常会自己看不起自己的工作,认为自己是无足轻重的角色。他们受社会上流行之已久的观念影响,认为图书馆是大学里一个细枝末节,是个常常被忽略的地方,馆员地位与众多的讲师、教授简直无法同日而语。还因为管理制度的约束,馆员难免会和读者发生摩擦,产生矛盾。这里包括图书馆开放时间的限制,排队借书的焦急等待,流通部借阅人数的限制,代书板的使用等等,都会造成馆员与服务对象的不和。

鉴于以上问题的出现及其日益加重,说明一个新的图书馆馆员时代已经是必须的了,变革势在必行。

二、馆员角色的转变的路径

既然已经说明了馆员角色变革的必要性,那么变革的路径又有哪些,实践起来又会有什么样的效果。根据个人看法,总结出以下几方面:

(一)崭新的网络服务者

在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的年代,传统的借阅方式已经日益满足不了读者的需求。目前,我们已进入了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计算机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普及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图书馆这一领域自然也是一样。作为21世纪的通行证,馆员要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以获得更多的回报。图书馆馆员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开发文献资源,对信息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提高信息利用效能。馆员可以建立属于自己本馆的特色数据库,形成能够支持更多人共享的信息设施,为读者提供更有代表性的文献,提供最新的成果、思想、观点。

通过实践可以得知,现代读者对文献检索利用不再局限于题名、作者、摘要等,而是更加注重摘要、目录甚至全文的检索。这就要求广大馆员必须具备使用计算机网络的能力和开发利用文献资料的能力。针对读者需求,利用网络技术检索、传递、加工、整合信息,最终形成令读者满意的咨询结果提供给服务对象。所以,馆员应该抓住机遇,开展网络化服务,利用现有信息技术的便利条件,提高自身价值。

(二)先进的学习型服务者

现在的社会已经是个学习型社会,善于不断学习是社会对各行各业人员的新要求。它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并保持积极的旺盛的学习热情。简单重复劳动消磨了大部分馆员的热情与理想,过于安逸稳定的工作环境又让他们的思想上产生了倦怠松懈。因此,馆员要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超越自我,寻求事业上的突破,发现自己的不足,改变现状。

馆员不仅给读者提供信息,更重要的是提供知识。知识是信息中更高一层的东西。馆员所提供的知识服务就是“不仅要对信息的收集、存储、整理与传递进行系统、严密的组织管理,更进一步把握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创造出一种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互动的机制与平台。”[1]馆员要提供新的知识去满足读者不断发展的需要。这也是现代图书馆得以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馆员可以变被动工作为主动工作。信息的深层次服务一直是馆员的薄弱环节,是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空间。“信息资源的开发的外延指开拓、发掘新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渠道,更广泛地获取信息和尽可能多地搜集各方面的信息。内涵则是指着重对现有信息的深度发掘、分析重组的思维加工,使信息资源的功效不断放大,不断开拓新的用途。”[2]这无疑是对馆员的一大挑战。就这一点说,馆员可以对某一专题、某一领域的现有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加工,通过归纳总结做出科学准确的综述评议,产生年鉴之类的作品,从而为学科研究起到更好的辅助功用。

馆员的创新力是图书馆的发展活力。馆员的信息处理能力,资源开发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掘开拓,会发挥出比自身更大的潜在能量,将更多有用的知识传递给读者。

(三)优质的道德服务者

图书馆馆员必须要转变旧有的职业道德观念,才能更好地面对工作,开展工作。心态面貌做好了,才能对工作产生热爱之心,才能献身本职事业。首先要转变的是对图书馆工作的认识。汉代目录学家刘向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图书馆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精华所在,本应有着极高的评价与美誉。但是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图书馆是个枯燥无味的地方,是没有“钱”途的地方,图书馆人员也是一些老弱病残家庭妇女之流。受此思想影响,馆员也对自身的职业产生了怀疑。另外,馆员待遇偏低,各种优越性比不上其他从教人员,也让他们心里产生了一定偏差。加上很多馆员把家务事作为第一要务,所谓上班也就“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已。馆员是图书馆这座建筑中人的部分,是图书馆事业的实践者。如果馆员都这么松懈,那么,图书馆事业就要落伍了。对此,馆员要树立起“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道德感。既然选择了图书馆工作,就踏踏实实地干下去。平凡的岗位也能做出伟大的成绩来,更何况图书馆工作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只有热爱本职工作,才会全身心的投入,才会提供全心全意的服务。馆员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才能理解服务第一的理念,才能积极开展工作。再者,馆员还要重视自身发展。馆员要学会思考自己的不足,打破旧有模式,更新观念。把挑战当做机遇,敢于探索未知领域,这样才会成功。馆员要加强专业与非专业知识的学习。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利用各种有利的条件加强自身专业水准,阅读专业书籍报刊,了解专业动态。非专业的知识比如心理、社科、自然知识的学习,对提高自身竞争力也是很有用处的。

