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防止和纠正错别字浅见

时间:2022-10-01 11:38:00

小学语文教学防止和纠正错别字浅见

我在小学语文教学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从汉字本身看:汉字是表义文字,音与形脱节,二十几种笔画组成了千千万万个汉字,必然会出现差别细微,类似性大的现象,有些字笔画杂碎,线条曲折,排列不规则,给小学生的识字带来了许许多多困难。汉字的音节只有400多个,但包容的汉字却有成千上万,这就造成许多字是同音而异形的,这样容易混淆,难免会出现错别字。在教学中如何防止和纠正错别字呢?笔者以为:

一、切实加强课堂教学,尽力防止错别字的出现

课堂教学一定要遵循教学规律,注重学生的心理特点,教生动,教活泼,抓住重点和关键点,突破难点,让学生从一接触生字开始,就烙下正确、鲜明、强烈的印象,长期不忘。例如,编顺口溜。另一种方法是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把易丢笔画,易添笔画的地方标出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复习巩固环节,编一个字谜让学生猜。

二、复习课时把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比较

复习课时把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比较放在关键环节,并广泛组词;对错别字与正确字进行比较对照,广泛组词,同样对防止和纠正错别字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办错别字医院,为错别字会诊,并开出良方

每单元或更大一点的时间段,把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别字汇集起来,办错别字医院,请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当小医生,为错别字会诊,并开出良方。例如纠正“敢”字的错误,小医生说“敢字右边少了一根长头发,应该赶快长出来。”形象有趣的说法学生加深了印象,就不会再错。

四、利用选择法纠正错别字效果同样明显

1.要注意量力性,学生每次学习生字的数量要适当

因为每次学习的生字,都必须有相应的充分的时间去感知。每节课的时间是固定的。一节课里学习生字数量过多,学生就没有充分的时间去感知了。为了使一种心理状态存在于记忆中,刺激必须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感知时间。即使是智力超常的学生也不可能瞬间记住若干新的生字,在大脑皮层上流下新的刺激痕迹。因此,要依据学生实际,结合教学计划量力而行,效果就会更好。

2.要重视理解性

有意义的,学生能理解的,识记起来容易的保持也持久。理解往往是以原有的认识结构为基础的。一个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学生学习生字词时,必须注意加强熟字词与生字词的联系,要与学生掌握的熟字词包括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有熟字、熟偏旁、熟部件的支撑,生字就容易识记。有新旧联系的沟通,就能够以熟化生,化生为熟了。

3.要注重形象性、趣味性

形象性、趣味性的刺激易于在学生大脑皮层上留下深的记忆痕迹,因为小学生还处在形象思维、形象记忆占优势的阶段。要注重充分利用看图学字词,要启发学生亲自动手演示或看别人演示,让活生生的形象伴随生字词进入记忆。小学生对识记材料能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有助于产生牢固、长久的记忆。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具的直观,教学语言的生动、充满儿童情趣,必要的识字游戏的安排,都是十分必要的,不能忽视的,可以把积极的情绪、浓厚的兴趣激发起来,并使积极的情绪、浓厚的兴趣成为识记过程的催化剂。

4.要重视合理的实践性

在重现时能及时发现还没有记牢的薄弱点,有助于再感知时加深加细感知薄弱点。这就是说,在认读生字后,默写生字前,可先用内部语言回忆字形或让儿童先试说一遍字形,然后再默写,默写后再进行自我默写和校正。

5.要注意及时复习,反复练习

为了保证识记生字词的效果好,就必须战胜遗忘。识字后的复习必须及时进行,趁热打铁才收效甚佳。最有效的复习时间是当天课后,即在遗忘尚未大规模开始的时候就进行复习。复习的作用是防止遗忘,不是恢复已遗忘的东西,因为防止遗忘比恢复遗忘了的东西容易得多。

6.要注重排除干扰

这里的排除干扰是指排除同音字、形近字之间产生的互相干扰。例如,“蜜”与“密”,该写“蜜”时,写成“密”;“以”与“已”,该写“已经”时写成“以经”。前者音同形也近,后者是同音不同字。

为了排除这一干扰,一是要在教学生字时,让学生得到准确深刻的第一印象。例如,学“蜜”字时,使学生牢牢地鲜明地记住“蜜”下面是“虫”,表意,指“蜜蜂”的“蜜”。再进一步组词语,组成“酿蜜”“蜂蜜”“采蜜”“蜜桃”,强化“蜜”出现的语言环境,以使学生对“蜜”留下正确的第一印象。一是在单元复习阶段复习时再作“蜜”与“密”在字形、字义上的比较,“密”下面是“山”,是“密闭”“密码”“密封”“密切”“茂密”。找出异同点,让学生在比较中去精确地进行分化、记忆,这样就可以避免混乱,省去了混淆以后再纠正的麻烦。

总而言之,教师在对学生易错处要有预防措施,加强防范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引导学生细观察、紧注意、勤分析综合、多比较归纳,加强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教育,这样就会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识字书写技能,杜绝错别字的出现,就会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上一篇: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数学课前预习的方法 下一篇:论“先放后收”语文课堂模式