图书馆最能影响读者的不是高端的设备,而是馆员的道德风尚。这是读者评价图书馆工作好坏的第一标准。良好的心态,积极的面貌,高尚的职业情操,是馆员面对挑战的强大装备。

(四)特色的心理服务者

图书馆有着大量藏书,每天都吸引大量读者前来借阅。面对众多不同目的不同类型的读者,如何提供优质的服务,需要馆员把握读者不同的心理需求。

教师读者。广大的教师工作者时间观念强,做事效率高,希望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准确详尽的资料。他们对资料的要求是专业性强,时效性高。希望掌握的是专业领域内的最新成果。教师既是学术研究者,同时,他们也是教学者。针对这种情况,馆员一方面要提供权威、高效的专业性学术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又要为他们提供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资料。学生读者。这是一个精力旺盛求知欲强的群体。他们的情况也不尽相同,需要分别对待。一种是学习型。他们来图书馆就是为了学到更多知识,进一步加深课堂的学习成果。针对他们,馆员要尽可能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最大限度的知识资源。另一种是研究型。这一类学生已经有了学术研究的欲望,希望在某一学科、专题取得新的突破。这些人阅读倾向明确,对资料要求高,所以要提供给他们专业的服务。还有一类是消遣型读者。他们进入图书馆借阅只是为了调剂生活,愉悦心情。那么,馆员可以安排一些特色书籍供他们挑选,比如,游记、传记、言情、武打等等。技术人员及老年读者。技术类人员通常需要专业书籍作为阅读对象,馆员就要根据他们的具体需要来提供服务。对于老年读者,馆员可为他们多提供关于健康养生、医药问答、养花钓鱼等书刊,增加他们的生活乐趣。综合以上几种读者心理需求可知,馆员要深入了解读者心理,知道他们做什么,想什么,才会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才会提供更周到的服务。

馆员要将人性化服务进行到底,除了预见读者心理发展,还要从许多细处着眼,让人性化服务成为每一个馆员的行为准则,让每个读者都能在图书馆既获取知识,又得到了心灵享受。馆员除了根据读者需要为他们提供准确翔实的资料,还应注意图书馆环境对读者的影响。包括流通环境的整洁宁静、富于文化氛围,书架设置合理,灯光布置科学;服务窗口标志明确,设施完好;还要注意温度、绿化、声音、空气流通等等。每一个独到而体贴的细节,都能让读者受到精神上的感染。馆员要努力将图书馆建设成一个除了图书和设备之外,能让人感觉到宁静、雅致、宽松的地方。另外,馆员自身面貌也会影响读者。馆员要注意自身的衣着得体,语言准确温和,礼貌周到热情,这里特别要提到语言问题, “语言运用能力直接影响着读者的借阅心理活动。礼貌、温和的话语,友善的表情,可感染读者,从心理上与感知上影响读者要充分利用图书馆获取知识,引发阅读动机,有利于履行图书馆职能。”[3]馆员与读者能展开心与心的交流,才会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

综上所述,新的时代要求馆员要改变传统角色,找到自己新的定位。从掌握网络技术、加强自身学习、提高道德修养、培养人性化服务等几方面,思考自身不足,着手改变,超越自我,创造新我。这样,图书馆事业才会在滚滚时代洪流中保持先进性。

参考文献:

[1]梁作明.浅论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及知识服务工作[J].科技咨询导报,2007,(25):255.

[2]行云.数字化和网络过程中图书馆馆员的功能[J].学海,2001,(5):179.

[3]张灵霞.现代化条件下图书馆馆员服务语言艺术[J].情报资料工作,2001:253.

上一篇:托马斯.阿奎那的政治思想及现代解析 下一篇:青少年异往心理问题的发展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